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申

常凱申

常凱申,為蔣介石之錯譯名。出自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對Chiang Kai-shek (即蔣介石韋氏拼音寫法)的翻譯。王奇於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將蔣介石(採用韋氏拼音的原文為Chiang Kai-shek)翻譯為“常凱申”,與當年將孟子翻譯成“門修斯”如出一轍,如此“歷史學家”令國人對中國教育界專家學者研究學術的權威性和文化素養之水準產生巨大疑慮。

韋氏拼音,又稱威氏拼音法,由英國人Thomas Francis Wade於19世紀後期制定,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新中國制定、推行漢語拼音之後,國內不再使用韋氏拼音法,但至今韋氏拼音法仍在西方學術界較為流行。

王奇副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留學後繼續在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這次被人披露錯誤,清華教育之虛浮,學術科研之薄弱可見一斑,滑天下之大稽,毀北大清華百年之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凱申
  • 外文名:Chiang Kai-shek
  • 別名:蔣介石
  • 國籍:中國
由來,相關事件,綜述,回應,評論,召回,作者,誤譯一覽,二代,

由來

某網站上,署名為“高山杉”的網友以一篇題為《“門修斯”之後又見“常凱申”》的批評文章再度“炮轟”中國學界。文章指出中央編譯出版社於2008年10月出版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幾十處名字謬誤,其中費正清林同濟夏濟安等學術名人紛紛被誤譯為了“費爾班德”、“林T.C”、“赫薩”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洋名”,而最為荒唐的是,蔣介石(Chiang Kai-shek)也被改名為“常凱申”,引起網上一片譁然。“高山杉”不禁質疑作者和出版方:“是不是太不珍惜清華大學和中央編譯出版社的招牌了?”
(圖)常凱申(圖)常凱申
對此,身處窘境的該書作者王奇以及清華大學校方都委婉地拒絕做出回應。
該書的責任編輯陳瓊,她表示不願意再談及此事,過一段時間後,該書作者以及出版社方面會做出一定的回應或者安排,但是尚不方便透露。
據《文匯報》報導,中央編譯出版社有關編輯承認這些錯誤確實存在。該書的責任編輯陳瓊說,這本書原本只有前兩章,即第一章“中國(包括台灣、香港)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第二章“俄國(包括蘇聯)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後來王奇的同事建議加一章“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這樣全書的內容會因為有第三方觀點而更完整。結果就在這第三章共15頁里出錯了,由於時間很緊,誤譯了引用資料當中用韋氏拼音標註的中國人名。

相關事件

綜述

“費爾班德”、“林T・C”、“赫薩”,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實對應的都是學術圈名人:費正清林同濟夏濟安。人家明明大名鼎鼎,為啥給換了個叫讀者摸不著頭腦的稱呼?因為他們或是老外,或是旅居海外的華人入鄉隨俗取了洋名,翻譯者“有眼不識泰山”,隨手就硬生生“音譯”了,而這樣的錯譯居然出現在一本非常嚴肅的學術著作中!一篇署名“高山杉”的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它把中央編譯出版社於2008年10月出版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幾十處名字謬誤公之於眾。其中最荒唐不過的,當屬蔣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為“常凱申”。“常凱申”們是如何“漏網而出”的?公眾一片譁然,又一次重重觸及學術風氣這根敏感的神經。

