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伊公爵

布羅伊公爵

布羅伊公爵() 貴族,,法國許多著名的高階軍官、外交、政治人物均來自這個家族,如:法國元帥弗朗索瓦-馬利·布羅伊公爵(1671~1745)、法國軍人和元帥維克托-弗朗索瓦·布羅伊公爵(1718~1814)、與反對勢力奮鬥的維克多·布羅伊公爵(1785~1870)、法國第三共和初期的總理阿爾貝特·布羅伊公爵(1821~1901)。著名的物理學家路易-維克多布羅伊公爵亦屬這個家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羅伊公爵
  • 外文名:Duc de Broglie
  • 國籍法國
  • 類型:17世紀皮埃蒙特家族的後裔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

第一代

弗朗索瓦-馬利·德·布羅伊(François-Marie de Broglie,1671年1月11日—1745年5月22日), 布羅伊伯爵維克托-莫里斯的第三子, 法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時代的法國元帥。曾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義大利服役(1733~1735)。1734年晉升為元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指揮在德意志的法軍。但他並無膽略,取得唯一的勝利是在1742年5月24日在波西米亞薩哈伊的作戰,因此被封為布羅伊公爵。

第二代

維克多-弗朗索瓦(Victor-François, 2e duc de Broglie,1718年—1804年),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時期的法國元帥法國大革命的流亡貴族之一。
布羅伊家族徽章布羅伊家族徽章
曾與其父第一布羅伊公爵在義大利服役。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時期,他曾參加1741年進攻布拉格戰役。歷經1442-1745年的萊茵河諸多戰役和1747年的尼德蘭戰役。七年戰爭爆發後,他與1759年在法蘭克福附近的貝爾根戰勝的了斐迪南·馮·不倫瑞克元帥統領的英普聯軍,被路易十五封為法國元帥。法奧聯姻和解後,他被哈布斯堡的弗朗茨二世封為神聖羅馬帝國親王。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路易十六命令他指揮集結在凡爾賽的周圍的部隊,並擔任陸軍大臣。幾天后事敗,被迫逃亡國外。

第三代

阿希耶·萊昂斯·維克多·夏爾 1785年11月28日1870年1月26日)Achille Léonce Victor Charles, 3e duc de Broglie,1785年—1870年),政治家和外交官,總理(1835~1836)。法蘭西學院院士。1809年在帝國行政法院工作,後隨外交官出使各國。1814年第一次復辟時期,在路易十八的貴族院任議員。 1830年7月革命後,歷任教育大臣和外交大臣。1834年4月退職。次年3月出任首相,1849年5月由厄爾省選為議員。他參加保守派,竭力阻止社會主義理論傳播,1851年12月3日政變後,他成為拿破崙三世的死敵之一。1855年起位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餘生20年主要從事哲學和文學研究,著有《關於法國政府的管件》(1861年)《文稿與演說》(1863)《自由貿易與賦稅》(1879年)和《回憶錄》(1885-1888)。
第三世布羅伊公爵第三世布羅伊公爵

第四代

雅克·維克多·阿爾貝,(Jacques-Victor-Albert, 4th duc de Broglie,1821年6月13日-1901年1月19日),法國政治家、文學家和君主主義者。法蘭西學院院士。
阿爾貝·德·布羅伊阿爾貝·德·布羅伊
阿爾伯特是第三代布羅伊公爵三個孩子中的老大,生於巴黎,曾在馬德里羅馬短期從事外交工作,1848年革命爆發後退出政界。1846年他翻譯了布萊尼茲關於宗教體系的著作。1862年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當時他的六卷本巨著《四世紀的教會與羅馬帝國尚未完全完成。1871年他最為厄爾省的代表被選為國民議會,幾天后出為駐倫敦大使。1872年3月因所進行的英法貿易和通商條約遭到嚴厲批評而辭職。後任國民議會會員,成為反對共和國總統路易-阿道夫·梯也爾的保守勢力的領袖。梯也爾被麥克-馬洪元帥取代後,他於1873年5月出任國民會議主席(即總理)兼外交部長。11月26日兼任內政部長,他的內閣即位保守,第二年即因為不受歡迎而垮台,1877年5月麥克馬洪再次授命他組閣,因得不到議會多數而被迫辭職,從此專心於寫作。
1845年6月18日他和Pauline de Galard de Brassac de Bearn (1825年–1860年)在巴黎結婚。他們的孩子是:
* 維克多·德·布羅伊,第五代布羅伊公爵 (1846年–1906年)
* 莫里斯 (1848年–1862年)
* 亨利·阿梅德·德布羅伊(Henri-Amedee de Broglie) (1849年–1917年)
* 弗朗索瓦-馬雷-阿爾伯特(Francois-Marie-Albert) (1851年–1939年) 維克多-弗朗索瓦·德·布羅伊,第八代布羅伊公爵的曾祖父。
* 塞薩爾-保羅-埃曼努爾(Cesar-Paul-Emmanuel) (1854年–1926年)

第五代

路易-阿爾封斯-維克多1901年—1906年:(Louis-Alphonse-Victor, 5e duc de Broglie,1846年—1906年)

第六代

路易-塞薩爾-維克多-莫里斯,(Louis-César-Victor-Maurice, 6e duc de Broglie,1875年—1960年),物理學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和自然科學學院院士。在研究X射線方面多有貢獻。
在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曾任軍官9年。約1904年開始從事物理學研究,在巴黎寓所建立設備完善的個人實驗室,與其他物理學家一同進行原子結構的實驗,他採用旋轉晶體法,提高X射線攝譜術的精度,用X射線測量不同電子團與原子核的結合力,1934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42-1946年成為法蘭西學院教授,194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死後無嗣,爵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同樣是物理學家的路易·維克多·德·布羅伊。

第七代

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蒙德,(Louis-Victor-Pierre-Raymond, 7th duc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簡稱路易·維克多·德·布羅伊(Louis de Broglie)或者寫作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路易·德布羅伊路易·德布羅伊
1892 年2月15日誕生於下塞納的迪耶普,中學時代顯示出文學才華,1910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後來志趣轉向理論物理學,1913年又獲理學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艾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平時愛讀科學著作,特別是龐加萊、洛倫茲和朗之萬的著作。後來對普朗克、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發生了興趣,轉而研究物理學。1926年起在巴黎大學任教,1928在亨利·龐加萊學院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29年因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以及他對量子理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任巴黎大學理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起任該院常任秘書,1952年因普及物理知識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1962年退休。經過三十年的研究,他認為作為原子物理學的統計理論,在實驗技術所不能揭示的變數後面,隱藏著完全確定並可以弄清楚的實在。

第八代

1987年——:維克多-弗朗索瓦,(Victor-François, 8e duc de Broglie,生於194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