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利克(前蘇聯的少年英雄)

帕夫利克(前蘇聯的少年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帕夫利克前蘇聯的少年英雄,以告發自己的父母的行為為榮。此後,全國的青少年便在課堂上學習帕夫利克的“英雄壯舉”,不少人以他為榜樣,也向蘇維埃政權告發家人,不放過任何一個“階級敵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基本介紹

  • 本名:帕夫利克
  • 所處時代:前蘇聯
  • 出生地:前蘇聯
  • 主要成就:以告發自己的父母的行為為榮
帕夫利克生在烏拉爾地區的格拉西莫夫卡村,村子位於原始林區,居民多數是沙皇時代從白俄羅斯遷移過來的農民。這裡地廣人稀,只要辛勤勞動,就能開墾大片耕地,過上富足的生活。莫羅佐夫一家有三個壯勞力,帕夫利克的祖父謝爾蓋、叔父伊萬和父親特羅菲姆。特羅菲姆參加過紅軍,為捍衛蘇維埃政權流過血。復員後被選為村蘇維埃主席。特羅菲姆娶塔季揚娜為妻,帕夫利克是他們的頭一個孩子。在農業集體化之前,一家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1932年,烏拉爾農業集體化的那年,年僅12歲的帕夫利克,向蘇聯政治保全局(即後來的克格勃)告發了父親特羅菲姆。三四天后特羅菲姆被捕,最後死於北極地區的勞改營中。帕夫利克因“大義滅親”而成了英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布爾什維克的“忠誠”。據蘇聯官方報導:後來,帕夫利克和他八歲的弟弟費佳被蘇維埃政權的敵人殺死在森林中。就這樣帕夫利克被宣布為“少年英雄”。此後,全國的青少年便在課堂上學習帕夫利克的“英雄壯舉”,不少人以他為榜樣,也向蘇維埃政權告發家人,不放過任何一個“階級敵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事實真相
然而,據俄羅斯的解密檔案及當事人披露。真實的情況是帕夫利克的父母鬧翻了,特羅菲姆一怒之下,離家出走。父親離家後,一切的家務都落在年幼的帕夫利克肩上。母親幫不上忙,弟弟們年紀又太小,家裡沒有成年男子撐不下去。他母親想,只有用懲罰手段嚇唬特羅菲姆,就能使他回心轉意。五十年後,當年的鄉村女教師卡賓娜回憶道:“母親慫恿兒子告密。她是個愚昧的女人,整天惹丈夫生氣,結果丈夫把她拋棄了。她唆使兒子告密,她想,特羅菲姆一害怕,就會回家。”帕夫利克的國小同學說得更乾脆:“特羅菲姆不離家出走,帕夫利克便不會告密,也不會被殺害,也就成不了英雄。可當時不能這樣寫。”
帕夫利克告發父親什麼呢?原來,烏克蘭和庫班農業集體化後,大批“富農”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烏拉爾,也有人流放到格拉西莫夫卡。這裡緊靠西伯利亞,氣候異常寒冷,烏克蘭人受不了,他們想逃回故土或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但沒有村蘇維埃的證件寸步難行。作為村蘇維埃主席的特羅菲姆偷偷給他們開證件,幫他們離開。帕夫利克就以這樣的罪名告發了父親。
但帕夫利克和費佳為什麼又被殺害了呢?是誰殺害了這兩個孩子?區蘇維埃派法官來到格拉西莫夫卡村,未經調查便在村里召開公審大會,審判帕夫利克的祖父、祖母和舅舅,宣判他們是殺人兇手,並立即執行槍決。然而,俄羅斯有位專門研究帕夫利克的學者德盧尼科夫說到“研究了14年,仍找不到兇手,但兇手肯定不是被處決的那三個人。”他提出兇手是“執行者”,即為了造成一種聲勢浩大的社會輿論,把兒子告發老子的審訊宣傳得聳人聽聞,必須把兒子殺死,然後把他變成英雄,所以必須有個執行者。這人是誰並不重要,就像帕夫利克是不是少先隊員並不重要一樣。女教師卡賓娜和其他當地居民後來都說,1932年偏僻的原始林區還沒有建立少先隊,帕夫利克不是少先隊員,但這並不妨礙輿論工具根據來自上面的指示,把頑劣少年變成優秀少先隊員。
經過戰亂,蘇聯糧食的產量遠遠低於沙皇時代的1913年。國家實行工業化和擴建軍隊都需要糧食,但糧食極端匱乏。史達林強行推廣的農業集體化,遭到農民的頑強抵制。他們拒不交納糧食,不加入集體農莊。史達林認為是地方領導人推行農業集體化不力,派他的親信到各地督戰。格拉西莫夫卡位於烏拉爾,是農業集體化進展最慢的地區。農民就是不交出他們賴以為生的口糧(根本沒有餘糧)。格拉西莫夫卡處於原始林中,農民藏匿的糧食,征糧隊很難找到。只好向農民施加暴力,但收效甚微,仍找不到糧食。他們認為必須從家庭突破,而兒童正是這一突破口。就這樣天真無邪的兒童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從1932年起,蘇聯宣傳機構為了摧毀農村家庭,掃清農業集體化的障礙,鋪天蓋地宣傳告密小英雄帕夫利克。並及時提出相應的政策,新政策規定,凡揭發藏匿糧食的富農,揭發者將獲得被沒收富農財產的百分之二十五。於是沒有財產的農民也學帕夫利克的樣,把告密當成一種致富的捷徑,踴躍地揭發富農。這場運動中不知有多少人遭到殺害和流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