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鑽石省級地質公園

常林鑽石省級地質公園,面積約85.85km2,屬中型省級地質公園,地質遺蹟類型豐富,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常林鑽石省級地質公園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沭縣
  • 占地面積:85.85km2
  • 景點級別:省級地質公園
概況,遺蹟類型與分布,丹霞地貌遺蹟,地質構造遺蹟,金剛石產地,恐龍足跡遺蹟,

概況

山東省臨沭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緣,東部為丘陵,西部沭河兩岸為沂沭中游平原,東南分別與江蘇省贛榆、東海兩縣交界。是著名的“中國常林鑽石之鄉”和“杞柳之鄉”。地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山地多分布於東北部,山高均在海拔400m以下,山峰坡度多大於15°
園區內既有代表性的地質構造剖面,又有丹霞地貌、恐龍遺蹟化石,同時還是常林鑽石的發現地。其中沂沭斷裂帶、岌山恐龍足跡和金剛石砂礦產地具有全國乃至國際性對比意義,是國內較為罕見的地質遺蹟,在地學方面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遺蹟類型與分布

該區大地構造位於華北地台(Ⅰ)魯東、魯西兩大地質單元(Ⅱ)的結合部位。地層發育較全,主要為寒武系、奧陶系、石炭-二疊系、白堊系和第四系。
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區域東部,有古元古代傲徠山超單元、新元古代榮成超單元和中生代郭家嶺超單元,岩性以二長花崗岩為主,二長閃長岩、正長花崗岩次之。火山岩為中生代八畝地組,岩性以火山熔岩為主,碎屑岩次之。變質岩主要分布在馬陵山一帶,變質類型為區域變質岩、動力變質岩。
沂沭斷裂帶是區內的主要構造帶,園區即位於安丘-莒縣斷裂和昌邑-大店斷裂帶之間。

丹霞地貌遺蹟

臨沭縣丹霞地貌景觀遺蹟類型主要分布在公園區南部岱澗和樣山一帶,構成丹霞地貌地層為大盛群寺前村組。形態主要為峰叢型和丘陵型丹霞地貌。由紅色砂礫岩、砂岩組成,是在隆起過程中發展而成的,砂岩層裸露地表,發育多組不同方向相互交切的斷裂和垂直節理或裂隙,在長期的流水沖刷侵蝕作用下,發生旁蝕、下蝕作用,下附砂岩地層因支撐力失衡在自身重力作用發生崩塌作用,經外力剝蝕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丹霞地貌景觀。岩性堅硬,陡崖坡高大,石質堅硬,砂岩呈中薄層,雨水多順槽脊流淌,沿凸起面易風化剝蝕,形成脊槽;礫岩呈中厚層,陡崖坡高,下伏面礫石凹凸不平粗糙。最終形成礫岩凸起向天、砂岩細膩凹槽的互層現象。
單體形態為崖壁、方山、尖峰、低山、丘陵、溝谷、順層凹槽。園區內懸崖峭壁呈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展現出唐代天然禪師描述的“每至旦暮,彩霞赫熾,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如明霞”的奇妙風采。丹霞風景區景點主為鰲走東海、二郎射箭、母祈望、石猴探澗、箭眼石、淚泉等。

地質構造遺蹟

沂沭斷裂帶是區內最主要的構造帶,是著名的郯廬斷裂帶通過山東境內的部分,也是構造形跡出露最好、新構造運動活動最強烈的一段。1668年郯城8.5級大地震的地震斷層沿這條斷裂帶展布。
園區位於主幹斷裂之昌邑-大店斷裂、安丘-莒縣斷裂兩側,其中在馬莊-華僑村之間的2條地質剖面出露完好,走向近EW,高度一般在2~9m。南部剖面長度為580m,北部剖面長度405m。2條剖面相距500m,是地質構造出露較好、各種構造形跡齊全的地段,規模壯觀,內容豐富,保護完好。

金剛石產地

金剛石砂礦主要分布在郯城—臨沭縣一帶。富含金剛石砂礦層位主要有於泉組、小埠嶺組和黑土湖組。“常林鑽石”是臨沭縣岌山鎮常林村農民魏振芳於1977年12月21日在田間翻地時,在鬆散的沙土中發現的,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一塊超過100克拉的寶石級天然大鑽石,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鑽石,成為國寶。該鑽石重158.768克拉。

恐龍足跡遺蹟

足跡化石是遺蹟化石中的一類,它和遺骸化石、遺物化石一樣,也是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劃分地層對比的主要科學資料之一,在某些方面還可彌補兩類化石之不足,如恐龍的生活習性、運動方式、外部形態。
在岌山中生代地層中,保存著豐富和精美的遠古恐龍活動的記錄———足跡化石。通過調查發現多處恐龍足跡化石,主要為鴨嘴龍的足印化石,這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鳥腳亞目恐龍。此外,還可見到圓形的蜥腳類恐龍足印化石。這些足印保留在紫紅色、土黃色的泥岩、粉砂岩的層面上,地層層位為白堊紀大盛群孟疃組。地層中同時發育大量的蟲跡、波痕、雨痕、泥裂、斜層理、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