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白氏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有徐、白兩派,徐門寫意,白門寫實。白士風能被尊為當代留青竹刻大師,確立白氏門派,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他花3年時間刻成竹簡《孫子兵法》,全套共13篇6000多字,放在地上排開約9平方米,在竹刻史上堪稱精工巨製。新加坡藏家以3 萬元從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買走這件作品,幾年後台灣地區藏家又以60萬元收藏,在那個年代真是天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白氏留青竹刻
  • 代表作品:竹簡《孫子兵法》
  • 代表人物:白士風
  • 成立時間:上世紀70年代末
天下留青看徐、白,留青竹刻史,白門授徒,

天下留青看徐、白

筆筒、臂擱這類竹刻器,在古玩行屬雜項,所謂“竹、木、牙、角”器。雖然近兩年在拍賣市場價格也漲了起來,和書畫、陶瓷等相比,從前卻是不值錢的,多半是文人收藏了當案前清玩。常州在歷史上本也算不上江南竹刻中心,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才是從明萬曆年起就有盛名,可惜它們在清末開始衰落,百年里幾乎沒再出現可撐起一門一派的大匠。呂舜祥在《嘉定的竹刻》一文中寫到它傳承微弱的原因,正是盛極而衰:刻件全成商品,竹人變為竹賈,除少數人在家製作外,大多數公開設肆營業。設肆營業,只知賺錢,諸凡隨便,不求精工,致技術有退無進。
反倒是常州,傳承了明代高手張希黃的留青竹刻一脈,近幾十年能被海內外公認為開宗立派的竹刻大家都出在這地方。竹刻鑑賞家王世襄在專著《竹刻》中列舉當代留青竹刻五傑,常州占了4位:白士風、徐素白徐秉方、范遙青。
20世紀中期徐素白客居上海,和江寒汀唐雲程十髮等畫家相交很深,他的竹刻畫稿多半來自這些名家。明清留青竹刻家雕刻中國畫稿,一般只有兩三個層次,到徐素白,被人推崇的是能以留青的厚薄來體現中國水墨的濃淡層次,所以成了留青寫意一代宗師。
白士風比徐素白小十幾歲,一輩子居常州,在刀刻技法上達到了最高境界,把留青傳統的精工完整承襲下來,成為寫實一派宗師。和徐家比,白門傳人都沒有離開過常州本土,甚至足跡不出鄉里,帶著濃厚的民間色彩。“徐素白在上海客居,受海派文化影響更深,海派的特點就是把文人氣和市民趣味融合。白士風不出鄉里,專心享受手下刻工,到他那種境界,技藝本身產生美感,極致的匠氣反而是好了。”常州市戚區人大辦公室的承公俠如此評價。
80年代中期他在《常州日報》當記者時開始關注留青竹刻,和兩派傳人都有深交。

留青竹刻史

日本正倉院藏有一把中國唐代竹製尺八,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留青刻件,仍然完好無損。到明代,留青竹刻逐漸從附屬於實用工藝的範圍里分離,和文人畫稿結合,成為獨立的雕刻藝術。藝人的刀刻技法也因此變得豐富,據說一件精工的留青臂擱刻完,竹塊要在刻者手中轉上幾萬圈。在竹刻門類中,留青竹刻和中國書畫關係最密切,文人和名匠唱和的可能性使得留青竹刻有雅名。浮雕外形,淺刻刀痕,竹皮、竹肌層次豐富,加上書畫筆墨和格局,好的留青作品可以像名人書畫一樣供收藏者反覆把玩欣賞。
一門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傳承,不能少了名匠,還必須有一兩個真正喜愛這門技藝的文人或藏家全心參與。對於常州留青竹刻,鑑賞家王世襄和香港地區竹刻收藏家葉義是重要的兩個人。葉義醫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蒐集有意趣的竹雕,大部分是筆筒和香筒。
80年代初,葉義還專程到常州尋訪留青竹刻藝人和作品。
1978年他的藏品已經很豐富,在香港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大型展覽,展出211件精品。隨後他和當時擔任香港藝術館館長的譚志成合著《中國竹刻藝術》,這上、下兩冊書至今還是研究中國竹刻的權威資料。王世襄也是一心要傳承中國竹刻藝術,和很多民間刻竹高手都保持書信往來,對白士風尤其推崇。白士風的兒子白堅仁回憶,王世襄和他父親有一段時間通信頻繁,每回談的都是授徒和出書兩個話題。他拿出一封1977年6月24日王世襄的來信,居然長達5頁,信中寫道:“您的水平確實很高,當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近80年刻留青的,不能算少,但運用多留少留青筠以生陰陽濃淡暈褪變化的實極少,尤其可貴的是兩人打破臂擱、扇骨等框框,可以說先得我心。……可能由於我的偏見,可能因於我厚古薄今,我總覺得嚴格說來,清中期以後竹刻退化了,許多刻法沒有人搞了。…… 我一再強調要回復古代技法,現在看來不要說已失傳的刀法難以發掘,就是當代老藝人的本領也難有傳人。”
1985年王世襄撰寫的《竹刻藝術》再版,他將自己評論白士風作品的《老樹綻新花》文章原稿隨信寄去,請白士風本人修改補充,白士風也真的用紅筆工整添加了一些詞句,交往間並沒有什麼拘束。

