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遼寧省本溪市下轄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山區因境內有市區最高的山峰平頂山而得名。

早在堯時,本地區屬青州;舜時本地屬營州;禹時本地屬青州;商朝本地區屬營州;周朝本地屬幽州。

戰國時期、燕時本地屬燕國遼東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遼東郡襄平縣。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經濟概況,工業,商業,風景名勝,平頂山,望溪公園,孤山堡遺址,廟後山,九頂鐵剎山,

歷史沿革

漢初本地為遼東郡;武帝時,本地屬為遼東郡幽州所轄;東漢本地區改屬玄菟郡。
三國時期,魏晉時本地區屬遼東國(郡)襄平縣,為平州所轄;“十六國”時期,本地先屬前燕,繼屬後燕、北燕、北魏,後屬高句麗,其後本地屬東京道遼陽府白岩縣。
唐高宗時,本地屬遼城州地,金時,本地屬遼陽府石城縣。
元代時,本地區屬遼陽路東寧府遼陽縣。
明初時,本地區先屬草河千戶所,後屬東寧衛。
平山區前身叫宮原區,是東北淪陷時期隨著煤鐵工業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來的新興城區。平山區所在地曾叫“長壠地”,意思是一片農田,人煙稀少。
1904年,安奉鐵路本溪段完工後,設定在這裡的宮原火車站逐漸成為當地的貨物集散地,周圍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
1937年,本溪湖煤鐵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宮原區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宮原火車站為中心,西邊廠區、東邊居民住宅的城區格局。
1941年,日偽正式建立了宮原區。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部隊收復了本溪。同年10月,將原來設定的16個區的建制改為6個區,即河東、河西、彩屯、宮原、大峪、福金。當時的宮原區駐地在永豐街。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進攻本溪地區,根據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宮原區委、區政府隨市委、市政府撤出了市區。至此,宮原區委、區政府也自行撤消。
1946年10月,國民黨占領本溪後,為消除殖民地遺痕,將宮原區改為工源區。
1948年10月30日,本溪解放後,於同年11月2日成立了工源區委、區政府。
1955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本溪城市規劃方案正式實施,工源區與彩屯區合併,成立平山區。當時平山區下轄12個街道辦事處和10個村政府。
1957年7月,又將1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0個,即南地、北地、工人、平山、明山、曙光、崔東、彩屯、豎井、彩北街道辦事處。
1958年大躍進時期,相繼成立了人民公社。
1968年7月成立了平山區革命委員會,轄7個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9年1月,將7個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7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9月,平山區又新增了8個街道辦事處,至此,全區共有15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1月,全市重新劃區調整,將原來的三個城區劃為四個城區,即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南芬區。重新劃區後,平山區下轄南地、工人、千金、福金、光明、平山、東明、崔東、站前9個街道辦事處和橋頭鄉。
1986年,經省政府同意,又將橋頭鄉劃分為橋頭鎮、北台鎮。
2000年6月,將9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7個,即站前、崔東、東明、平山、工人、南地、千金街道辦事處
2002年1月,國家進行“撤鄉並鎮,北台鎮改為北台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平山區位於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腹地,是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本溪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平山區轄一個鎮、八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為17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2.1%,其中,城區面積18.3平方公里,占全市城區面積的24.6%。

行政區劃

全區轄8個街道、1個鎮,71個社區居委會、14個村委會,面積177.07平方千米,總人口35.14萬,其中漢族27.07萬人,滿族1.37萬人。
東明街道辦事處駐東明,人口4.93萬人,面積1.53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東明、東進、東光、振興、高中、新聞、東園、群策、中心、立信。
站前街道辦事處駐豐光,人口2.15萬人,面積2.26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居委會:迎賓、豐盛、豐光、市府、鐵運。
崔東街道辦事處駐建工,人口5.04萬人,面積2.00平方公里,轄12個社區居委會:崔東、春麓、英勇、三合、合山、合峰、清榮、建工、建平、向陽、民主、崔勝。
工人街道辦事處駐工人,人口3.67萬人,面積1.84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委會:工人、和平、新麓、新德、育陽、轉山、曙光、育明、新和。
南地街道辦事處駐興勝,人口4.19萬人,面積1.95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委會:南地、福利、德太、興勝、光華、聯利、永強、廣裕、廣山。
平山街道辦事處駐平山,人口5.46萬人,面積3.20平方公里,轄11個社區居委會:平山、春建、永興、春合、前進、平麓、藝紅、藝術、學院、光明、溪園。
千金街道辦事處駐永順,人口3.84萬人,面積39.4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居委會:千金、永順、長山、泉涌、石子、西泊、山城、興安、福金、化肥;個2個村委會:千金、興安。
北台街道辦事處駐北台,人口3.06萬人,面積23.2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居委會:河西、河東、北鋼;2個村委會:北台、寧家。
橋頭鎮鎮政府駐河東,人口2.79萬人,面積101.7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居委會:橋頭;10個村委會:興隆、台溝、尚家、河東、房身、橋頭、金家、嶺下、富家、梨溝。