回應

出版方:出錯章節是倉促趕就
高山杉的批評文章中寫道,僅以第三章(第80-95頁)為例,就能挑出這么些荒唐的錯誤,“是不是太不珍惜清華大學和中央編譯出版社的招牌了?”
記者昨日通過中央編譯出版社找到了該書的責編陳瓊女士,她並不感到意外:“前幾天,作者王奇就告訴我書出問題了,網上的各種批評我也看到了。”
中央編譯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陳瓊告訴記者,這本書原本只有前兩章。
出版社則沒有校對這15頁的內容。“當時我覺得清華的牌子那么硬,王奇的學養也很好,倉促之間沒有深究……”陳瓊的聲音中流露出不安與憂鬱,她承認自己不懂俄語,“但這本書引用自俄語的部分,是由我社的專業俄語校對檢校過的”。
書作者:婉拒採訪正專心勘誤
身處風暴中心的書作者王奇副教授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要求。記者從清華大學歷史系師資隊伍網頁上看到,她著有20萬字的《二戰後中蘇(俄)關係的演變和發展》,主編過《多極化世界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等學術著作。
然而遺憾發生了。先前的一切看起來堪稱學術佳話,如今變為萬分尷尬。據知情人透露,王奇現正在“緊急回爐”,將“高山杉”等指出的人名和史料謬誤蒐集起來,細細核對,最終給讀者一個準確的訂正本。
只要用心查查工具書就能免錯
猶記得2001年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刻,從他老人家口中吐出來的是"Peking"這個韋氏拼音單詞,曾讓不少中國人愣了千分之幾秒後才開始歡呼。
韋氏拼音在我國已經不再使用,但在國外流傳甚廣。”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藍介紹說,“韋氏拼音”的創始人T・F・威妥瑪是英國人,從1841年起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1871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回國。在華期間,他根據北京讀音制訂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這個方案以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
比如孫中山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用客家話發音的“孫逸仙”三個字的字音,即SunYat-sen,如今缺乏這方面學術常識的人看了就不知道是誰。當時一些在華傳教士的中文發音受到各地方言影響,因此他們著作中用韋氏拼音標註的中國人名、地名,往往偏差很大,容易造成誤解。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韋氏拼音;國際標準化組織則於1982年開始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但仍有一些外國學者習慣用韋氏拼音,而在涉華歷史文獻中,用韋氏拼音拼寫的中國人名、地名更比比皆是。
然而,韋氏拼音並非“鬼門關”,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文飛告訴記者,通過查閱韋氏拼音與漢語拼音對照表,以及俄漢譯名辭典、英漢譯名辭典等工具書,完全可以避免犯錯。
“現在的學風浮躁!國內名牌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裡都能把自己導師的名字寫錯,蔣介石變成‘常凱申’又有什麼稀奇呢?”劉文飛無奈地幽了一默,他的表情,希望對學界不僅是苦澀的嘲笑,也是警示!

評論

北京有關人士指出,身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博士的王奇,以及中央編譯出版社的編輯,居然連蔣介石的英文名字都不知道,中國學術風氣之浮躁、學術水平之浮淺由此可見一斑。
俗話說:“無錯不成報(書)。”縱觀書籍、報刊、網路等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哪個沒有錯字、錯句呢?究其原因是從業人員素質低下、責任心不強。這種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出版社、報社、網路等單位的聲譽,在民眾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不僅降低了他們自身的威信,而且褻瀆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嚴肅性,讓老外撿了笑話,給五千年文明古國抹了黑。這種現象何時才能得到改觀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召回

中央編譯出版社在事件曝光之後,已經停止本書的發行,並於2009年6月19日發出《中央編譯出版社關於一書出版的有關情況說明》,在說明中,出版方是這樣解釋出錯過程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作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王奇集多年研究成果所著,為使該書更具客觀性,作者在該書即將出版前,決定再收集一些世界各國關於書中所提問題的文獻資料作為引證,其中涉及英、法、德、日等多個文種(共15 頁)。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查找,經責任編輯和作者商量,決定不用簡單的文後附錄的方式,而是通過腳註的注釋方式列出並將其譯成中文列入文中。由於是臨時加入的內容,又只是人名、書名的翻譯,沒有上下文的參照,給準確確定其具體譯名帶來困難。為此,責任編輯和審稿專家曾與作者多次溝通,作者確認‘這部分內容準確無誤’。但是,在該書出版後,作者告知我社有讀者反映該書存在譯名問題,如在第82頁,將《中國之命運》的作者蔣介石簡單地以音譯方法譯成‘常凱申’。”
中央編譯出版社稱,“經與作者溝通,出版社採取了以下措施:停止該書發行,並由作者邀請業內專家嚴格核對書中譯名,重新校對審定全書內容,並儘快修訂出版;擬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科院哲學所共同舉辦該書研討會,就書中一些觀點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嚴格審查我社校對、審讀工作者隊伍資質,完善圖書質量責任制,嚴把圖書質量關”,表示將以此事件為契機對全體編輯進行“質量安全”教育,同時決定把2008年開始的“圖書質量年”活動繼續下去。
在這份《情況說明》中,中央編譯出版社對報導此事的媒體表示“衷心感謝各界對我社的關心和提出的各種寶貴意見”;“同時對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向讀者表示由衷的歉意。我們一定認真檢查工作中的失誤,切實改進我們的工作,繼續堅持出版的學術導向,固守學術品牌,以不辜負廣大讀者對我們的厚愛”。

