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印佛

常印佛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於江蘇泰州,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產地質勘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2年常印佛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1964年以前主要從事礦產勘查工作;1965年被地質部先後派往越南和阿爾巴尼亞從事援外地質技術工作;1978年以後供職於安徽省地質局;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2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首任院長;2010年被聘為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常印佛長期致力於礦產地質勘查和研究,先後參加和主持過多項大型勘查和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印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泰州市
  • 出生日期:1931年07月06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1年7月6日,常印佛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城。
1936年9月,就讀泰興縣襟江國小幼兒班,後因出麻疹而退學在家。
1937年,日軍侵華,社會動盪,沒有穩定的教育環境,留在家裡由母親輔導,為時4年。母親熟悉教育,除教授知識外,更嚴格要求其行為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和生活習慣,並鼓勵其立大志,做大事。
1940年1月,泰興淪陷,原國民黨的游擊部隊忠義救國軍駐泰興的頭目蔡鑫元在日軍的扶持下建立偽政府。親歷了日銘心,立志改變國家貧弱受辱之局面。
1941年9月,入讀宋介之私塾,畢業時發放畢業證,可以升入國中。此間,在家隨私塾先生學習古方,讀完《孟子》《論語》等經典。了解到鄉賢地質學家丁文江與採礦學家嚴爽的事跡,產生了將來從事地質學的嚮往。
1943年9月,入讀泰興縣私立延令中學,獲得獎學金名額。
1944年9月,放棄泰興縣私立中學獎學金,轉學至揚陋學塾讀初二。
1946年3月,轉學至國民黨政府所辦的泰興縣立中學,揚陋學塾併入其中。6月,國中畢業.報考了省立鎮江中學、鎮汀私立京江中學和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皆被錄取。9月,因中大附中尚未從抗戰後方遷回,且歸期未定,常印佛先入讀鎮江中學。11月,中大附中遷回潮京後,到南京報到。
1949年1月,因南京為國共兩黨爭奪焦點,為避戰禍,一度想轉學至上海。4月21日,與同學至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和交通部,發現人員早已撤離。8月13日,參加北大、清華、南開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第一志願報清華大學地學系,第二志願北京大學地質系,第三志願是清華大學水利系。後被清華大學地學系錄取。9月,到清華大學報到,學號為38743,專業為地質學。當時清華大學地學系有地質學與地理學兩個專業。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0月,與同學一起隨袁復禮至張家口,下花園和宣化龍煙鐵礦實習。
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宣傳活動,至北京環衛局,同二三十個工人一起,白天有時參加勞動,晚上座談,前後一周。在楊遵儀帶領下,至唐山開灤煤礦實習。
1951年暑期,赴浙江杭州、江山、常山一帶野外實習。在校期間亦常至北京西山野外實習,當天來回,如紅山口、鬼見愁、楊坊、周口店等地。
1952年1月,參加“三反運動”。3月,參加知識分子改造運動,被定性為“忠誠老實”。6月,從清華大學畢業,暫留北京。8月10日,參加地質部成立大會,會後常印佛被告知分配到銅陵321地質隊。離京前拜訪了兩位領導、地質學家謝家榮和孟憲民。9月,南下至南京,拜見老地質學家侯德封,隨後赴安徽銅陵銅官山。當月被安排至郭文魁與沈永和各自負責的礦段中做鑽探地質編錄工作,此間在郭宗山率領下,和馮鐘燕參加了參加了青石山礦段的普查和1:2500填圖工作。10月18日,隨陳慶宣出發至貴池做地質普查填圖工作,直至12月17日返回銅陵。此間,填制了貴池地區1:5萬地質圖3幅,含計調查面積1200平方公里,編寫了貴池地質普查小結,發現銅山一帶鐵帽、煉渣、古掘跡和黃山嶺(血水窩)鉛鋅礦。
1953年3月,隨李錫之進行貴池銅山、安子山普查評價工作,測制1︰1萬地質圖並施工槽探,預測銅山鐵帽下有礦體,建議詳查。夏季返回銅官山。8月,獨立帶小組到繁昌做地質普查。秋季,由實習員轉正為技術員。10月,回銅陵參加編寫《銅官山銅礦地質報告》(中間報告性質)負責編製圖表和儲量計算。
