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走進〈備急千金要方〉

基本介紹

  • 書名:帶您走進〈備急千金要方〉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焦振廉 李俊德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118658, 75091186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帶您走進〈備急千金要方〉》全書視角獨特,寫作隊伍權威性強,適合中醫院校師生和中醫從業人員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圖書目錄

一、孫思邈的生平事跡
二、孫思邈的歷史身份
三、孫思邈的哲學思想
四、孫思邈的醫學著作
五、孫思邈的醫學思想
六、《備急千金要方》的編撰
七、《備急千金要方》的流傳與版本
八、《備急千金要方》的結構層次
九、《備急千金要方》的內容序列
十、《備急千金要方》的著作性質
十一、《備急千金要方》的資料來源
十二、《備急千金要方》的時代坐標
十三《備急千金要方》的儒學蘊涵
十四、《備急千金要方》的道家與道教色彩
十五、《備急千金要方》的佛教印記
十六、《備急千金要方》的歷史研究
十七、《備急千金要方》的醫論
十八、《備急千金要方》的藥方
十九、《備急千金要方》的針灸方
二十、《備急千金要方》的禁咒方
二十一、《備急千金要方》的文字
二十二、《備急千金要方》的語言
二十三、《備急千金要方》的識讀
二十四、《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生命學的貢獻
二十五、《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疾病學的貢獻
二十六、《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診斷學的貢獻
二十七、《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內科學的貢獻
二十八、《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外科學的貢獻
二十九、《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婦產科學的貢獻
三十、《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兒科學的貢獻
三十一、《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外感病學的貢獻
三十二、《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急救醫學的貢獻
三十三、《備急千金要方》對本草學的貢獻
三十四、《備急千金要方》對針灸學的貢獻
三十五、《備急千金要方》對養生學的貢獻
三十六、《備急千金要方》對中醫醫案學的貢獻
三十七、《備急千金要方》對醫學倫理學的貢獻

文摘

一、孫思邈的生平事跡
孫思邈是我國隋唐時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他的一生穿越了悠長的歷史歲月。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李經緯教授的考證,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公元581年是周靜帝大定元年,而正是在這一年,北周外戚楊堅禪代而立,建立了隋朝,改元為開皇。所以,孫思邈的生年既可算是周大定元年,也可算是隋開皇元年。公元682年為唐高宗永淳元年。根據《新唐書》記載,孫思邈於“永淳初卒”。唐高宗在682年二月改元為“永淳”,到683年十二月又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所以永淳紀年實際上只有l年,“永淳初”就是永淳元年,亦即公元682年。生於581年而卒於682年,孫思邈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百歲老人,這在當時社會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按照另外一些文獻的記載,孫思邈的年齡應該超過百歲,甚至達到140多歲。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京兆”為郡名,始置於西漢,由於其地屬“畿輔”,即國都和國都附近地區,因此稱為“京兆”。“華原”為縣名,隋代京兆郡統轄二十二縣,“華原”為其中之一。雖然當年的行政設定已經歸於歷史的風塵,但其地則巋然獨在。今陝西省耀縣有孫家塬村,即是孫思邈的故鄉,其地至今尚有藥王故里及孫思邈墓等遺蹟。
孫思邈自幼好學,博通百家,終成一代學者。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的記載,孫思邈7歲就學,至弱冠即20歲時,已能“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莊老”是莊子和老子的合稱,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學深刻而隱晦,涉及很多重大的哲學命題。“百家之說”應當主要指先秦各家的學說,如法家、墨家、名家等。這些學說不僅時代久遠,而且各有奧義,並非
尋常之人可以輕易談論的。至於“釋典”,便是佛經,其深奧玄幽更是人所共知的。孫思邈能“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是絕非小可的事情。所以,文獻記載北周大貴族獨孤信稱孫思邈為“聖童”,而且才器太大,以致難以為人所用。周宣帝時,孫思邈因“王室多故”而隱居太白山。所謂“王室多故”,是指當時政治風雲變幻難測。孫思邈敏銳地察覺到了當時政治空氣的緊張,於是作出了隱逸山林的選擇。其原因是為了安全,還是出於不屑,已經很難考究了。北周之末,外戚楊堅(即後來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掌握朝政,這時的孫思邈已經是名動朝野的大隱士了,於是,楊堅徵聘他為國子博士,但孫思邈“不就”,即婉辭了這次步人仕途的機會。