作者

王奇,女,1963年5月生,博士(1995年1月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副教授(2000年8月、清華大學)。
1986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1986年7月-1991年3月 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任教;
王奇王奇
1991年3月-1995年1月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留學;
1995年1月-今 在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
2008年45歲的王奇上世紀90年代初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留學,1995年取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到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任教期間,她曾獲北京市高教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和2000年“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等榮譽。2000年,王奇晉升為副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清華大學中俄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副秘書長等。
中國學術界浮躁之氣日盛,常凱申、門修斯、桑卒等可見一斑。曾聽前輩講過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史明清方向的某教師(博士後),在本科生的古代文學史課堂上講到明清小說大談關雲長(zhang)、夏侯淳。諸如如此類教師如何能負擔國家高等教育之重任。

誤譯一覽

林海青(Hsia Ching-lin)→夏晉麟(作者還不如把Hsia Ching-lin還原成“林青霞”呢);
羅金幫(Lo Jung-pang)→羅榮邦
常凱申(Chiang Kai-shek)→蔣介石
胡良辰(Hu Liang-chen)→胡良珍(這位台灣學者的論文《中俄尼布楚界約的檢討》在第25頁著錄過,可一換成韋氏拼音Hu Liang-chen,作者就認不出來了);
程天方(Ch'eng T'ien-fang)→程天放
費爾班德(J. K. Fairband)→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作者多處把Fairbank誤拼成Fairband);
蘇春月(Hsu Chung-yueh)→徐中約(Hsü Chung-yueh;關於“徐中約”,作者另外還有兩個譯法,見下文);
楮東蘇(Ch' Tung-tsu)→瞿同祖
福羅舒(Fu Lo-shu)→傅樂淑;
克里斯德或奎斯特(R. K. I. Quested)→郭玟曼;
斯賓塞(Jonathan Spence)→史景遷
林堂(Tang Lin)→董霖(William L. Tung;作者不僅顛倒了董霖的姓氏,而且把Tung誤拼成Tang);
林T. C. (T. C. Lin)→林同濟
陳方誌(Agnes Fang-chih Chen)→陳芳芝
赫薩(T. A. Hsia)→夏濟安

二代

2012年1月5日,作家馬伯庸發微博表示,看到一位學者在文章里再翻譯了毛澤東的《念奴嬌·崑崙》,並將作者譯為“崑崙”,其認為,能與常凱申抗衡的誤譯終於出現了。該文作者陸興華,文章於2006年5月11日上傳到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學術網站“正來學堂”上。
在這篇文章中,陸興華分析了德國現代學者施米特的政治理論,並13次提到毛澤東。在引用一句德文後,陸興華寫道:“施米特引用了中國詩人崑崙的詩句來展望這種世界革命或戰鬥下的真正的政治的鬥爭和和平:把革命和戰鬥的火種當禮物,一把送給歐羅巴,一把送給美利堅,一把留給中國自己,這樣和平才會來主宰世界。”段章節附注明:“這是本人的翻譯,未查到崑崙原詩”。
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先生表示,毛澤東的詩詞並不多,《念奴嬌·崑崙》也非常有名,作為名校副教授出現如此誤譯,除了不能容忍,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即使德國作者弄錯了,確認起來也不困難。恐怕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對於“常凱申”和“崑崙”的出現,林少華認為,究其原因,是當下的學界缺乏嚴肅性、過於浮躁。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