1954年年初,銅官山銅礦中間報告編寫完畢並上交,郭文魁調離321地質隊。參加地質部召開的全國有色金屬專業會議。3月,到江北的湖東(現稱樅陽)做普查,填制2幅地質圖。7月,編寫完成《湖東地質普查小結》。7月,到廬江石門庵做礦床評價。10月,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決議,把銅官山中間報告與補充報告合成一份最終報告,12月組成報告編寫組,具體工作交由常印佛負責。
1955年2月,到銅官山開始編寫《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勘探報告》。6月,報告完成上交。7月,調至南京地質部華東地質局,被分配到地質礦產處,負責有色金屬地質勘查技術管理工作,在時任華東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嚴坤元領導下工作,受益良多。
1956年6月,離開華東地質局,到中蘇技術合作揚子江中下游銅礦普查隊(374隊)工作,作為中方總地質師李錫之的主要助手。6-7月間與楊育才隊長陪同蘇聯專家根·謝·耶果羅夫去銅陵,樅陽踏勘選點。8月,對安徽青陽田埂東山銅礦做遠景評價,並與謝顯明、惠勝恩、劉兆連、吳國瑜一起編寫了評價報告,10月28日上交。秋季,工資改革中晉升為工程師。12月,帶隊同謝顯明、劉鴻禧、李矩孝、甄維藩、寧慶濤等至湖北房縣宋洛河區和竹山花竹溪——擂鼓台銅礦點做路線調查。
1957年1月,野外調查歸來,開始室內工作,撰寫調查報告。3月,鄂西北調查報告完成。7月1日,協助魏文開(374隊二分隊技術負責人)編寫完成《安徽銅陵順安獅子山銅礦遠景評價報告》。12月,調銅陵321隊,任技術負責人。
1958年,對獅子山銅礦繼續勘查,證實東、西獅子山均為有工業價值的銅礦床,並相繼進入勘探階段。春季,經過對銅陵鳳凰。山地區藥園山礦床物探詳查的工作成果進行綜合研究後,通知分隊技術人員布置鑽孔開始打鑽。春季,接待中科院地化所歐陽自遠來銅陵研究的卡岩銅礦中鉑族元素分布問題。4月,安徽省地質局成立,321隊歸安徽省地質局領導。4月28日,在“反右”運動中,被定性為“中左”。夏季,派321地質隊1分隊(分隊部駐獅子山)人員開展銅陵市雞冠山鐵礦普查。7月,參加安徽省地質局召開的三級幹部會議,布置落實“大躍進”運動的具體措施。8月4日,安徽省地質局決定,321隊與大通地質隊合併,合併後仍為321隊,除銅之外,開始承擔煤和錳的勘查任務。8~9月間,374隊撤銷,其在青陽、貴池、東至一帶之分隊合併於321隊,此時321隊工作範圍包括安慶地區四縣以及蕪湖地區繁昌、南陵的一部分。皖南各縣成立自己的地質隊,321隊派出技術人員到所承擔的銅陵,青陽,貴池,東至四縣支持當地的地質工作。10月,隨321地質隊總部,從銅陵搬到貴池。10月,派出321隊普查小分隊評價青陽縣峙門口硫鐵礦。10月,參加新設立的安慶地區地質分局工作會議,會後隨分局領導去樅縣及其與桐城、懷寧接壤地帶考察“大躍進”開始後的地質工作。12月,地質工作因“大躍進”而出現質量嚴重下降,常印佛就此種情況以書面形式向上級反映問題並提出建議措施。321地質隊2分隊與貴池縣地質大隊對貴池六峰山地區華督嶺鐵帽進行檢查,編寫了《六峰山鐵礦普查報告》。
1959年3月,安徽省地質局召開幹部擴大會議.會上將常印佛關於提高地質工作質量的報告印發,並作通報表揚。9月,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做了第一個探索性的研究,題目為“銅官山礦床的勘探類型”。通過蒐集開採坑道的資料,把它與打鑽時的礦體形態和數值進行對比,探討採礦前後變化,對該礦床主礦體的勘探類型和勘探網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對勘探工作有實際指導意義。321地質隊3分隊(分隊部設鳳凰山)發現藥園山礦段半隱伏的二號主礦體,常印佛組織力量加速勘查,由普查轉入詳查。10月,參加地質部在貴陽召開的全國多金屬礦床地質會議。
1960年2~9月,在“點面結合”思想的指導下,組織力量對黃山嶺鉛鋅礦~號、二號礦體進行勘探。此工作後因國民經濟調整而中斷。9月,指導3分隊編寫完成《安徽省銅陵金山沖銅礦床評價報告》。被任命為321隊總工程師。接待地質科學院礦床研究所聞廣,進行鳳凰山岩體與成礦作用的研究,並派人參加配合。接待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邵躍,來獅子山進行原生暈地球化學研究。
1961年,組織力量對鳳凰山銅礦區藥園山礦床進行勘探。開始研究銅陵地區的控礦規律。後來發現隱伏基底斷裂制約和控制了銅陵矽卡岩銅礦帶,銅礦形成受兩組不同方向的基底斷裂制約,其中一組近東西向的斷裂帶控制了整個銅陵地區的岩漿一成礦活動,為該地區最主要的也是基本的控礦構造。12月,開始主持在321地質隊開展銅陵地區1:5萬普查一測量任務,銅陵是地質部在全國布置的4個試點之一。地質部後來將銅陵經驗推廣到全國,並要求編寫1:5萬普查一測量規範。基本完成雞冠山鐵礦的勘探工作。結束對天鵝抱蛋山硫鐵礦的普查和初步勘探野外工作,發現礦石金量較高,同時含砷,證明是一個硫、金、砷共生礦床。
1962年7月,提交雞冠山鐵礦評價報告。接待水文地質專家朱學穩來隊考察研究。開始著手準備編制獅子山詳勘報告,調集力量,進行坑道編錄,各類實驗研究,資料複查等多項工作。
1963年,主持並組織周作禎、黃廣球、閻如燧、汪德鋪、楊成興、陳訓雄、黃許陳、張兆豐等二三十名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編寫了《安徽銅陵獅子山礦區東、西獅子山銅礦床地質勘探報告》,報告中寫入了對銅陵地區控礦規律的研究成果,計算了工業儲量,並於年底前全部印製完畢提交。接待物化探所化探專家李善芳、朱炳球、金仰芬等人來隊進行方法試驗研究。
