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和奴隸大暴動

公元869年,吐蕃全境爆發了一次平民和奴隸的大暴動,史稱平民和奴隸大暴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民和奴隸大暴動
  • 時間:吐蕃分裂割據時期
烏如、要如之亂,王室分裂內訌伊始,邊將亦擁兵稱雄,各據一方,相互混戰,所屬諸族部首領紛紛棄蕃投唐。843年,吐蕃駐洛門川(今甘肅武山縣)討擊使論恐熱,以綝氏用事,綝氏同黨尚思羅輔佐永丹據邏娑遂聲言“無大唐冊命,何為贊普?”因自稱“國相”回師討伐,尚思羅迎戰洮水西,兵敗被殺,論恐熱盡並其眾,合十餘萬,又西擊吐蕃駐鄯州(今青海樂都縣)節度使尚婢婢。尚婢婢發兵擊敗論恐熱於大夏川。當吐蕃邊將論恐熱與尚婢婢驅使所部及羌、混種部落進行殘酷混戰時,許多吐蕃將領及諸屬部首領相繼擺脫束縛,遷徙異地自保,有的蕃將及吐谷渾、党項、蘇毗等部眾歸順唐朝。散布在這一代地區的吐蕃舊部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吐蕃原來的隨軍奴隸,這些奴隸各有其主,平居散處耕牧,在邊將連年火併期間,有的造反你,遂殺其主;有的因其主或死或逃,獲得人身自由;有的被部眾推為首領,其主微弱,反往依附。這些奴隸作戰最為勇猛,爭得自由以後各自擁有大量優良馬匹器備,他們厭戰,思歸故土,嘯聚糾合,自立名號,漢文史籍中稱為咀末,到857年時,有的咀末部已聚有萬帳之眾。到875年時,唐西川節度使高駢結咀末部首領魯耨月等,率奴隸起義軍進駐到大渡河流域地區。暴動最初發生於東部邊境的朵甘思地區和河隴吐蕃占領區,河隴吐蕃地區奴隸主被推翻後,有相當數量的屬民奴隸南返吐蕃本部,由末·科熱首舉義旗發難,起義軍所至勢如破竹,猶如“一鳥凌空,眾鳥飛從”,回響迅速遍及整個吐蕃本土。在烏如地區,經過永丹和奧松兩王室之間的戰爭,這時末·洛頗洛瓊領導了當地民眾起義。在要如地區,琛氏等工布地區六人,聚義於開山築渠的工地,提出“不砍山頭,要砍人頭 ”的口號,發動奴隸起義。各地起義大軍經過九年的鬥爭,於877年,將境內王室、貴族和四如統治者遂殺殆盡,遂由許補氏、聶氏等四人,率眾掘吐蕃陵墓,吐蕃平民和奴隸大暴動至此達到最高潮。
吐蕃奴隸制政權滅亡、奴隸大起義取得完全勝利之後,吐蕃王朝原先在本土的缽闡布、九大論尚等職官和四個如部、六是一個千戶等區劃建制,均被起義軍清除,而在奴隸首領中也沒能出現統一全境的領袖。此後,除了一部分貴族逃向西境的羊同地區,建立了三個地方政權,因改成羊同地區為納里速古魯孫(後稱阿里);在四如故地,經過長時期的分裂和動亂之後,有一些吐蕃貴胄後裔依附於當地寺院,成為許多零散的勢力,此後烏如、要如地區稱為烏思(意為中心地區,後稱前藏),葉如、如拉地區稱為藏(古地名,後稱後藏),統稱烏思藏,僅以地區名出現在史籍中。“吐蕃”一名已失去統一的政權涵義,成為地域和民族的泛稱。
此次暴動是吐蕃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政治革命,宣告了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奴隸制的滅亡,吐蕃全境逐漸向封建制度社會過渡。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論是漢藏交界或河隴一帶,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時期。河隴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