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布魯氏菌)

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菌一般指本詞條

布魯氏桿菌(Bruc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細菌,無莢膜(光滑型有微莢膜),觸酶、氧化酶陽性,絕對嗜氧菌,可還原硝酸鹽,細胞內寄生,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記憶體活。布氏桿菌屬有六種:馬爾他布氏桿菌(羊型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牛型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林鼠布氏桿菌、綿羊布氏桿菌。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有羊、牛、豬和狗布魯菌。2010年12月19日,東北農業大學28名師生參加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課程,導致28人感染嚴重布魯氏桿菌傳染病。2011年9月5日,此事曝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布魯氏桿菌
  • 別稱:布魯氏菌
  • :細菌界
  • :變形菌門
  • :α-變形菌綱
  • :根瘤菌目
  • :布魯氏菌科
  • :布魯氏菌屬
  • 英文名:Brucella
發現歷史,細菌分型,細菌特點,存活條件,感染方式,致病機制,傳播途徑,診斷方法,檢測標準,病理變化,臨床表現,人體,動物,分布範圍,治療措施,預防措施,感染案例,

發現歷史

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簡稱“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等稱謂。羊種布魯氏桿菌致病力最強,曾有阿拉伯語文獻記載,羊因為感染這種細菌而得病流產。
1886年,蘇格蘭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大衛·布魯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擔任軍醫時,從死於“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首次確認並分離出了該細菌。後來的學者們為了紀念布魯氏,就將這種細菌命名為布魯氏桿菌。
20世紀50年代中期,布魯氏桿菌由於容易製造、不會引起無法控制的疫情等特點,成為美軍發展生物武器時率先嘗試的細菌。美國試驗性的細菌戰項目主要研究三種布魯氏菌:豬布氏桿菌;牛布氏桿菌;山羊布氏桿菌。二戰臨近結束時,豬布氏桿菌被率先開發。美國陸軍航空隊想要擁有生物作戰能力,化學兵部隊便在M114小炸彈里裝了豬布氏桿菌,這種小炸彈在二戰期間爆炸後會傳播炭疽病。但是在M114炸彈裝的運轉試驗中,美軍發現,這種細菌穩定性差、保質期短。因此美國陸軍航空隊將它作為一種臨時作戰能力儲備著。
1971~1972年間,美國總統尼克森終結了極具威力的細菌戰,將美國兵工廠的布魯氏桿菌和其他殘存的生物武器全部銷毀。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委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型。
2011年恐怕是布魯氏桿菌“事跡”最多的一年。
2011年3月至5月,由於在解剖實驗中使用了未經檢疫的山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27名學生和1名老師,陸續被感染確診為布魯氏病。
2011年6月,浙江寧波市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轄內兩家奶牛養殖場和一家屠宰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抽血採樣時,也發現兩名屠宰場工作人員感染布魯氏病。到下半年,著名的飛鶴乳業也陷入了“布病危機”,上百頭奶牛和幾十名員工受到感染。
2013年8月,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的博士艾莉森·萊斯·費希特及其團隊聲稱,他們即將開發出一種供應美國軍方的疫苗,以防交戰對手使用布魯氏桿菌製成的生物武器。

細菌分型

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型,即羊種布魯氏桿菌(3個型)、牛種布魯氏桿菌(8個型)、豬種布魯氏桿菌(5個型)、綿羊附睪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沙漠森林野鼠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和狗種布魯氏桿菌(1個型)。對人致病的是豬、牛、羊、狗4個種,可以通過飲食和受傷的皮膚、黏膜直接傳染人類。其中,在馬爾他“首秀”的羊種布魯氏桿菌致病力最強。
布魯氏病目前已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把它歸類為乙類傳染病,與我們更為熟悉的“非典”、“豬流感”、炭疽、愛滋病、狂犬病、B肝等同屬一類傳染病。美國疾控中心(CDC)也因此認為它可以製成生化武器,並將其定義為“B類生物恐怖主義藥劑”。