1964年年初,率321隊地質科綜合研究組先行搬到鳳凰山,支援勘探工作,並著手鳳凰山勘探報告的編寫準備工作。二季度,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組織對獅子山勘探報告審查,冶金部南昌設計院提出了一些超過規範標準的要求,引發了一場爭論。儲量委員會未採納,仍通過了報告。事後地質部地礦司通知把獅子山報告複印多份,發各省有詳勘任務的單位作為樣本參考。第二年恰逢設計革命化活動在全國推開,南昌設計院在大冶會議上還對此作了自我批評。接待物化探所物探專家錢寧等來隊作方法試驗研究。7月,參加中國地質學會安徽省分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二屆學術年會。11月,安徽省地質局組成“凹清”工作組,由局長滕野翔率領進駐321地質隊進行“四清”運動試點。向321黨委、隊部寫報告,要求加強鑽機岩芯編錄工作。
1961~1964年間,接待了來自北京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地科院水文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和院校來隊開展科研工作。
1965年1月,地質部決定借調常印佛赴越南做地質援助工作。3月,在地質部集中學習、培訓。4月,啟程赴越南’從北京乘火車前往河內,路過長江時,賦詩兩首。12月,在《中國地質》上發表“某區內生礦化作用的幾個問題”一文,總結了對銅陵地區成礦作用和控礦規律的研究成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家庭受到衝擊,汪德鏞被派到安裝隊上勞動。地質部援越項目增加,成立了援越地質大組,常印佛被任為其下老街銅礦專家組負責人。
1967年年中,回國休假,接觸到“文化大革命”實際運作情況,對運動有進一步認識。
1968年,在擔任援越老街銅礦組負責人期間,在成礦研究方面獲得新的認識,在擴大找礦遠景方面具有指導意義。10月,提前完成援越任務並回國休假待命,在321地質隊,主動提出到鑽機上參加勞動。
1969年春季,根據老鴉嶺勘探進展情況,提出在合適部位,探索更深層次類似銅官山和新橋石炭系層狀銅礦的建議,得到當時隊上革委會生產組地質小組負責人的贊同,4月開始施鑽,進行深部探索。5月,地質部正式通知常印佛援外項目完成。321隊安排其擔任革命委員會生產組“地質負責”
1970年年初,接到地質部通知,將赴阿爾巴尼亞參加地質援外工作。3月,在地質部集中學習。4月,啟程赴阿爾巴尼亞。在援阿地質大隊擔任技術負責人工作,除協助大隊長掌握全隊各項目外,另外承擔具體的銅礦區域地質工作。援阿期間,每年回國探親一次。
1971~1973年在援阿期間,直接負責米爾迪塔銅一鉻成礦帶銅礦成礦地域條件和規律的研究,將當地的一種銅礦劃分為不同亞類,探明其相互關係和找礦方法,並在生產實踐中獲得套用。
1974年7月,完成援助阿爾巴尼亞工作並回國。暫留北京,籌備到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去考察地質情況的工作。10月,到墨西哥和秘魯考察,為期3個月。考察了兩國斑岩銅礦地質條件及墨西哥鹽丘型自然硫礦成礦條件。
1975年1月,從秘魯回國,編寫考察報告,在地質部地礦司組織的全國範圍的匯報會上作報告,推廣考察成果(兩國斑岩銅礦的成礦條件和找礦經驗)。6月,被安排到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籌備處,為我國首次參與這一國際學術活動進行組織論文的編寫、評審和印製等籌備工作,籌備處由許傑副部長分管。在孫殿卿領導下工作了一年多時間。
1976年9月,到天安門廣場參加毛澤東追悼會。9月下旬,回到安徽,到321地質隊擔任原來的工作。
1977年3月18口,全圈科學人會表彰321地質隊“在我國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9月,調到安徽省地質局工作。秋,到廬山做地質考察。
1978年9月,與郭文魁、黃崇軻合作,在《地質學報》第三期上發表論文“我國主要類型銅礦成礦和分布的某些問題”。9月,參加第二機械工業部、冶金部、地質總局組織的赴澳大利亞地質考察團,為時近1個月。10月5日,被任命為安徽省地質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嚴坤元。10月8日,到達澳大利亞悉尼機場。11月11日,考察結束後回國。地質部成立規劃院,開展全國性的成礦區劃工作,常印佛負責安徽省成礦區劃。
1979年1月15日,在北京與清華大學同學聚會。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出席表彰大會。
1980年2月28日,任安徽省地質局副局長。4月29至5月8日,第二屆全國礦床會議在浙汀杭州召開,本次會議由常印佛派助手參,並代為宣讀了關於“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的成礦控制因素,礦體與岩體和容礦岩層的關係,把這類礦床歸納為3個不同型式,層控式即為其中之一。7月5日,安徽省地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常印佛為副主任。9月,隨孫大光、程裕淇赴西北三省區(新疆、甘肅、青海)考察,同行者有朱訓、孫隆椿、湯中立、張仲竹和張濤。