白門授徒

畫師丁竹和白士風合作35年,把兩人的關係比作琴師和角兒。“白士風是常州東門外雕莊人,那裡村民大多以竹為原料雕刻扇骨、鳥籠、麻將牌謀生,民間有竹刻傳統。”刻竹藝人,尤其是留青刻手,多半從刻扇骨開始。因市場需求量大,民國時期上海和蘇州一帶開了不少扇莊。同鄉王根甫在上海做扇莊生意,白士風跟他學刻扇骨。20世紀40年代從上海回到雕莊,白士風愈加痴迷留青,刻工慢慢就進入了境界。文人都有玩賞竹刻的習氣,白士風家和常州書畫世家錢小山等人只有一河之隔,江南士大夫從明清以來就有結交名匠的風氣,白士風在和他們一來二往中得到薰染和點撥,十幾年裡完成了從工匠到大匠的轉變。
1960年常州組建工藝美術研究所,在工廠當機修工人的白士風作為民間竹刻高手被調入。丁竹說,要講認真,沒人比得上白士風,拿到一張畫稿要琢磨好幾天才動刀,刻工越到後期越工細,“他不是不能寫意,但他堅持了自己工細的特點。比如他擅長的題材――梅花,早期全部陰刻,中期改花蕊陽刻、花瓣陰刻,到最後他全部採用陽刻,沒人敢像他這樣不惜心力”。白士風能被尊為留青竹刻大師,確立白氏門派,大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白士風的兒子白堅仁收藏了父親一件花鳥臂擱《八哥海棠》,由名畫家唐雲畫稿,花瓣柔纖仿佛有香氣沁出,鳥兒玲瓏活現,每一根羽毛都好像觸手可及。這件臂擱可以說是白門傳統精工的另一件代表作。刻工恪盡傳統,在形制上白士風卻喜歡創新,他把過去比較單純的臂擱、筆筒,擴展到用紅木鑲嵌的橫台屏、扇形掛件,把留青竹刻在民間的生存空間擴大了很多。
白氏一派最有名的是大弟子范遙青,王世襄曾專門寫文章稱讚他的作品,“農民竹刻家”的名號讓他在八九十年代竹刻界很有些傳奇。我見到范遙青那天常州下著雪,老人從雕莊鄉下的工作室趕來,說一口常州方言,聽力也不好,藉助筆談才能交流。他正到處蒐集資料,想為常州留青竹刻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范遙青說他算是帶藝投師,跟隨白士風那年已經近40歲了。
1980年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接下福州一個外貿訂單,因為量太大,臨時從外面招刻手幫忙,精於鳥籠雕作的范遙青是其中一個,沒多久他就拜了白士風專攻留青。他的成名也有些機緣巧合:
1981年,白士風用一件竹刻小品從香港藏家葉義手中換得一套《中國竹刻藝術》,范遙青羨慕得很,便也精心刻了一件林黛玉臂擱,想寄給葉先生換一本書,“常州郵局不給寄,趕到上海郵局也不讓寄,說我沒有外貿訂貨單。最後託了朋友的親戚帶到香港”。沒想到葉義對這個無名刻家的作品非常喜歡,編寫新書時候就把它收錄進去了。王世襄看到書後,向葉義打聽,才知道白士風收了這么個弟子。“王老寫了一封信,請師傅轉交給我。那時我已經離開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回雕莊包了8畝田種地,人送信來的時候,我正坐在鄉下的谷坪里曬太陽。”農民身份,為范遙青竹刻技藝的精到添了傳奇色彩,李一氓寫文章贊他的作品“刻畫極精,神采煥然,精到之處,不比明清的竹刻名家差”,一時間名聲大震。范遙青是個聰明人,在王世襄指點下,他除了刻白士風擅刻的花鳥人物,也刻意突出自己的鄉野風格,白菜蘿蔔都入畫,將留青和原來擅長的深雕、陷地雕刻結合起來。