經濟概況

2004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6億元,比1955年增長283倍,年均增長11.5%,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從760萬元增長到2.5億元,增長3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8億元,比1955年增長515倍,年均增長13.3%。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0.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億元,年均增長27.2%;
2004年,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0300萬元,比1949年增長52倍,年均增長8.2%。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後,大力推廣農業適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農業的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2004年與1955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13倍,年均增長5.2%;肉類總產量達5188噸,增長35倍,年均增長6.4%。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214元,是1995年的124倍。全區已基本消除貧困人口,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工業

解放初期全區工業產值只有685萬元,企業生產設施簡陋,生產方式簡單,基本上是手工作坊。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全區工業企業已發展到672家,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6.5億元,比1955年增長102倍,年均增長9.6%。尤其是“十一五”以來,一批投資規模超千萬的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推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商業

建區初期全區只有5處小的集貿市場,全部是露天經營,破舊不堪,從業人員不足三千人。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全區商貿業已形成了以永豐商業區、一洞橋商貿區、東明文化休閒一條街、站前商貿區、南地餐飲商業街為骨架的商業中心。其中,永豐商業區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匯集了世界各地上百家知名品牌在此經營,年交易額達6億元。一洞橋商貿區是全市是大的副食品批發市場,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年交易額在8.2億元。全區共有集貿市場34處,從業人員4萬多人。

風景名勝

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餘,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 。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戰爭遺蹟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望溪公園

望溪公園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位於平山區,在市政府東側。它形如馬鞍,海拔二百四十公尺,占地面積四十二公頃。登山環視,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太子河穿城而過,故名“望溪公園”。園內各種樹木鬱鬱蔥蔥、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珍禽異獸悠閒漫步,奇花異草奼紫嫣紅。公園最高點,屹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鏤刻著董必武、朱德、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碑座四周鑲嵌著大理石浮雕,由公園正門登四百三十多級台階可直達紀念碑。

孤山堡遺址

位於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系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牆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築成,至今尚有部分城牆存留。殘存城牆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
明代萬曆元年,兵部侍郎汪道昆閱邊,遼東總兵李成梁建議將孤山堡移至張其哈喇甸子,不但可防禦“東湖”入侵,而且可以“收耕牧之利”。此事告準後,委清河城守備王惟屏負責“築堡移兵”,但王惟屏“畏虜逸勞,偽呈便”,未將孤山堡移新張其哈喇甸子,僅在舊堡東北十里處建立了新堡,即今新城子村址。孤山堡建成於萬曆三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575年),用銀七百七十兩,用糧六百一十石,建“城高連垛口三丈五尺,底厚二丈,門角敵台九座,俱用磚石包砌,守堡官住宅並軍士營房一百七十三間。”堡成之日,名為孤山新堡。新堡雖然築成,但因王惟屏“有違原議”坐罪,“各官俱不與賞”。萬曆四年,刻有“創築孤山新堡記”碑,記述其事。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內,為後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蹟。

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臥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鑑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九頂鐵剎山

本溪市東40公里,有一座主峰海拔900多米,方圓20餘米的奇山,這就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九頂鐵剎山。
九頂鐵剎山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它座落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
鐵剎山系長白山的余脈,凡遊覽過此山的人都稱:“鐵剎山景觀不盡”!鐵剎山由五座頂峰組成,東峰玉皇頂,南峰靈寶頂,西峰太上頂,北峰真武頂,以中峰原始頂最高、最險、最美。從東南、北三面仰視均可看到五頂中的三頂,三三合而為九,故得名“九頂鐵剎山”。鐵剎山除五峰之外,還有香爐峰、獅子峰、南天門、北天門、青陽紫氣嶺、瑤池金田嶺等峰嶺。
鐵剎山高聳入雲,旋起旋伏,奇峰峭拔,古松蒼勁。獅子峰左右對峙,氣勢雋永;香爐峰雲山霧罩,每當山雨欲來之際,蒙蒙水霧自天而降,如白紗飄落,縈繞群頂,故而有九頂落霧之奇景。中峰原始頂下,偏西有天橋洞。洞外峭壁陡絕,形成深澗。山澗有一鐵橋,人由橋上過,可越深澗而抵天橋洞。但山澗深幽,視不見底,遊人至此無不心驚膽顫,少有問津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