1981年4月,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局牽頭,湖北、江西、江蘇地礦局及上海地質中心共同承擔的“長江中下游銅鐵硫金(多金屬)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劃”項目啟動,四省一市分片協作。此項目技術負責人為安徽省地質礦產局總工程師的嚴坤元、常印佛。區劃工作實際由常印佛主持。
1982年4月,陪同羅馬尼亞國務秘書、地礦部副部長馬里安,勒杜斯庫一行三人到銅陵進行地質考察。5月9日,參加321隊成立30周年和榮獲“國家功勳地質隊”禰號慶祝大會,並發表講話。改任安徽省地質局總工程師。
1983年1月,與劉學圭合作在《礦床地質》1983年第一期上發表“關於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以安徽省內下揚子坳陷中一些礦床為例”。以文字形式公開提出“層控式矽卡岩”類型礦床。將礦床的內生和外生作用狗機地結合起來,反映了中國東部地區的成礦特色。11月1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膈改弘為“安徽省地質礦產斥刁”。
1984年5月,參加第三屆礦床會議,介紹材料《銅陵地區銅礦的找礦工作》。指出銅陵地區位於下揚子台坳的中段,銅礦床主要為矽青岩型,並見有不太標準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銅礦按其就位機制可分為:層控式、接觸式、角礫岩筒式及裂隙式。
1985年1月,在《中國地質》上發表“銅陵地區銅礦的找礦工作”。6月,地質部在太原召開固體礦產普查會議,由時任地質部副部長溫家寶與張宏仁主持會議。常印佛在這次會議上介紹在安徽的找礦工作經驗,做了“安徽安慶一銅陵一帶銅礦普查工作的發展和展望”的發言,提出“立體調查,深部找礦”的理念,採取立體填圖的方式,進行深部找礦,更多地依靠新技術和新方法找礦。9月17日,參加武漢地質科技管理幹部學院“地礦部第二期省局總工程師進修班”學習。12月15日,學習期滿,獲結業證書。《安徽省志·地質礦產志》開始編撰,常印佛任副組長。至1988年完成。
1986年,“七五計畫”開始實施,與翟裕生一起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長江中下游銅鐵等隱伏礦床預測研究”。12月,主持的第一批三十項跨省成礦遠景區劃項目之十《長汀中下游銅鐵硫金(多金屬)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劃》出版。因在冬瓜山礦床的發現中做出貢獻,獲地質礦產部成果獎一等獎。
1987年7月,參與的“長江中下游銅硫金銀資源重大發現與箇舊一大廠錫礦成礦條件、找礦方法及遠景”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常印佛為主要獲獎人之一。8~9月,率領地礦部綜合地質考察代表團赴瑞典進行綜合考察和商談項目,雙方初步達成了兩個項目的合作協定。10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陪同地質部長朱訓視察指導321地質隊工作。地質部擬調常印佛擔任地礦司司長,常印佛婉拒,留任安徽。
1988年2月,與劉湘培(第一作者)合作在《地質學報》發表“論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6月,作為地礦部代表團成員赴巴西、阿根延參觀考察。7月24日,經國家人事部批准為1988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8月,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長江中下游銅鐵硫金(多金屬)成礦帶成礦區劃”項目主要獲獎者(第一得獎人)。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1988年度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1月8日,出任安徽省地礦局高級監察員。
1989年2月17日,參加安徽省地礦局召開的找礦重大突破諮詢小組會議。2月23~27日,出席地礦部在北京召開的地礦工作會議。8月,考察指導腮東磷礦工作。9月12~16日,第四屆全國礦床會議在青海西寧召開。與劉湘培、吳言昌合作完成的論文“銅陵層控(式)矽卡岩型銅礦的成礦模式及其找礦意義”由吳言昌在會上宣讀。論文指出層控式矽卡岩型銅礦是銅陵地區最主要的銅礦類型,其基本特徵是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受有利岩層控制。將層控式矽卡岩型銅礦成因類型分為以內生作用為主,以疊生作用為主和以改造作用為主三類。根據不同成因矽卡岩型銅礦床的共生組合特徵,建立了兩個主要的層控式矽卡岩型銅礦成礦模式,即銅官山式和獅子山式。它們對指導找礦和礦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1月28日,參加安徽省地質學會30周年學術會議,常印佛作為理事長作學會30年工作報告。
1990年5月29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成立“找礦信息子系統”諮詢組,常印佛任組長。