序言

中醫學博大精深,猶如浩瀚的大海。幾千年來,數以萬計的經典著作和臨床實踐所創造的豐富經驗成為這一大海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中醫古籍數量之多,汗牛充棟。有資料說,現存於世的在3萬種上下。它們不僅為中華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得以生命永駐。
在世界醫學發展史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幾乎都形成過自己獨有的醫學體系,為各自民族的進步做出過貢獻。歷史發展的長河是波浪翻滾的,有不少民族醫學經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禮,已悄悄泯滅了。中醫學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現在其學術的科學性的本質和其有效的傳承手段上。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從《備急千金要方》到《本草綱目》、從金元四大家到近代醫家,眾多的中醫典籍、無數的名醫名家創造和記錄了這一歷史進程、支撐著中醫學術的無際穹窿。其中形成的中醫學在立論上的“天人相應”和多向思維,在理論上的整體觀念和髒象學說,在治療上的辨證論治和達變思想,在養生上的扶正祛邪和貴人觀念,既顯露了中醫學的學術特色,又構成了中醫學的學術精髓。
長期的實踐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中醫學術的發展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包括正規的學校教育、家學和自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途徑,是從源頭上說的;臨證,是中醫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醫學最終目的的基本方式,是從手段上說的;師承,是按照中醫自身規律總結出的經驗,是傳承中醫、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是從方法上說的。如果從中醫學術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這三大要素,它們既是帶有戰略性的,也是具有戰術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廢。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繼承不好就發展不好。只有從源頭上做好繼承,才有可能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從繼承到發展、從發展到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也有突變,但其本質上仍是漸進的結果。應當看到的是,這種循序漸進的繼承是滾動式向前的,其中不僅孕育、包含著發展和創新,而且也不時發生,進行著發展和創新。出於多種複雜的因素,近些年來中醫人員的書讀得越來越少,特別是經典著作學得越來越少,以外語擠兌乃至取代中醫經典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一份來自權威部門的調查說,目前中醫臨床高級人才在工作之餘每周閱讀中醫書籍的時間平均為5小時,每天不足1小時;中醫臨床人員每月進行個人總結分析的平均病例數多為5~10例,其中5例以下占406%,10例以上占14%。高級人才的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情況尚且如此,一般中醫人員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讀書少、悟性低、知識存量減少、臨床療效降低已經成為制約中醫學術進步和發展的主要障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提高中醫藥人員水平的途徑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家的學習能力。從研讀古代名家的原著入手,學習歷代醫家和當代名老中醫的經驗,夯實理論功底,在學習中做好學術繼承,在繼承中追求學術創新,以儘快提高中醫人員的經典理論水平和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培養出一大批“民眾認可度高、社會信譽度高、中醫診療水平高”的新一代名醫來。中華中醫藥學會已經提出了一個以學習中醫經典為中心的一攬子讀書計畫,要在今後二三年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中醫全行業讀書活動,還要圍繞這一活動開展知識競賽、評選讀書狀元、推出中醫名家,這實在是讓國人拍手、讓中醫界振奮的善事、好事!據悉,初選的百部中醫經典著作已正在校釋、出版中,活動的序幕馬上就要拉開。而讀書只有積極性不行,還要善讀書、讀好書,這就需要我們中醫的前輩、專家幫助讀者薦書、輔導大家讀書。有必要編寫出一套全面介紹、評價中醫重要古籍內容,融大眾性、趣味性、文化性、學術性於一體,能雅俗共賞的中醫古籍導讀叢書讀本來,以滿足廣大中醫藥人員學習中醫經典著作的需求。“帶您走進中醫古籍叢書”正是衝著這一目的而誕生的。
考慮到中醫與中藥、理論與臨床、綜合與分科等各方面的關係以及中醫藥古籍的代表性,經專家、領導與出版部門的反覆協商,決定對這套叢書採取分批推出的方法,成熟一本推出一本,第一批首先推出《黃帝內經》《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綱目》《諸病源候論》《溫疫論》《溫病條辨》《醫林改錯》《世醫得效方》《脾胃論》《小兒藥證直訣》等15部著作。之後,將根據讀書活動的需要再適時推出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批量的書目。每本書介紹一種中醫古籍,單獨成冊。
這套叢書定位於學術與科普著作之間,即從學術觀點看,它具有本質上的學術性質,但是立足於普及;從科普觀點看,它屬於服務於較高知識層次普及中醫藥知識的範圍,是向包括中醫藥初、中級人員、在校中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愛好者及廣大的社會性讀者編寫的,具有導讀和構架學術與普及性知識橋樑的功能。其內容包括每部中醫古籍產生的時代歷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事跡、趣聞軼事;該書的主要醫學理論及學術貢獻,在歷史上的地位;後世研究、套用該書的情況與該書目前的學術現狀;該書與民眾健康相關的其他內容,特別是養生、養性、食療思想及醫案、醫話、驗方等實用知識的介紹。因此,本叢書在表現手法上既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使古籍白話化的手段(如語譯、注釋、考訂),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淺說白描(如對古籍作者的普通介紹、對著作的學識性評介)。全書以觀點科學、重點突出、文字典雅、表述準確、深入淺出,具有可讀性、實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要求為起點,達到使讀者在讀書中受益、在讀書中輕鬆了解中醫、套用中醫知識的目的。
參加這部叢書的編著者,大都是當今中醫文獻學界的大家,對一些中醫典籍的研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相信他們的大手筆一定會受到中醫界和社會各界讀者的認可和歡迎,這批著作也一定會對全面復興中醫藥文化、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理論素質、促進中醫藥經典著作的普及起到催化和輔助作用。
“帶您走進中醫古籍叢書”編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