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燕風景名勝區

幕燕風景名勝區

幕燕(幕府山——燕子磯)風景名勝區西起上元門,東到燕子磯,北臨長江,南至幕府西路,總面積10500多畝。坐擁“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幕府登高、達摩古洞、燕磯夕照、永濟江流、嘉善聞經及化龍麗地。

此外,它還擁有市級文物景點陶行知墓、燕子磯和頭台洞。幕府山,幕燕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南京的珍貴無比的“綠肺”,鬱鬱蔥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幕燕風景名勝區
  • 地理位置:南京市西北方的長江之濱
  • 占地面積:10500多畝
  • 著名景點:幕府登高、達摩古洞
人文歷史,改善林相,建立景區,

人文歷史

上世紀50年代開始,開山採石的炮聲在此響起,此後炮聲越來越密集,僅規模較大、“長采不懈”的採石場就達9家之多。隨著一車車石料運出山外,幕府山變得滿目瘡痍。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引起高度重視,至2001年痛下決心關閉了所有採石場。幕府山被挖得千瘡百孔,其原因就是幕府山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和石材,最主要的就是發現了大量的白雲石(鎂礦)。
幕府山江景幕府山江景
此前的1998年即啟動“幕府山綜合治理工程”,提出還其青山綠野,秀麗風光,並規劃把幕府山——燕子磯建成風景名勝區。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隨之成立,啟動幕府山植被恢復工程。自工程啟動以來,園林工作者們經常腰繫繩索懸於百米峭壁間,鑿石開槽,填土植樹。
至今,幕府山植被恢復工程已進行七期,共種植90多個品種的喬灌木184萬多株,恢復植被175萬平方米,回填土方量138萬多立方米。
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方長久處長,曾經站在幕府山臨長江的一處陡崖前說:“長江作證,三年後,這片裸岩之上,必將鮮花盛開,綠色滿坡。”前幾天,筆者再度驅車上山看到,他的承諾已經兌現。

改善林相

大概有90多種植物改善林相
燕子磯燕子磯
“幕府山的植被恢復工程中,林相得到了較好的改造。”這是一位林業專家評語。據介紹,幕府山人以鄉土性、適應性、多樣性、觀賞性、經濟性5個綠化選樹原則,在山上植下了90多個品種的苗木。其中,以雪松、黃馨、石楠一類生長旺盛、適應氣候土壤並具觀賞性的植物為主打;兼顧烏桕、黃連木和火炬樹等觀葉植物;點綴有柿子、火棘、山茱萸之類的觀果植物;也未冷落紫薇、櫻花等觀賞花卉。筆者登臨幕府山高處看到,雖是秋天,沿幕府山新近開闢的防火道兩側,盛開的紫薇在濃密的山麻桿後面時隱時現,周圍地面上夾雜著厚厚一層金焰繡線菊和日本繡線菊,細碎的小花散落在分成兩色的草坪上煞是好看。一位園林工作者自豪地描述幕府山上的美景:春夏有櫻花、紫薇之類以紅白為主色的觀賞花卉,秋天有火炬木這樣火紅色的觀葉植物,就連冬天也有常綠的雪松和石楠為幕府山“扮靚”。筆者還了解到,隨著幕府山環境的改變,野生鳥類日漸增多,上山晨練和遊覽的人也多了起來。
“石上繡花”
由於採石場長期無節制、無規劃的開採,幕府山不但滿目瘡痍,而且更有許多懸崖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嚴重的如幕府山北坡的一片裸崖,表面的岩石裸露在外數十年。這片懸崖全長800米,總面積10萬多平方米,坡度則高達80度。要在這樣的絕壁上植樹絕非易事。園林專家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決定對其“鑿石開槽填土植樹”。先由工人們用風鎬在崖面鑿出種植槽,再往種植槽里灌入肥沃的土,之後將一株株女貞、凌霄、金銀花、地錦、絡石、黃馨等藤本植物種植在土壤里。幾個月之後,奇蹟般的結果鼓舞人心,成功綠化面積達9.35萬平方,種植成活12個品種的植物多達7.79萬株。這一創舉被園林專家戲稱為“石上繡花”。如今,這片裸岩之上,終於綠色處處。
幕府山夕陽幕府山夕陽
“輪胎固土”
多年的採礦,使得原棲建採石場上留下了一塊“大瘡疤”。它在幕府山主峰南坡,高147米,面積達1.5萬平方米。由於石質疏鬆,“石上繡花”辦法也無法使用。園林工作者們無奈之下,發明了“輪胎固土植樹”方法。他們將6萬多隻廢舊汽車輪胎用鍍鋅防腐蝕鉛絲編織成一張“橡膠網”,把它覆蓋在坡度近60度的裸露山體上。隨後鉚以鋼筋混凝土,再將6000立方的回填土填入“橡膠網”。接著,五六萬株常春藤、凌霄、金銀花、石楠等品種的灌木種植進輪胎網裡。據介紹,“輪胎固土”的施工難度比“石上繡花”有過之而無不及。因山體岩石鬆動,山上的浮石為施工增加了不少麻煩,工人們身系安全帶,用槓撬、錘敲等辦法對浮石進行了清理,最大一塊山石足有10噸重。

建立景區

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在持續植被恢復的同時,還建設了近十公里的防火道。防火道作為一條紐帶,起到了連線各個景點的作用,為將來進一步開發旅遊資源奠定了基礎。從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的成立,到規劃部門相應設計稿的亮相,幕府山走向旅遊的腳步已經邁出。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科學的運作,儘早向市民們打造出一個成熟的幕燕風景名勝區。就此,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有一個初步思路,是結合該景區的具體情況,引入城市經營理念,採用動態招標的方法,讓外來企業參與風景區的規劃與建設。這樣,既解決了建設資金難題,又不會給政府增添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