1991年4月23日,《安徽省礦床發現史》編寫領導小組成立,常印佛任副組長。4月29日,參加長江中下游重點片協調領導小組會議。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月,與劉湘培、吳言昌共同撰著的《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由地質出版社出版。這項工作是對“六五”~“七五”計畫期間皖蘇贛鄂四省成礦遠景規劃工作的成果總結,其基礎是1986年的區劃報告。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11月,到美國作地質考察,考察了亞利桑那州、猶他州和美國地質調查所。主持八五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專題,“郛豫皖蘇沿江及鄰區銅金等礦產勘查與評價研究”。
1992年2月18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建立《安徽地質》編委會和編輯部,常印佛任副主任,兼任總編輯。3月8日,安徽省地礦局成立科學技術領導小組,常印佛任組長。4月20日,參加第六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獲得中國科學院頒發的學部委員證書。4月25日,參加江澤民主席與科學家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著名物理學家王大珩,向黨和國家呼籲要成立中國工程院。5月,參加安徽省科協五次代表大會,並作發言“關於安徽鐵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淺見”。此次會議上,當選為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8月,赴日本參加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10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入《當代中國自然科學學者大辭典》。12月25日,任安徽省礦產資源對2010年經濟建設保證程度論證工作小組技術顧問。
1993年7月26日,抵烏魯木齊,後轉阿舍勒、哈拉通溝等礦區考察。8月9日,任《安徽省礦床發現史》編審委員會副主任。改任安徽省地礦局諮詢組長。
1994年6月,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參加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
1995年參加工程院第一次院士增選工作,選出第一批新院士。先後赴勝利油田和兗州煤田考察。
1996年5月,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分別受到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總理的接見。6月,與董樹文合作在《火山地質與礦產》發表“論中一下揚子‘一蓋多底’格局與演化”。7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視察安徽,常印佛與其他院士在合肥受接見。8月,被錄入《清華人物誌》第四輯。8月4~14日,隨安徽省代表團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陪同國外部分與會學者分別受江澤民和李鵬接見。10月1日,參加三峽庫區地質環境暨第二屆中日地層環境力學國際學術討論會。11月,《中國礦床發現史·安徽卷》出版,常印佛任編委會副主任。
1997年1月下旬,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6個學部共10位院士及5位專家組成的考察組,對滇西瀾滄江流域和四川攀西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就資源合理利用、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考察交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9月12~18日,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9月,參與提出的“關於加快攀西地區發展的建議”,“關於瀾滄江流域綜合開發的建議”被編入《中國科學院院刊》第五期。
1998年2月9日,《安徽地質》編委會組成人員調整,常印佛任顧問。3月,《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由地質出版社出版,常印佛淘作者之一。本書即“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產預測研究”的成果。4月8日,登門拜訪嚴坤元,祝賀其九十誕辰,並致以崇高敬意。6月3日,參加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7月,與吳言昌(第一作者合作)在《地學前緣》發表“關於岩漿矽卡岩問題”。8月,被錄入《中國地質礦產年鑑》。11月25~28日,參加在南京召開的第六屆全國礦床會議。12月,到武漢參加院士建議活動,參與提出的儘快啟動“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基礎研究”建議(3)收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1998年第12期。
