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鮋科

平鮋科

平鮋科是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平鮋科的一種魚類。地方名為石頭鱸、獅公(大陸),石狗公、石頭魚、獅瓮、紅鱠仔(台灣)。一般體長為15-20cm,最大可達30cm。對人類的危害是具上皮毒腺性。主要分布在分布於菲律賓、中國、朝鮮、日本。我國沿海均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鮋科
  • 外文名:false kelpfish
  • :動物界 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鮋形目
  • 同種異名:Sebastes marmoratus,Sebasticus marmoratus
  • 領域:生命科學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地理分布,新平鮋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平鮋科
外文名:false kelpfish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鮋形目
亞目:鮋亞目 Scorpaenoidei
科:平鮋科 Sebastidae
同種異名:Sebastes marmoratus,Sebasticus marmoratus
領域:生命科學

形態特徵

背鰭Ⅻ-12;臀鰭Ⅲ-5;胸鰭17-19;腹鰭Ⅰ-5;尾鰭13~17。體延長,側扁。頭部棘棱明顯。吻圓鈍,前頜骨突三角形。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牙群。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頭體均被櫛鱗;胸部和腹部被小圓鱗。側線斜直、完全。背鰭起點在鰓孔上角後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第一鰭條下方。胸鰭中長,伸越肛門。尾鰭截形或後緣微圓凸。體暗褐色帶紅帶。側線上方具6條較明顯褐色橫紋。背鰭和尾鰭具暗色斑點和斑塊;胸鰭前部具暗色斑塊,後部具暗色斑點一行或數行;腹鰭和臀鰭灰暗色或淡色。

生態習性

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岸岩礁附近。棘基部具毒腺,卵胎生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

地理分布

平鮋科分布於菲律賓、中國、朝鮮、日本。我國沿海均產。

新平鮋科

新平鮋科屬於暖水性海洋魚類,中小型,體長可達170mm。體呈亞流行型,眶下骨較寬大,棘和棱均較發達,適於近海底層游泳生活,活動範圍不大,無遠距離洄游習性。攝食甲殼動物等無脊椎動物和魚類,胸鰭下部不分枝鰭條具感覺能力,幫助探索食物。卵生。數量少。為一刺毒魚類。
本種的眶下骨減少至5塊,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外緣有2~3棘,下緣多棘;背鰭具13鰭棘,鰭棘長大,鰭棘膜深裂;顱骨具13棱和棘,無額棘、鼓棘、頸棘和中篩棘等4棘;背鰭鰭棘部高大,鰭棘膜深裂,與蓑鮋類似。分布偏於南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