細菌特點

免疫防線反助布菌繁殖
布魯氏桿菌經皮膚傷口或黏膜進入人體後,附近毛細血管中的吞噬細胞會率先鑽出來迎敵。只要免疫功能正常,任何侵入人體的不明外來生物都會受到免疫大軍的阻擊。倘若吞噬細胞沒能將病菌全殲,便會隨著布魯氏桿菌的“餘部”一同順著淋巴液“漂流”到淋巴結,以便聯合駐紮在那裡的吞噬細胞,將這些病菌吞入“腹”中。
吞噬細胞會分泌消化酶徹底消滅敵“菌”。不過,布魯氏桿菌是胞內寄生菌,能適應細胞內的環境。如果人體沒有專門對付它的抗體,它就可以比非細胞內寄生的細菌更容易待在細胞內,並且由於身處正常細胞內,可免受人體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和其他抗菌物質攻擊。如此,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反而起到了保護布魯氏桿菌的效果。這時候,淋巴結就成了局部原發性病灶,一些強壯的細菌就會在吞噬細胞內就地取材,大肆進行代謝和繁殖活動,從內部逐漸瓦解吞噬細胞。
一批批布魯氏桿菌,重新進入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就形成了“全身無中毒症狀,但血液中可檢測出細菌存在”的菌血症。在血液里,吞噬細胞軍隊又來與布魯氏桿菌作戰,戰場隨血流擴展到全身。
隨後,這些被吞噬的布魯氏桿菌集中在肝、脾、骨髓等地開始繁殖,成了多發性病灶。當敵“菌”規模越來越大,吞噬細胞應接不暇時,布魯氏桿菌則在細胞外的血液中代謝和繁殖,從而造成敗血症,長時間引起間歇性發熱,也就是“波浪熱”、“弛張熱”之名的由來。
除了巨噬細胞被撐破,布魯氏桿菌同樣會陣亡。但是該細菌細胞壁上都帶有對宿主有害的脂質物質“內毒素”。布魯氏桿菌被摧毀時,內毒素會隨著破碎的屍體溶出,進入體液,就像死亡自爆一樣,給人體帶來最後的一次性毒害。一旦活著的布魯氏桿菌在體內控制了局面,患者就開始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盜汗、食欲不振、肝脾處淋巴結腫大、全身肌肉和大關節疼痛、以脊柱為首的骨骼疼痛無力等等。

存活條件

該細菌在溫和條件下,布魯氏桿菌可在皮毛、水中和乾燥的土壤中存活數周至數月。該細菌對高溫、高濕和光照的耐受性不強:攝氏100度的乾熱條件下,7~9分鐘即可將其殺滅,而攝氏80度的濕熱條件下的殺菌時間,更是只需6分鐘左右;單單靠直射陽光,布魯氏桿菌最長也活不過4小時。
巴氏消毒法和超高溫滅菌法足以有效殺滅牛奶中所有的布魯氏桿菌。只要是合格的牛奶或奶粉,都不可能再有布魯氏桿菌的身影。

感染方式

致病機制

病菌自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病灶。此階段有人稱為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於潛伏期。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形成菌血症。
在血液里細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細胞吞噬,並隨血流帶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繁殖,形成多發性病灶。當病灶內釋放出來的細菌,超過了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時,則在細胞外血流中生長、繁殖,臨床呈現明顯的敗血症。在機體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壞死亡,釋放出內毒素及菌體其它成份,造成臨床上不僅有菌血症、敗血症,而且還有毒血症的表現。
疾病的早期人體的巨噬細胞,T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正常,它們聯合作用將細菌清除而痊癒。如果不能將細菌徹底消滅,則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反覆在局部或進入血流刺激機體,致使T淋巴細胞致敏,當致敏淋巴細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時,釋放各種淋巴因子,如淋巴結通透因子、趨化因子、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巨噬細胞活性因子等。
使機體的各組織器官,網狀內皮系統因細菌、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不斷進入血流,反覆刺激使敏感性增高,發生變態反應性改變。致以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徵的變態反應性炎症,形成肉芽腫、纖維組織增生等慢性病變。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在布魯氏菌病的發病機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
內毒素可致病理損傷,若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獲痊癒。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逃脫免疫,又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帶入各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稱為多發性病灶階段。經一定時期後,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復發。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也就多樣化。如此反覆成為慢性感染。