1999年2月4日,安徽省地質學會舉辦大型學術報告會,常印佛與徐樹桐、李曙光、汪家權等4名專家教授作專題學術報告。3月,在《地學前緣》發表“初論安徽沿江地區成礦系統的深部構造一岩漿控制”(吳言昌為第一作者)。8月,被選入《安徽省志-人物誌》。
2000年4月30日,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6月9日,參加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
2001年8月19日,與盧榮景、岳書倉一同到326地質隊等地調研指導工作。9月,參加鹹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會議,遊覽都江堰等地。
2002年8月1日,在西安召開的第七屆全國礦床會議上,陳毓川宣讀了由陳毓川,常印佛,鄭綿平署名的會議論文,該論文“我國礦產資源形勢與實現可持續供應的對策”發表在《礦床地質》第21卷增刊。10月15日,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80周年紀念活動。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2003年,參與提出的關於加強“粉煤灰和冶金爐渣生產新型水泥——凝石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技術研究”的建議(27),收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第14期。2004年,指導的兩個項目“大型礦集區深部精細結構和找礦信息研究”和“大別一台灣地質走廊帶成礦四維結構研究”接近尾聲,進入撰寫研究報告階段。籌劃將所獲安徽省。重大料技成就獎”的部分獎金用於研究的項目。
2005年4月,受聘為安徽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4月17~18日,安徽省地質學會主辦的“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在合肥召開,常印佛參加大會並做了主題學術報告。
2006年,受聘安徽省地質局首席科學顧問,指導地質找礦工作。
2007年3月29日,在安徽省地礦局地質工作交流研討會上,就“加強地質工作,早日實現地質找礦、服務領域、走出去”主題,做專題發言。4月,《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陳毓川,常印佛裴榮富等任總主編,其中第13章由常印佛參撰,地質出版社出版。7月,在深部找礦思想的指導下,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在廬江泥河發現大型鐵礦,埋藏深度已經在600米以下。泥河鐵礦的發現證明深部找礦潛力巨大,對全國地質工作的找礦思維和政策起到了推動作用。9月26日,在國土資源部於合肥召開全國深部找礦工作研討會上作“關於深部找礦的思考和立體填圖的建議”報告。會後,國土資源部提出了找礦工作“向深部進軍”的口號。10月26日,回泰興參加丁文江120周年誕辰紀念會,參觀丁文江故居。11月,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會議。
2008年2月24日,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合肥召開,選舉常印佛為會長。11月6日,在《中國黃金報》發表“安徽地質找金尚需科學規劃”。
2009年9月,到六安考察指導地質工作。
2010年3月31日,受聘為合肥工業大學教授。8月26日,參觀世博會。9月,《岩石學報》出版礦集區深部探測專題,紀念常印佛院士80誕辰(虛歲),以及他在這一領域做出的貢獻。9月12日,參加沉積資源環境學術研討會暨劉寶瑁院士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慶祝會。
2011年,參與完成的“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SinoProbe-03年度進展綜述”在《地球學報》第三期發表。4月,參加在合肥召開的香山會議,並作報告“複合成礦與構造轉換——以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為例”。4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慶祝會。5月29日,合肥市科技館舉行清華百年校慶(安徽)慶祝盛典,常印佛作為清華校友參加。7月5日,參加“全省地質找礦與科技工作座談會”。7月6日,參加“常印佛院士80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慶賀座談會”及80華誕宴會。9月初,參加在吉林舉行的地質工作會議,考察了大黑山鉬礦等礦區,遊覽了長白山天池。9月19日,在西安考察院士候選人。9月20日,遊覽陝西華清池、兵馬俑、世界園藝博覽會。10月23日,秦嶺東段陝西漢南找礦突破研討會野外考察。10月24日,秦嶺東段陝西漢南找礦突破研討會。11周19日,參加。慶祝江蘇省地質學會成立50周年暨學術報告會”。
