廣安門內大街

廣安門內大街

廣安門內大街位於宣武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廣安門立交橋,因在廣安門內得名。

廣安門大街,是北京城裡輩分最高的街,它的前身是唐朝幽州城的檀州街。遼代改幽州為南京,修城牆,四面八門。檀州街東西兩端,分別是安東門和清晉門,街在先,人們便把清晉門又稱為檀州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安門內大街
  • 外文名稱:Guanganmen Avenue
  • 地理位置宣武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廣安門立交橋
  • 開放時間:1994年
歷史背景,歷史沿革,交通意義,文物古蹟,

歷史背景

這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遠在唐代就是東西向街,稱檀州街。遼時為安東門通向清晉門的大道。金時是施仁門通向彰義門的通衢,稱彰義門內大街。明時建廣寧門,這裡為廣寧門大街,東段為菜市口大街。清時為避諱道光皇帝旻寧之名改為廣安門,並把兩段合併稱廣安門大街,延至民國。解放後稱廣安門內大街直至今日。

歷史沿革

此街是城裡通向廣外、盧溝橋、南方諸城市的重要通道。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一支、日寇入侵、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都經過此街。明清時期進京趕考的舉人、商人、地方官員經此街進城,是京城戰略要道。此街東口與宣武門外相交處,稱菜市口,為清代刑場。北側往西有數百年老鋪西鶴年堂。再西有同達堂(一說達仁堂),愛國學者王懿榮在此買龍骨發現震驚中外的甲骨文。再西有大常恆煤油店。再西舊有外四區分局。再西有增壽寺早廢。又西為聖恩寺即大悲閣,系金元最有名的廟宇,規模宏大。清時因火毀掉。再西有隆慶寺,建於嘉慶十一年(1806)十二月,私建,今已拆。再西有韋馱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私建已拆。寺對過有一棵大槐樹,為華嚴庵遺物,現已保護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此街加寬改建,1994年9月29日竣工通車。

交通意義

廣安門大街,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是出入京城的必由之路。清朝北京只有五條石路,廣安門到盧溝橋是一條,另四條分別是:朝陽門到通州;西直門到頤和園;前門到永定門;朝陽門北小街。其餘,城裡城外都是土路,皇上出門,就得“黃土墊道,淨水潑街”了。廣安門鋪大條石路面,上世紀80年代甘石橋還有殘留,騎腳踏車經過時,一顛一顛的蹦著朝前走。
歷史上,廣安門大街是西南方向從陸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隸官員朝覲,工賈來者莫不遵路於此。明清兩朝南方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皆從廣安門大街進京。
廣安門內大街為雙向8車道。道路上有北京捷運7號線“廣安門內站”和公車站“廣安門內站”

文物古蹟

報國寺位於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占地17000平方米。始建於遼,明初塌毀。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現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製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