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李寶嘉墓

常州李寶嘉墓

在常州市南郊李家村,今清涼新村花圃內。

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為晚清譴責小說家代表人物。清光緒三十二年病逝於上海,時年40,歸葬李家村祖塋。

原墓毀於"文化大革命",僅存墓碑一塊,陰刻"皇清誥授奉政大夫五品銜侯選訓導顯考伯元公,誥封宜人顯妣鐘宜人墓",現藏常州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州李寶嘉墓
  • 外文名:常州李寶嘉墓
  • 別名:常州李寶嘉墓
  • 國籍:常州李寶嘉墓
基本介紹,代表作,主要事跡,

基本介紹

名垂青史
李寶嘉祖籍江蘇武進(今屬江蘇常州市),鹹豐年間,遷居山東。李寶嘉3歲喪父,隨母親與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東歷任知縣、同知、知府等職。寶嘉受堂伯父撫養教育,擅長八股詩賦,能書畫篆刻,多才多藝。

代表作

他先後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主要事跡

光緒十八年(1892)李翼清辭官歸籍,寶嘉一家也跟從由山東返回常州。鄉居期間,曾從傳教士學習英文;並考中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編撰《指南報》,次年五月創辦 李寶嘉《遊戲報》,並設"文社"。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充滿著內憂外患,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統治者賣國求榮,腐敗反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戊戌變法被扼殺,清朝一面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割地賠款;一面對人民大眾加重剝削,殘酷鎮壓。政事的腐敗,社會的黑暗,使青年時代的李寶嘉不勝憂憤,思圖改革。他在詩中抒發抱負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方三十,在學文學上有紮實根基的李寶嘉來到上海,創辦《指南報》,以此揭露時弊,勸善懲惡。不久,改辦《遊戲報》,後又改為《繁華報》,並受商務印書館之聘,編輯出版《繡像小說》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報的創始人,魯迅先生說他所辦報紙“為 偕嘲罵之文”“記注倡優起居”(《中國小說史略》)。對於清朝末年的官場及社會上的種種腐朽現象,以嬉笑怒罵之筆,繪影繪聲,揭露無遺,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發行頗廣。後來仿效者甚多,紛紛辦起保種小報,但都沒有他辦的報紙發行量大。
光緒二十七年(1901),他將《遊戲報》轉讓,另辦《世界繁華報》。這些報紙是中國小報的鼻祖,它"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論〈遊戲報〉之本意》),雖然談風月,說勾欄,載社會新聞,但也嘲罵腐朽的官僚買辦,暴露社會種種黑暗,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
上海的10年間,因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事件,他不滿意清朝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痛哭之筆,寫嬉笑怒罵之文,一面辦報,一面從事小說創作。作者在小說《活地獄》的"楔子"里有詩說:"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他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污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與他的社會改良主張一致的。他希望學習西方的文明與進步,"興利的地方興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補朝廷之失,下救社會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不贊成激進的改革,連變法維新也感到過激,至於民主革命更被斥為"破壞天理國法人情"(《文明小史》),這種想法,不僅是一種幻想,而且給他的創作帶來局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