2012年5月9日,參加“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參加“銅陵地區找礦突破座談會”並作發言。
2013年4月16日,回泰興,考察泰興市襟江國小,泰興中學並題字。6月,為安徽省地質局環境監測站30周年題字。7月12日,考察雲南鶴慶北衙金礦。10月,赴京參加中國工程院院士建議論壇,並在會上作“也談‘接地氣’:勘查一線側面觀”的報告。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礦產勘查研究方面
1952年他參加了地質部321隊由郭文魁院士主持的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勘探工作,隨同陳慶宣院士從事外圍區域普查,該項工作找到了貴池銅山銅礦和黃山嶺鉛鋅礦,經後續工作證實均為中型礦床,已被開發利用。他參加了1953年銅官山"中間"地質報告的編制工作,又負責編制了1955年的"最終"地質報告,這兩份報告都是礦山和冶煉企業首期建設的地質依據。
1957年以後,常印佛負責銅官山外圍地質勘查項目的技術工作多年,該項目系統地開展了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找礦、勘探和地質研究,發現和探明了一批銅礦產地,包括獅子山和鳳凰山等大型或大中型礦區在內,大幅度地增長了儲量,開拓了新的找礦前景,為銅陵有色金屬熔煉基地的擴建提供了資源保證。與此同時,通過沿江各省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銅礦帶,而該帶的矽卡岩型銅礦也成為我國重要的銅礦類型,明顯地有別於該類型在世界範圍銅礦中處於次要地位的狀況,構成中國礦床和勘查工作的一個特色,常印佛是其中做出重要貢獻者之一。在此期間,他還組織實施了我國最早的一幅(銅陵幅)1:50000地質調查,大大提高了這一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研究程度,在地質部後來推行這項措施中起到積累經驗和帶動作用。在總結一些典型地區找礦歷史經驗的基礎上,1985年他在地質部太原普查會議上提出了普查工作歷史發展三階段的劃分方案和在重要遠景區開展立體地質製圖的建議,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1988年在銅陵和大冶進行立體製圖試點,雖因經費不繼而中掇,但已初步顯示了它在深部找礦中的意義。
  • 礦床研究方面
矽卡岩礦床中經常見到一種似層狀礦體,經典成礦理論解釋為岩漿熱液順層交代成因。但對於一些地區沿上、下石炭統界面發育的含銅、鐵、金、鉛鋅或鎢鉑的硫化物礦層,自20世紀印年代初以來,研究者中一直存在著同生與後生、內生與外生的爭論。常印佛把所有這些成層的礦體作為一個系統,整體進行考查,並引入層控成礦概念,發現沉積作用和岩漿作用在不同礦床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差異,在典型的沉積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兩個端元之間,存在著一整套過渡型礦床系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在礦體最終就位機制上,都與一些岩漿作用有某種時、空和/或成因上的聯繫,並且往往或多或少地都有矽卡岩共生,組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礦床家族。為此,他於1980年提議建立一個新的礦床類型或亞型一"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定義為:在岩漿熱力影響範圍內,熱流體系統在形成矽卡岩及後繼的蝕變岩石的同時,通過交代、疊加、改造等機制,在層狀岩石中形成並就位的似層狀一層狀礦床。這一認識越過上述成因爭論,融"水"、"火"於一體,豐富和發展了矽卡岩成礦理論。由於這一類礦床在矽卡岩礦床中一般規模較大而穩定,一直是重要勘查對象,因此,這些研究成果,也有著重要實際意義。
  • 區域成礦學研究方面
常印佛在銅官山外圍勘查工作中,根據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於1963年提出近東西向的銅陵一戴匯基底斷裂帶是區域主要控礦構造的認識,這在當時國內有關基底斷裂(及深斷裂)控礦的研究中,是較早的成果之一,並且已為後續的勘查和科研工作所認可,在找礦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關於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研究中,常印佛和他的同事們論證了這一成礦帶的主體部分位於南北兩個基底的結合部位;在燕山期板內變形作用下,沿著這一結構性"弱帶"發育成一條網路狀斷裂系統——長江斷裂帶,它可下切至中、下地殼界面附近,局部與深部岩漿房連通;在次級隆起區高鉀鈣鹼性岩漿岩大量發育,伴有以矽卡岩型、特別是層控矽卡岩型礦床為特徵的強烈的銅金成礦作用;而在次級撤陷區則有劇烈的橄欖安粗岩系岩漿岩活動,伴有以火山一次火山氣液型礦床為特色的鐵、硫的大規模富集;過渡區的岩漿一成礦作用也具有過渡型面貌;而在岩漿活動相對微弱地區,則出現低溫型和沉積改造型鉛鋅銀和菱鐵礦等礦床;並由此建立了區內成礦的時一空一物質綜合分布模式。通過以上剖析,提供了一個陸內成礦帶的成礦模型。
  • 學術論著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備註
