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特哈爾塔

《席特哈爾塔》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創作的中篇小說。

小說故事比較簡單,它敘述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的一生歷程:錦衣玉食—遊方為僧—驕奢淫逸—擺渡濟世—修道成佛。結尾是主人公向後來者傳授“道”的莊嚴圖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席特哈爾塔
  • 創作年代:1919-1922年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赫爾曼·黑塞
內容簡介,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第一部分為四章:婆羅門的兒子、和沙門在一起、迦泰瑪、覺醒;第二部分為八章:卡瑪拉、和兒童似的人在一起、僧娑洛、河邊、渡船夫、兒子、喳、戈文達。作品描寫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尋求人生真諦的一生,他從錦衣玉食到遊方為僧,又從驕奢淫逸到擺渡濟世,最終悟道成“佛”。
主人公席特哈爾塔出生於一個宗教氣氛濃郁,家境優越的印度婆羅門家庭。少年時,他就想衝破家庭的傳統,不願從事父親希望他繼承的宗教事業。自此,他離開家,開始闖蕩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他經歷了不同的宗教學說,也嘗試過世俗的生活。最終在一位渡船人的引導下,席特哈爾塔在一條小河的河水中看到了自我,他按照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了絕對的自己,最終找到了通往內心之路。

成書過程

《席特哈爾塔》始寫於1919年,1920年在瑞士《新論壇》雜誌發表了迅速寫就的第一部分,受到好評,作者自己卻因對東方思想缺乏深刻理解而寫不下去,除了在容格醫生處接受心理治療外,又再度到古老印度和中國的精神世界去汲取營養(包括受到羅曼·羅蘭和自己的表兄日本學家威廉·龔德爾特的幫助),幾近3年後才於1922年完成第二部分。
小說一出版立即引起世界範圍的注意,迄至1977年,已有34種語言的譯本,印度甚至出版了12種方言的譯本,在美國,單行本印數也突破了300萬冊。在日本,除普通版本外,還出了多種廉價本,不論在50年代、60年代、還是70年代,都處於各類暢銷書的領先地位,這在日本是比較罕見的。

作品鑑賞

《席特哈爾塔》中的“佛”不是單純的宗教迷信形象,“道”也不是單純的退避出世思想,而是一個現代歐洲人獨創的、象徵性的理想精神境界,它棵合了基督、佛、道的精神,超脫時間和空間,其規律是:從完全主觀的追求“我”開始,歷經人生的崎嶇和波折,逐漸轉移到絕對的客觀—“我”的全部消失—為結束。作者筆下的理想境界既是一種美學世界,又是一種倫理觀念,要求人們擺脫“小”我,而融於“大”我之中。海塞的理想境界雖屬烏托邦,卻以其不倦的追求精神閃爍出熾熱的光芒。誠如海塞所說,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但人人經過努力都可以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曾轟動歐美。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