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棲寺(山東省肥城市幽棲寺)

幽棲寺(山東省肥城市幽棲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在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陶山,緊鄰范蠡墓。近年來主持僧人在原地基柱礎重建大雄寶殿。這裡所指地基柱礎,是指金代大定四年(1164年)重建幽棲寺後所形成的地基柱礎。金代所建大雄寶殿,至1972年才完全塌廢,當地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大都還記得大殿的形式和規模。周圍還有幾根刻有金大定年號的石柱。在大殿的左前方立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所建鐘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幽棲寺
  • 年代:宋代
  • 本名:陶公幽棲寺
  • 位置: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陶山
重修,記載,

重修

在乾隆年間進士、三權陝西巡撫、文學史家唐仲冕唐仲冕所著《岱覽》一書中,也錄有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年)《重修幽棲寺大殿碑》的碑文,文曰:“……吾鄉陶山幽棲寺,其來遠矣。因陶主公昔嘗隱其中,由是得名。其寺廢興,載於前記。其山號為冬天一福地。奇蹤奇蹟,編滿岩谷。是宜靈仙神龍之所居。台洞池泉皆有仙聖之號。歲時水旱,鄉人祈禱輒應。……寺宇制度甚古,往往土木朽腐,前人久欲更新而未果也。(金)大定四年惠沂上人主持事,觀其室宇卑陋,輒欲更新。……”

記載

唐貞觀趙懷相造佛像記
在寺院遺址,存有該寺最早的遺留文物《唐貞觀趙懷相造佛像記》,其通高91厘米,寬56厘米,上部刻三佛像,下部文字有“……祖信,唐貞觀元年三月七日,吏部授廬州孝感縣尉,就毗百里,撫贊一同……掃遼城之障,以茲命賞……爰有佛弟子趙懷相、智燈、遠照、覺鏡、員明”云云。字跡殘剝不全。它原在韋陀殿南牆下,今移存范蠡祠。其年月無考,以有貞觀字,舊稱為“貞觀碑”。
尊勝陀羅尼經幢
其次,是存有的唐廣明二年(881年)《尊勝陀羅尼經幢》,其通高2.59米,有蓋有座,俱縷花紋,幢身為八面體,刻文62行,每行93個字,共約5000多文字。沙門無垢撰文,紫蓋虔禪正書。主要記載范蠡古蹟和幽棲寺的歷史,佛教在內地的流傳經過、施主賈謄、樊亮等出資興修殿堂和經幢的功德等內容,其中有“古寺由來久矣”,“此寺名傳萬古”,“諸王太后、寶位常在,輔相近臣,長資寵賜”和描寫黃巢起義軍“人馬往來約百千萬”等文字。為更好地保護文物,1979年此經幢移至泰安博物館碑廊陳列。
在韋陀殿西山牆,有明隆慶四年(1570年)十三首文人游陶山詩句。東山牆有明萬曆五年(1577年)招討司張繼業同幾位朋友,游陶山幽棲寺詩文碑刻:
“陶朱棲循處,偶爾得登臨,嚴然突峰石,靜曲路幽深,入山不見寺,縹緲無蹤尋。經過一里許,遙見藏危岑,忽聞鐘聲響,遠迓二淄襟。崎嶇朝陽路,蝙蝠在前?,竹林遺蹟在,徒切仰高心,旋與傳麓去,梵宇邃且深,泉從石竇出,恍忽疑鳴琴。東西兩隅寺,范蠡舊時林,越王豈能害,種後竟成擒。岩中猶有冢,世換名存今,西施匿何所,五悖可能妊,自吳渡海至,安任忘山陰,夕陽籠返照,悼古佇沉吟,徐徐下山去,咯咯噪歸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