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社會主義

庸俗社會主義是19世紀30—40年代產生於法、英等國的一種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法國的蒲魯東、路易·勃朗,英國的威廉·湯普遜是代表人物。蒲魯東在其《什麼是財產?》、《貧困的哲學》和《社會問題的解決》等書中,全面闡述了這一反動思潮。

庸俗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工人階級擺脫剝削和壓迫的目標和重點放在分配問題上,鼓吹分配決定論,“把分配看做並解釋為一種不依賴生產方式的東西”,把社會主義描寫為是分配製度的改變而不是消滅私有制。如蒲魯東渴望在所謂“永恆公平”的社會裡,每個人應當用自己的產品換取“自己勞動的十足收入和十足價值”。路易·勃朗則幻想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工廠”里,在工人集體管理下,實行收入平均分配的原則。湯普遜也認為,只要改變資本主義的分配製度,就能使工人獲得自己的全部勞動產品。他們的觀點和主張,代表了行將破產的小資產階級的願望。其根本錯誤在於,庸俗社會主義者不懂得生產決定分配的道理,不懂得消費資料的分配是由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決定的,從而否定了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個根本,否定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起了維護資本主義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