傳播途徑

布魯氏桿菌一般寄生在牛、羊、狗、豬等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體內。病原體是通過感染的動物(人畜共患病),它們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進行傳播的。布魯氏桿菌可寄宿在綿羊、山羊、豬、牛和狗等動物身上,人類通常通過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進食受污染的肉類或奶製品而遭感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較罕見。其病徵與流行性感冒相似。
人通常因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者吃了這些動物製成且滅菌不充分的肉類和奶製品等而患病。人傳人的情況比較罕見,傳播途徑也局限在哺乳、性行為、器官移植等幾項。這樣的傳播特點使布病在我國的分布特點有明顯的地域性——多發於內蒙古、東北和西北。
布病的泛濫與畜牧業息息相關。一頭奶牛如果感染布魯氏桿菌,沒有得到及時的清潔和防疫,布病很快會在牲畜群體裡暴發,進而增加人被感染的幾率。牧民、從事牧業和乳業一線工作的員工、搞相關研究的實驗人員等經常接觸牲畜或布魯氏桿菌本身的人,被感染的可能性較高。
對於普通人——特別是城裡人而言,總體感染風險要低得多,但為了追求所謂的“原生態”而飲用未經滅菌的乳製品甚至生奶,則是給布魯氏桿菌鋪設了一條“進城專用道”。

診斷方法

一般來說,發燒後一個月左右屬於急性期,此時的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經過驗血確診之後,患者往往需要服用至少3個星期的抗生素。期間即便症狀消失也不能輕易“棄療”,否則復發起來更難對付。如果治療及時得當,大多數病例的痊癒時間在幾周到幾個月不等。倘若貽誤“戰機”而使布病轉為慢性,就要面對長而反覆的病程和難忍的疼痛,還可能出現關節炎等併發症,最嚴重的是喪失勞動能力、女性流產或不孕。
該病伴隨的發燒、關節痛、盜汗,這些布病比較典型的早期症狀,也是普通感冒的基本特徵,不同的是這種疑似“感冒”揮之不去,發病前期被誤診或忽略的可能性較大。

檢測標準

布魯氏菌抗原皮試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應,本病的慢性期檢測發現有循環免疫複合物增加,還可出現自身抗體,表明慢性期體液免疫也參與了病理損傷。
未經治療的患者血清抗體最先是IgM升高,隨後是IgG升高,IgA在其後呈低水平上升,持續約一年後下降。此後每當病情反覆加重時,IgG又可迅速回升。慢性期IgG型循環免疫複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環免疫複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
動物實驗用牛種布魯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別作殺菌試驗,證明IgM,IgG有較強的殺菌活性。用強毒羊種菌感染豚鼠後,提純IgG,IgM能起保護作用。但也有人認為血清抗體與保護免疫不相關,僅可作為疾病活動的標誌,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魯氏菌病發病率高。

病理變化

本病病理變化廣泛,受損組織不僅為肝、脾、骨髓、淋巴結,而且還累及骨、關節、血管、神經、內分泌及生殖系統;不僅間質細胞,而且還損傷器官的實質細胞。其中以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病變最為顯著。
布魯氏桿菌布魯氏桿菌
病灶的主要病理變化:
①滲出變性壞死改變主要見於肝、脾、淋巴結、心、腎等處,以漿液性炎性滲出,夾雜少許細胞壞死。
②增生性改變淋巴、單核-吞噬細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瀰漫性,稍後常伴纖維細胞增殖。
③肉芽腫形成病灶里可見由上皮樣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漿細胞組成的肉芽腫。肉芽腫進一步發生纖維化,最後造成組織器官硬化。
三種病理改變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發生和發展。如肝臟,急性期內可見漿液性炎症,同時伴實質細胞變性、壞死;隨後轉變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葉內形成類上皮樣肉芽腫,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出現混合型或萎縮型肝硬化。

臨床表現

人體

該病的臨床症狀與流行性感冒類似,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疾病不會自行痊癒或轉變成慢性病。布病患者體檢時還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結腫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腫大等。其他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類似於感冒,該病潛伏期2周至6個月。
布魯氏桿菌病,早期開始發病時會伴隨著中度發燒,急性發作時夜間發燒會加重,肝大、脾大或淋巴結腫大是這個時期的特徵,體溫波動式的間歇性發燒是馬爾他布氏桿菌和豬布氏桿菌感染的特徵。
布魯氏桿菌病,晚期可能出現喪失勞動能力、臥床不起、神經或精神病方面的症狀。1/3的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功能減退,致機體失去了免疫穩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布魯氏桿菌病引發的慢性疾病,臨床症狀有很多種,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臟器系統,骨骼或關節的病變,感染組織中可觀察到具有組織學特徵的肉芽腫。細菌性心內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有生命危險。
1、患布病後,首先出現的症狀是發燒,體溫可達38—40度,不同人發燒的熱型差別較大。有的人體溫並不太高,波動於37—38度之間,持續時間長,處於長期低熱狀態;有的人體溫呈波浪狀,即高熱幾天,體溫降下來幾天,又開始高,反覆多次,所以布病又稱浪狀熱。還有的體溫忽高忽低,早晚變化大,病情兇險,呈弛張性發熱等等。當前主要是長期低熱者多。
2、另一個特點是患者多汗,尤其發病初期更為明顯,晚上汗更多,汗質粘稠,多出現在頭胸部等。
3、患者還經常出現骨關節疼痛、腫脹等。男患者易出現睪丸腫大(單例), 女患者可有月經不調, 流產, 白帶過多等。發病初期不明顯,體溫逐漸下降時骨關節症狀相繼出現。疼痛或骨關節活動障礙的部位多見於大關節。如,腰、骶、髖、肩、肘、膝等關節。常易誤診為風濕病。

