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探尋失落的文明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探尋失落的文明

兩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端之地。它最先經歷了人類發展的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歷程,也見證了東西文明、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流、碰撞、衝突和融合。在了解了兩河流域文明的精髓及風雲變幻的故事之後,想必您會感悟到古代“近東”如何孕育了今日複雜的“中東”。

基本介紹

  • 書名: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探尋失落的文明
  •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ISBN:7807340282, 9787807340287
  • 作者:劉健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開本:24開
  • 品牌:黃河水利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世界文明搖籃叢書”旨在系統揭示河流與人類文明“搖籃”的血脈關係,釋解世界大河地理、歷史風貌的變化,解讀大河流域的自然勝景,探索大河文化的人文內涵。主題雖是河流,但不是單純介紹水利學科和系統,而是圍繞河流闡釋其豐富的人文學科價值。“世界文明搖籃叢書”將以通俗、精練的文字,多層面、多視角、多方位且各具特色地表現大河的豐富內涵。
本叢書特別注重知識普及性、旅遊觀賞性和趣味可讀性,每個分冊以1O多萬字的精練文字,隨文配發近百幅圖片,讓人讀起來有興味、可感視。每一節都配有文字優美且言簡意賅的內容提要,以適應快節奏狀態下生活、工作的讀者的閱讀需求。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不平凡的"河間之地"/2
"肥沃的新月"地帶/4
從不平凡的"近東"到複雜的"中東"/10
洪水的故事--關於諾亞方舟/15
文明緣水而生/20
兩河人的足跡/26
第二章 站在人類文明發端之地/34
創人類文明之先的蘇美爾人/36
在烏爾看王陵/42
獸穴之城和它們的主人/48
奇蹟之城巴比倫和它的創造者/56
古典文明的點點星光/61
第三章 古代兩河人的傳奇與光榮/70
吉爾伽美什的傳奇故事/72
阿卡德王國的開創者薩爾貢/78
蘇美爾文明的餘輝與舒爾吉的新政/日3
古巴比倫與《漢穆拉比法典》/87
第四章 阿拉伯人的興起與伊斯蘭文明/92
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的產生/94
巴格達的"智慧宮"與"百年翻譯運動"/100
阿拉伯人的科學之光/104
文學的瑰寶--《一千零一夜》/111
古城巴格達和國家博物館/115
庫德人薩拉丁/121
第五章 兩河流域的治與亂/126
王朝更迭與文明的衝突/128
宗教的起源,融合與紛爭/1 35
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形成/143
民族的遷徒與消長/147
猶太復國運動與難解的阿以矛盾/153
伊拉克多舛的命運/160
第六章 兩河從失落的文明中走來/166
昔日兩河視覺印象/169
戰亂中的遺蹟古城/172
還要為水而戰嗎/179
願人類與文化遺產遠離戰爭/186
參考文獻/192

文摘

書摘
兩河流域的人海處波斯灣,古稱海灣,兩河流域人稱之為下海,自古是
兵家、商家必爭之地。原因非常簡單,波斯灣有豐富的魚類資源,並且占據
著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從5000多年前,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特別是南部地
區的居民就嘗試著與海灣西岸的居民交換產品。那時,他們稱西岸的主要地
區為瑪乾和迪爾蒙,現代考古學家證實,瑪乾就是今天阿曼國家所在地區,
而迪爾蒙則指今天的巴林。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從伊拉克到阿曼和巴林只有
咫尺之遙,而5000年前,人們僅僅依靠用蘆葦和瀝青做的小船或騎著驢沿著
阿拉伯沙漠邊緣到達海灣西岸,路途並不平坦。而且,到達西岸後,他們又
沿海北上,到達波斯灣北部折返後,再南下,與印度河流域地區開展貿易往
來。
迪爾蒙(即今天的巴林),含義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或“生存之地”,
它就是前面說到的諾亞方舟的神話故事的主人翁——洪水英雄烏特·那皮什
圖永久生活的地方。神話中把迪爾蒙描寫為一個經典的、完美的、具有異域
風情的花園。早在新石器時代,迪爾蒙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巴林考古學者認
為,公元前2200~前1600年,是古代巴林地區發展的鼎盛時期。後來發現的
許多考古珍品與文獻記載,都證明了迪爾蒙地區與兩河流域人交流的久遠歷
史。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離奇衰亡,作為兩河
流域與印度河流域貿易中間站的迪爾蒙才趨衰落。
瑪乾(即今天的阿曼)的早期居民是新石器時代的遊牧民和航海者,主要
從事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的貿易。海灣的物產使得這裡的漁業生產成為支
柱產業,這裡的漁村已有7000年歷史。其文化顯然深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
影響。公元前2300年,蘇美爾楔形文字文獻中就提到的蘇美爾城邦普遍使用
的銅和黑石就來自瑪乾。還說,瑪乾位於蘇美爾和迪爾蒙南方,常有印度河
流域的旅行者出沒。學者們在這裡不僅發現了主要的銅礦產地,還發現了15
0多處中世紀伊斯蘭人的熔煉遺址。在迪爾蒙衰落後,瑪乾成為乳香貿易路
線中的一站。今天,石油已經取代銅和乳香成為阿曼財富的主要來源。
兩河流域文獻中往往把迪爾蒙、瑪乾和另外一個地方麥路哈放在一起提
出,在研究了當時海灣的氣候條件、海流等因素之後,學者們斷定,麥路哈
就是印度河流域。文獻中提到麥路哈(印度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貿易中交換
的物品相當廣泛,時間在公元前2350~前1800年,但實際上貿易可能在早王
朝時期(約公元前2600年)就開始了。但是隨著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印度河文
明與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關係完全中斷。至於印度河文明及其衰落和消失的
原因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謎。
公元8世紀,波斯灣貿易再度掀起高潮並達到鼎盛。麻毛、棉、香料、
織錦、毯、鹽、珍珠、農產品等成為海灣貿易的主角。貿易範圍更加廣泛,
從海上經紅海到非洲;陸地上沿絲綢之路達中國,駝道經伊拉克沙漠一波斯
灣沿岸達東亞。海灣地區還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商業殖民地,成為與中國貿
易的中轉站,唐朝時,在長安城裡,波斯商人和使團也成為常客。
兩河流域地區向東和東北與伊朗高原多點相接,儘管兩地的政權自古沖
突不斷,糾葛幾千年,但伊朗高原豐富的物產依然是兩河流域商人的主要目
標,同時,伊朗高原也是兩河與中亞地區的重要貿易通道。來自伊朗西北部
的黑石和來自中亞阿富汗地區的天青石,就一直是兩河流域各國鐫刻石碑和
製作首飾、禮器製品的重要原料。只是波斯灣貿易依靠的主要是海路和河路
,而伊朗高原貿易就只有依靠牲畜長途跋涉。
P27-2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