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棺材洞

平壩棺材洞

平壩棺材洞,位於貴州省安順地區齊伯鄉平壩縣城北21公里的桃花村的東南處,是一個存放當地苗族人棺材的喀斯特岩洞,從唐肅宗至德年間沿用至今。

1987年的考古中,洞內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具有極大的歷史、科學及藝術方面的價值。2013年,平壩棺材洞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壩棺材洞
  • 所屬年代:唐-民國
  • 遺址面積:約1000m2
  • 所在地區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
  • 啟用年代:唐肅宗至德年間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文號 :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655-2-139
  • 地理位置桃花村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洞葬文化,起源,過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唐肅宗至德年間,桃花村一帶的苗族歪梳苗支系開始在平壩棺材洞中置放棺槨,以後棺木不斷向上堆疊。
1980年初,一場大火燒毀了多具洞中棺木。
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博物館考古組與中國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85級赴黔實習學員對此洞進行發掘清理,大量文物得以發掘出來並加以保存。

建築格局

平壩棺材洞位於老熊山的距地面約20米高的半山腰,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岩洞。沿路上山,可直達洞前,山洞盡收眼底。整個山洞依地形分成四個不同區域,大小兩洞,大洞口寬27米,高21米;小洞口寬10米,高15米,整個洞口東西長45米,南北寬24米,最高處可達21米,擺滿了各種棺木。洞內廳堂寬大無縫隙,乾燥涼爽。

文物遺存

1987年夏,省博物館考古組與中國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85級赴黔實習學員對此洞進行發掘清理,清點出平壩棺材洞存有568具棺材,隨葬器物80餘件。
棺木均在洞口通風、見光、乾燥處放置,保存完好。形制有船形棺、圓木棺(筒形棺)、方形棺、梯形棺、長方形棺、現代棺6種,大多保存較為完好。上刻有古錢、壽字、吉字、魚類變形等圖案。船形棺及筒形棺,風化嚴重。僅存的三具船形棺中,較大的一具長2.5米,寬0.55米,由整段白楊木挖鑿而成,底和蓋形似小船,底蓋合縫為陰陽扣合。其形制風格與長江流域發現的同類棺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文化上的傳承和聯繫。從棺材的各種形制上看,具有漢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共同特色。
清理出的隨葬器物中,既有陶、瓷、竹、木、棉等生活用品,又有兩件彌足珍貴的宋代彩色蠟染百褶裙,屬北宋時期人工製品。

文物價值

平壩棺材洞對研究中國西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洞葬習俗有極高價值。很多專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亦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洞葬周邊自然風光均較優美,周邊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節慶、服飾、飲食、建築等傳統文化,是貴州進行民族文化遺產宣介、展示並使之產生社會效應的理想場地。
洞葬的習俗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亦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洞葬周邊自然風光均較優美,周邊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節慶、服飾、飲食、建築等傳統文化,是貴州進行民族文化遺產宣介、展示並使之產生社會效應的理想場地。
出土的兩件鷺紋彩色蠟染百褶裙融蠟染、挑花、刺繡、填彩為一體,對研究彩色蠟染的歷史也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這兩件彩色蠟染衣裙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在貴州省博物館內。

文物保護

1985年,平壩棺材洞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百姓自發對其周圍進行加固保護。
為加強保護入口設牌為加強保護入口設牌
2013年5月,平壩棺材洞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貴州省文物局做了《平壩棺材洞保護規劃立項報告》,並未得到國家文物局通過,因此主要還是由貴州省文物局進行保護。貴州省文物局各級文物保護管理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思想,對平壩棺材洞進行了很好的保護。

洞葬文化

起源

關於桃花一帶苗族洞葬習俗的起源,當地有各種傳說。這些傳說本質都認為死是另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復活,所以他們重視屍體的保存;棺材洞裡的棺材頭都朝著他們祖先休養生息的北方,明顯有著楚國“北馬依朔風,狐死必首丘”的喪葬習俗,既是《國語》中所說的少數民族對傳統“守終純固”的執著精神的具體體現。

過程

當地洞葬有一整套駭人聽聞的程式,程式都由寨上的“鬼師”一手操辦,十分隆重和嚴肅。入殮那天,死者穿上一套嶄新的民族服裝。給死人陪葬用的是半張人民幣,另一半由家人自行處理,或珍藏,或燒掉。死者入洞的當天晚上,親人要到洞裡點上火把,以示讓死者明察通往陰間之路。在高坡苗人看來,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就叫作死得不“乾淨”,而這樣的死者是不能葬進洞中的。搬運過程靠人力抬棺材不好使勁,因此多採用用繩索協助的方式搬運棺材。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