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文昌閣

平原文昌閣

平原文昌閣坐落於古恩縣(現恩城鎮)中心國小院內,建於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六十年(1721年)曾兩次修葺, 10米見方的高台,周圍用青磚扁砌,高3.5米 ,80厘米高的十字花磚壘花牆為正方形,座北 朝南,頂為木架結構的“閣”建於高台之上, 青瓦翹角,尖頂之上豎著一個亞腰葫蘆形的白 色塔尖,閣內奉有“文昌帝君”,西北角有朝 北角門,磚築門樓入內便是“馬道式”的坡梯 ,踏步而上,既可憑欄賞景,又可拜謁“文昌 ”。系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原文昌閣
  • 外文名稱:wenchangge
  • 地理位置:山東省德州市
  • 氣候類型:東亞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無
  • 門票價格:免費
  • 類型:中國道教建築
造型,翻修,

造型

文昌閣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總高一十二米,座北朝南,整個建築系磚木結構,下方上圓,尖頂,呈金字狀。文昌閣可分為兩大部分,底部是青磚壘砌的兩層高台,一層十五米見方,二層十二米見方,每層高各兩米,周圍是青磚平砌的十字花欄。高台上面便是兩層的木結構樓閣。下層呈正方形,四周用七根直徑約三十公分的紅漆圓柱支撐,圓柱間是用青磚砌起的牆壁,壘砌十分整齊,並用雪白的石灰抹縫,藍白相間,線條分明。鑲嵌於四周的玻璃窗可供室內採光。上下層之間翹檐飛角,翼然如飛。雕飾在四角的龍頭栩栩如生,恰如真龍下凡人間。上層是十二根紅漆圓柱和玻璃窗結構的六角形閣樓,圓柱擎起的綠色琉璃瓦圓頂在燦爛的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綠寶石般的光彩。閣頂端那白色葫蘆狀的朝天錐,將整個文昌閣點綴成一個龐大的金字形。
在閣一層的西北角有一座四角翹起,小巧玲瓏的朝北角門,過角門循磚鋪坡道緩步而上,幽雅的情趣,懷古的心情,登臨高閣的興奮,促使你在閣前十平方米的涼台上駐足片刻。室內有四根直徑約四十公分的紅漆圓柱撐頂,紅漆木版鋪就的屋頂在粉白的牆壁襯托下,愈發鮮艷,格外奪目。北牆沖門處有樓梯可攀登而上,進入上層,透過明亮的玻璃窗極目遠眺,方圓十數里鱗次櫛比的農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蔥鬱的樹木,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文昌閣是古代倡導文化的象徵地,是祭祀"文昌君"的專用場所。"文昌君"即"文昌星",又曰"文曲星",傳說是天界主管文運科名的星宿。古文人都很崇敬它。為取得"科名",步入"仕途",用拜謁"文昌君"的方式祈求保佑,寄託自己的意願。這種祭祀"文昌君"的習俗,興於明,而盛於清,到了民國,這種習俗逐漸消失了。
據舊志記載,文昌閣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文昌閣見證了時代變遷,飽經了歷史滄桑。
文昌閣建在古恩縣城的文廟旁,在歷史上,它的周圍是由崇聖祠、大成殿、明倫堂、鐘樓、魁星樓等組成的占地約五十畝,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參天的松柏,遮天蔽日,護城河在文昌閣的東側輝映著典雅的建築倩影,似在為古代人民的勤勞智慧佐證。然而,這些壯麗的景觀在歷史的變遷中大都蕩然無存,惟有文昌閣巍然屹立。在它的歷次修葺中,吸收了不同年代的建築風格,使她的造型藝術日臻完美。據重修恩縣誌記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和康熙六十年(1722年),恩縣知縣孫秉彝、陳學海分別作過一次修葺。新中國成立後,恩縣古文廟作了恩縣師範的校舍。1953年春,恩縣師範將文昌閣用做圖書館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也就是從那次維修,文昌閣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樣子。樓閣的底層從圓形改為方形變得更為實用,將樓閣的木欞窗改為現今的玻璃窗,室內變得更加明亮,閣南沖門而上的樓梯遷到了閣西,由"階梯式"改為"馬道式"坡道,青磚高台上也砌起了十字花圍欄,使文昌閣更加壯觀。

翻修

2005年,由平原縣18名政協委員聯名提出關於修繕德州文化名跡“文昌閣”的提案,得到了平原縣委、縣政府和縣政協的高度重視.該縣多方籌集資金20餘萬元聘請專家按原貌對文昌閣進行了修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