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詣

常詣

常詣,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所長,中共黨員,1998從長沙民政學院畢業後從事殯儀事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詣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80年11月
  • 職業: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所長
  • 畢業院校:長沙民政學院
人物介紹,作用,投身殯葬管理,堅守崗位,婚禮和葬禮,難忘的經歷,

人物介紹

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她所鐘愛的殯儀事業上,用青春之筆,蘸滿濃濃愛心,為生命安息做最後的守護。連續被評為“三亞市民政工作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並受到市政府的表彰。2004年9月被提拔為“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副所長”。2005年被評為海南省“三八紅旗手”和“三亞市巾幗建功標兵”。2006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2007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女傑提名獎,海南省青年五四獎章標兵。2007年任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所長。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80年11月
專 業: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
班 級:殯1班
現工作單位:三亞仙逸園殯葬管理所
職 務:所長
常詣,共產黨員,“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所長”,1998年8月,被分配到三亞市民政局仙逸園管理所,幾年來,她立足於殯葬崗位,面對世俗的偏見,頂著各種壓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全心全意致力於三亞市殯儀事業。她用智慧和汗水,送走了一個個亡靈,慰藉了千家萬戶。幾年來,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她連續三年被評為民政系統“民政工作先進性個人”。
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現在的仙逸園已由過去的那種單純的遺體火化轉變為現在的遺體火化、遺體整容、遺體告別、殯儀新產品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常詣就是這樣,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了人生的後花園事業,黨和人民也給予她很高的榮譽,省市婦聯先後授予她“三八”紅旗手和“巾幗建功標兵”的榮譽稱號。

作用

27歲的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副所長常詣,在殯儀館為屍體美容,一乾就是9年
《環球殯葬報》2007年4月號 記者 韓建東/文李志良/圖
本報訊 一提起殯儀館,人們想得最多的詞是“不吉利”。可一位年僅27歲的姑娘,在殯儀館一乾就是9年,其間,她為200多位前往天國的人進行最後的美容、化妝。作為三亞市仙逸園管理所副所長和化妝師,斯文、清秀的常詣說,讓家屬安心,讓這些人能安詳離去,是她最大的心愿。
她的感悟
常詣說,在工作中,她看到的並不是一張張僵硬的死人的臉。在不同的臉上,她看到不同的人生故事。她希望在自己的細心描畫下,每個人都能完美地走好自己的最後一步,在到達天國之前不留遺憾。

投身殯葬管理

父母、姐姐都是醫生,偏偏她學的是殯葬管理。談起如何進入這行,常詣回憶,國中畢業那年,長沙進行殯葬改革,屍體火化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的宣傳吸引了14歲的她,當年就報考了長沙民政學校殯葬管理專業。
第一次接觸屍體是在1997年,在上海寶興殯儀館實習。每天跟著老師給屍體化妝,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屍體排在一起,因死因不同,有的面目猙獰,有的慘不忍睹。有女生當時就嘔吐起來,但常詣一點也不覺得害怕,因為小時侯曾見過爺爺去世時的樣子。1998年8月,她和三個同學到三亞仙逸園管理所工作,平時就住在所里。當時,園內荒草一片,晚上沒有路燈,老職工問她晚上會不會害怕,她樂呵呵地說沒事。後來,同學先後離開,只有她留了下來。她說自己喜歡這個工作。平時,常詣經常和內地的同學溝通,學習內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堅守崗位

不少人對殯葬行業存有偏見,平時,很多人在管理所看到常詣他們都躲著走。而且由於工作時間不規律,仙逸園如今只剩下常詣一位女性。常詣說,去世的人多集中在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最多。
2003年大年三十,常詣剛端起飯碗,電話就來了。有一位死者家屬要求馬上火化遺體,因為當天要帶骨灰回家過年。她二話沒說撂下飯碗就到單位開始工作,直到晚上9點才回家。
為了工作方便,三年前她將所里的服務熱線轉到自己的手機上,無論休息日或節假日,甚至三更半夜,只要接到喪主電話,她立即耐心解答諮詢,並及時辦理。有時從早上一直忙到下午2點才吃上飯;有時下午接了業務,就要忙到晚上11點才能休息;有時三更半夜就得起來接業務。因為經常誤時進餐,常詣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講述
最感人

婚禮和葬禮

提到最感人的事,常詣馬上嚴肅起來。她記得2001年年末的一天,管理所接回一具年輕姑娘的屍體,隨車跟來一個小伙子,拉著姑娘的手一直在哭。她了解到兩人是未婚夫妻,已經領了結婚證,計畫在三亞旅遊完回去辦婚禮。沒想到姑娘在亞龍灣玩摩托艇時出了事,從水裡撈上來後發現她的脖子上有一個六七厘米的口子。小伙兒請求工作人員將姑娘的脖子縫好,在縫合的過程中,小伙子一直守在旁邊仔細地看著,好像怕針扎痛姑娘。
小伙子一步不離地陪了姑娘三天,姑娘的父母來了後,小伙子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向老人請罪。在他的堅持下,兩人先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隨後就是葬禮。在3個多小時的儀式中,小伙子一直跪著,直到妻子的遺體火化。看到這一幕,連平時“見多識廣”的管理所工作人員都留下了眼淚。
最難忘

難忘的經歷

在常詣的印象中,最難忘的是整整6小時為一位烈士“整容”。去年,某駐軍部隊一位飛行員光榮犧牲,身上傷口有十幾處,鼻骨斷裂,面目全非。應要求對其進行全身縫合、鼻骨扶正等,整容後要看不出痕跡,其他工作人員都直皺眉頭,她到場後二話不說,要過照片就“披掛”上陣,用羊腸線一點一點開始縫合。一小時、二小時……整整6個小時,腿麻了,腳也沒有知覺了,但整容後的效果令在場的人都非常滿意。為表示感謝,烈士家屬還當即拿出1000元錢硬是塞進她的衣兜里,但被她婉言謝絕了。她說單位有規定,不準收受喪主任何錢物。家屬中有人說:“這只是我們的心意,要不找你們領導說說。”當得知她就是副所長時,在場的人都不由得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