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風格藝術

“庸俗風格藝術”起源於19世紀末的德國,主要指那些為滿足突然富起來的中產階層的欲望而表面光彩的藝術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庸俗風格藝術
  • 起源時間:19世紀末
  • 起源地:德國
  • 對象:突然富起來的中產階層
簡介,事例,發展,導致結果,

簡介

庸俗風格藝術指那些為滿足突然富起來的中產階層的欲望而表面光彩的藝術品。發展起源於19世紀末的德國,就是指那些厚顏無恥地濫用比喻手法。例如,用黃昏時分來比喻溫暖、柔和的氛圍,用手拿斷了翅膀的鳥的兒童來表現天真無邪。

事例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北韓國防委員長金正日的合影中,背景是一幅畫著巨浪和低飛的鳥兒的畫。《華爾街日報》(WSJ)2009年8月8日在題為《獨裁者喜歡庸俗風格藝術品(kitsch)》的報導中分析說:“這幅畫是欲加強獨裁併把榮耀歸於領導人的全體主義庸俗風格藝術的典型。”該報稱,這幅畫採取隱喻手法,將鳥比作“樂園”,猛烈的波濤指的是領導人的絕對力量。

發展

目前中國當代雕塑界泛濫的“波普”雕塑是對“新的崇拜”的畸形產兒,那么“艷俗”化的雕塑則是雕塑家與藝術市場“合謀”後的結果。二者都會因迷戀於表
層化的視覺表現以及追求花樣翻新的展示形態,最終走向媚俗化的道路,同樣,它們都會因缺乏文化內涵和藝術史滋養,最終無法擺脫被歸為“庸俗藝術”的命運。
中國的雕塑家在對波普雕塑進行借鑑的時候,強調的是波普雕塑在語言和視覺上的表現力,但是卻忽略了波普雕塑對之前現代主義雕塑傳統的背叛與超越,也忘卻了波普雕塑在藝術觀念上帶來的革命
換言之,波普雕塑的兩個目的——顛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日常物品與藝術品之間的轉換,都面對著一個共同的藝術史語境,那就是西方的現代主義傳統。正是從這個角度說,日常的、流行的、大眾的圖像,或普通的、工業化的、商業性的材料才能進入波普雕塑的創作中,從而實現對之前現代主義中的形式主義、構成主義傳統的否定和超越。正是由於缺乏對西方波普雕塑背後的美學訴求和觀念轉換的深入理解,中國大部分雕塑家對波普雕塑語言的借鑑最終陷入了表層化的語言、風格的“求新”陷阱中。同樣,當中國的雕塑家在接受傑夫·昆斯的審美觀念時,卻忽略了傑夫·昆斯雕塑的媚俗化實質是對彌散在中產階級中的庸俗審美趣味的批判和嘲諷。

導致結果

中國當代雕塑的波普化、艷俗化,以及審美趣味的媚俗化是在對“新的崇拜”中產生的。實質上,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核心原因在於中國雕塑界缺乏現代主義的傳統。正是這種缺失使得中國的部分雕塑家直接與西方的“波普”和“艷俗”藝術進行對接,以膚淺的“拿來主義”來捍衛自我標榜的所謂當代性。然而,這種對接是在“誤讀”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是一種雙重的誤讀,既誤讀了西方波普和艷俗藝術,也誤讀了中國語境下的“當代藝術”。關鍵的問題還在於,中國的藝術家利用了這種“誤讀”,並以投機的方式僅僅追求當代雕塑的符號之新、造型之新、色彩之新,而忘卻從一個更為內在的本土文化傳統和自身的藝術史譜系中去為當代雕塑的發展尋找出路。而這一點也是“媚俗”化的藝術不能稱為中國真正的當代藝術的核心之處。如果說,目前中國當代雕塑界泛濫的“波普”雕塑是對“新的崇拜”的畸形產兒,那么,“艷俗”化的雕塑則是雕塑家與藝術市場“合謀”後的結果。二者都會因迷戀於表層化的視覺表現以及追求花樣翻新的展示形態,最終走向媚俗化的道路,同樣,它們都會因缺乏文化內涵和藝術史滋養,最終無法擺脫被歸為“庸俗藝術”的命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