2003年11月,嘉德拍賣公司秋拍專設王世襄收藏專場拍賣,很多人慕王世襄的名氣不惜重金,高成交轟動收藏界。范遙青送給王世襄的一件留青臂擱“山林雉雞圖”有幸也在其中,估價2.5萬元,最後被人以15.4萬元高價買走,他名氣就更大了。香港地區作家董橋好收藏一些有文人意趣的雜項,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自己書房有一塊常州范遙青的“晴雯”臂擱,朋友見了極喜歡,說他有范遙青刻的花卉筆筒,沒有他刻的仕女,要董橋幫忙寫信問范遙青肯不肯替他也刻一件“晴雯”,“我說試一試,遙青有藝術家脾氣,未必肯”。可見范遙青竹刻在港台地區藏家中是有大名的。白士風的小兒子白堅仁,成年後才跟父親學藝,現在他是白門弟子中在題材、形制和技巧風格上最有心追隨白士風的一個。
白士風從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後,晚年從城裡住回老家雕莊白家村,收了最後一個徒弟王志偉,當年拜師不過11歲。王志偉說他拜師過程還是比較傳統的,他家和白士風家相鄰,8歲那年父親就帶他去拜師,白士風不讓磕頭,只準叫老師,不準叫師傅,“他撿了一點邊角竹料給我,簡單教些基本刻法,就讓自己練去。我天天去他家看學,然後回家刻著玩,3年之後老爺子看我刻的東西稍微有點模樣了,這才讓正式磕頭拜了師”。拜師之後就不一樣了,不再是想刻什麼就刻什麼。先訓練勾線鏟底,基本功一練就是兩年,然後教刻花鳥山水,也不手把手,多半時間是站在師傅旁邊看和悟,“一件臂擱刻到一半,師傅會停下指點幾句。別人刻梅花,花蕊多用陰刻,我師傅都用陽刻,絲絲縷縷極盡心”。
留青所用竹料有特殊要求。竹青層經處理後,會變為淡米黃色,光滑和雅致的感覺近於象牙,顏色更深些的會像琥珀。保存年代越久,竹肌層會從淡赭轉深並透出層次,和竹青部分形成深淡對比。刻竹取材有專門學問和特殊的要求,清人封毓秀就把留青取材形容得比挖人參茯苓更不易,“取材幽篁體,搜掘同參苓”。刻竹人雖然每次入山取竹不過兩三根,卻有極精微的講究。常州一帶留青用竹,多半就在江蘇宜興或安徽廣德取材。王志偉十五六歲時隨師傅去安徽廣德山中採過竹,印象極深:“寒冬臘月采竹最好,這時節竹子長得慢,質地細密。選采陰坡生長的竹子也是這個道理。”王志偉說他師傅喜歡用生長三到四年的竹子,要求表面平整光滑,竹斑少。普通的采竹,砍伐後會將竹從山上滑下,省時省力。他們選好竹子卻得僱人從山上扛下來,免得劃傷竹青。將竹加工截成竹段後,要用麻布分別包好,防止在運輸中磨損竹青紋理。回家架鍋煮沸,通常將竹筒放進去煮上兩個小時,防蛀,以後也不易開裂。撈出後不能放到陽光下曬,要豎立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乾,放置兩年左右,等到顏色轉深後再用來雕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