動物

牛:母牛最顯著的症狀是流產,常發生在第6—8周,流產時分泌物為灰白色,流產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惡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產的胎兒產前多已死亡,後期生產的犢牛體弱不易成活。已流產過的母牛如果再流產,一般比第一次流產時間要遲,且易引發胎衣滯留,引發子宮炎,長期不育。如流產不發生胎衣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後可能再度流產。
公牛常見的是睪丸炎,睪丸腫大疼痛,觸之堅硬。布魯氏桿菌病還可造成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和腕關節出現跛行。有時有乳房炎的輕微症狀。
羊:發病症狀與牛相似但不如牛明顯。母羊的流產發生於第3—4個月。公羊發生睪丸炎及附睪炎。其他症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豬:流產多發生於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現,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後胎衣滯留現象少見,子宮分泌液8天內消失。少數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睪丸炎及附睪炎,全身發熱,局部疼痛不願配種。較少見的症狀還有患豬皮下膿腫、關節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發生後肢麻痹。

分布範圍

布魯氏菌在人體內主要侵犯
(1) 運動系統:關節肌肉疼痛。出現膝關節、腰、肩、髖、肘等關節痛。
(2) 神經系統:可引起神經乾涸神經根的損傷,導致神經痛。出現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3) 呼吸系統:部分患者發生間質性肺炎而出現咳嗽。
(4) 消化系統:急性期病人個別因肝臟損害較重,而出現尿黃、鞏膜黃染、肝區不適、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
(5) 泌尿生殖系統:男性患者因睪丸炎或附睪炎而出現睪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現精索神經痛,以致出現陽痿、遺精、性機能減退等。女性患者可出現乳房腫痛、腰痛、小腹痛、月經不調、閉經或流血過多,白帶過多、性慾減退、早產、流產、死胎等表現。還可發生腎炎、腎孟腎炎、膀胱炎。

治療措施

藥物法
對症治療:除抗生素治療外,應以對症治療。如失眠者可服用鎮靜藥,關節痛、頭痛等可服鎮痛藥,高燒者可輔以物理降溫或服解熱藥等。
對慢性布病無特效藥物治療。我國一般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狀複雜,不同人表現不同。有的以過敏症狀為主,有的以內分泌紊亂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醫生應依不同情況予以適當治療。

預防措施

1、加強檢疫提倡自繁自養,不從外地購買家畜。新購入的家畜,必須隔離觀察一個月,並做兩次布魯氏桿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合群。每年配種前,種公畜也必須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後方能配種。養殖場每年需做兩次檢疫,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地點及飲水場,嚴禁與健康畜接觸。
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地區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在檢疫後淘汰病畜的基礎上,第1年做基礎免疫,第2年做加強免疫,第3年做鞏固免疫,從而達到淨化畜群的目的。
3、嚴格消毒對病畜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及各種飼養用具等,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溶液、10—20%石灰乳、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產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處理。病畜的皮,用3—5%來蘇兒浸泡24小時後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糞便發酵處理。
4、病畜處理病畜以淘汰為宜。確需治療者可在隔離條件下進行。對流產伴發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經剝離後的病畜,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隱性病畜,在良好的隔離條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從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後隔離餵消毒乳和健康乳,經檢疫為陰性後,送入健康群,以此達到淨化疫場目的。
6、世衛組織也提醒消費者,未經加工和滅菌處理的奶和奶製品,存在較大而不確定性的健康風險,儘量不要食用。水要燒開了喝,肉要做熟了吃,買合格的奶製品。

感染案例

2010年12月19號,東北農業大學的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致使28名師生感染嚴重布魯氏桿菌傳染病。活體動物實驗的流程是先解剖,再肢解,最後觀察羊內臟。整堂解剖課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下午,它的結果卻是,28人感染嚴重布魯氏桿菌傳染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