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誤法

平均差誤法

心理物理法之一。主試向被試呈現一標準刺激,讓被試調整一比較刺激與該標準刺激相等,因而又稱為調整法。經多次比較之後,把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之差(絕對值)平均。這就是被試的差別閾限的估計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均差誤法
  • 別稱:均誤法、調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 類別:心理物理學方法
心理學概念,內容,評價,測量學概念,特點,計算方法,

心理學概念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函式關係的科學。1860年德國物理學家G.T.費希納出版了《心理物理學綱要》,標誌著心理物理學的建立。

內容

(1)對數定律,亦稱費希納定律,即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
(2)心理物理法,包括最小可覺差法、平均差誤法、正誤法;
(3)內部心理物理學,即心理現象與心理現象在直接的興奮之間的關係;
(4)意識閾,指有限的注意範圍而非眾多的興奮閾;
(5)負感覺,指以負的數量表示無意識的心理值。

評價

他把該學科概括為“一門討論心身的函式關係或相互關係的精密科學”,並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了心理學,為感覺測量提供了方法和理論,為後來W.馮特建立實驗心理學奠定了基礎。自創立一百多年來,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信號檢測論、資訊理論和電子計算機在心理學中的廣泛套用,為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打開了新局面。

測量學概念

平均差誤法是測量感覺閾限的一種方法

特點

(1)在測定差別閾限時所呈現的變異刺激,如光的明暗、聲音的強弱高低、線條的長短等,是連續變化的,不象最小變化法那樣是以等距離、間斷變化的,也不象恆定刺激法那樣是幾個固定刺激按隨機的順序呈現的。
(2)平均差誤法的變異刺激大都是由被試操作或調整而產生的連續的量的變化。由於這個特點,這個方法又叫調整法。由於被試參與操作,也容易產生動作誤差。例如,從小於標準刺激調整到與標準刺激相等,和從大於標準刺激調整到與標準刺激相等,其結果就可能不同。
(3)被試調整得到在感覺上相等的兩個刺激值,其物理強度之差的絕對值的平均數(即平均誤差,AE),就是所求的閾限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AE=∑ ∣X-S∣/N
式中,X——每次測定所得數據;S——標準刺激;n——測定總次數。平均差誤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用這個方法測得的閾限值比用其它兩種方法測得的要小一些,因為其差別閾限處於上下限之間的主觀相等地帶之內,而絕對閾限則50%次感覺到的強度之下。由於平均差誤法獲得數據的標準和計算的方法與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測得的結果可以說只是一個閾限的近似值。
用平均差誤法求差別閾限,所得的差別閾限只是一個估計值,平均差誤(average error,用符號 AE 表示)

計算方法

(1)把每次的調整結果(X)與主觀相等點(用 M PSE 表示)的差的絕對值加以平均,作為差別閾限的估計,這個差別閾限的估計值用符號 AEm 表示:
AEm = Σ∣X - PSE∣∕N
(2)把每次調整結果(X)與標準刺激(St)的差的絕對值加以平均,作為差別閾限的估計,用符號 AEst 表示:
AEst = Σ∣X - St∣∕N
兩者都可以作為差別閾限的估計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