1955
《安徽銅陵銅官山銅礦地質勘探報告》
主編,內部
1963
《安徽銅陵獅子山礦區東、西獅子山銅礦床地質勘探報告》
主編,內部
1965
《某區內生礦化作用的幾個問題》
1980
《關於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
安徽省地質局
1985
《安徽安慶—銅陵一帶銅礦普查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1991
《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
1991
《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8
《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作者之一)
2013.05
《大別-台灣走廊域成礦區帶形成的四維結構》
北京:地質出版社
註:以上除註明者外,均為第一作者
學術論著
時間論文名稱作者期刊信息
2017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礦產勘查-科研工作回顧和展望*
常印佛,周濤發,范裕
岩石學報,第11期
2012
複合成礦與構造轉換——以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為例
常印佛,周濤發,范裕
岩石學報,第10期
2004
評《地質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西南及鄰近岩溶地區發展途徑》
常印佛
河海大學學報,第1期
1998
安徽省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成礦預測研究(簡介)
常印佛,唐永成
安徽地質科技,第1期
1996
論中—下揚子“一蓋多底”格局與演化
常印佛,董樹文,黃德志
火山地質與礦產,第C1期
1994
《中國礦物藥研究》簡評
常印佛
地球科學,第5期
1986
安慶—銅陵—帶銅礦普查工作的發展和展望
常印佛,劉學圭
中國地質,第3期
1985
銅陵地區銅礦的找礦工作
常印佛
中國地質,第1期
1965
某區內生礦化作用的幾個問題
常印佛,劉學圭,王乙長
中國地質,第12期
  • 成果獎勵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

2000年6月,協助岳書倉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畢業。合肥工業大學杜建國完成博士論文“大別造山帶中生代岩漿作用與成礦地球化學研究”。
2003年,指導的中國地質大學毛德寶以博士論文“中生代岩漿作用對北岔溝門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制約”;儲國正以博士論文“銅陵獅子山銅金礦田成礦系統及其找礦意義”博士畢業。
2005年,指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振生,以“油氣藏的斷裂構造控制作用及聲學評價”博士畢業。

榮譽表彰

常印佛在援外技術工作中,被所在國授予二等和一等勞動勳章。
時間榮譽
1970年
越南政府授予“二級勞動勳章”
1975年9月
阿爾巴尼亞政府授予“一級勞動勳章”
1980年4月14日
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2000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2年10月
2000年度首屆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安徽省地質學會理事長
1994年
安徽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2010年3月31日

個人生活

常印佛的父名常遺生,字慰先,生於1900年,畢業於上海龍門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館科,畢業後曾在中學教授英語、歷史與地理等課程,亦曾任職於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母名朱茁沅,畢業於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曾任國小教師。1940年12月2日,父親病故於重慶。1984年11月29日,常母朱藍沅逝世,享年83歲。
1957年6月8日,與汪德鏞結為伉儷,婚禮在安慶舉辦,蘇聯專家耶果羅夫為證婚人,華東地質局領導嚴坤元當時正在安慶,也參加了婚禮。1958年長女出生。1959年次女出生。1963年幼子出生。1997年8月,與夫人一同到美國探親。2000年10月,赴美國探親半年。
2002年夏季,在北京阜外醫院進行植入心臟起搏器手術。2004年,因心臟起搏器安裝後較長時間身體還不能適應,反應有增加的趨勢,乃辭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職務。

人物評價

常印佛長期致力於礦產地質勘查和研究,先後參加和主持過多項大型勘查和科研項目,取得了突出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