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姓

布姓

布姓,淵源很多,據統計至少有12個。布姓人口數量靠後,據2015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布姓在300名以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姓
  • 讀音:bù
  • 姓氏淵源:布子的羌族後裔子孫
  • 得姓始祖:布子、姑布子卿、布失畢
  • 郡望堂號:郡望
  • 堂號:洛陽堂:以望立堂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第九個淵源,第十個淵源,第十一個淵源,第十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布學寬,布 和,布 禾,布正偉,布瀛洲,布學孔,布秉全,布 林,布有記,布紹基,

基本介紹

[布,讀音作bù(ㄅㄨˋ)]
布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羌族,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布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大夫號稱布子,本為西北羌族人,他極善相馬,每相必得名駒,因此深受趙王的喜愛和尊敬。
布姓
在布子的羌族後裔子孫以及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布子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世代相傳至今,仍是今天四川康定羌族著姓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子卿姑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史記》的記載,趙簡子(趙鞅,公元前?~前458年,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為晉國執政上卿時期,手下有個名人叫姑布子卿,極其善長相術。
在姑布子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姑布氏,如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的漢朝時期有東平郡姑布子,就是該支族人。姑布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西漢動平的姑布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籍《漢書》中記載,漢朝時期有姑布子,望出東平。

第四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秦末漢國中原人士,屬於因故改姓為氏。秦朝末期的時候,中國北方戰亂頻頻,很多家族人等為避兵災逃難到嶺南地區,其中很多人遷徙到今廣東省佛山地區。這些先人懷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遂以“雞”、“田”、“老”、“布”為姓,寓意為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由此,形成了廣東地區的布氏一族。

第五個淵源

源於龜茲國,出自唐朝時期西域龜茲國王布失畢,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西域龜茲國有個國王名叫布失畢,其後裔子孫多有入居中原者,後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布氏。

第六個淵源

源於氐族,出自漢、唐時期古氐族索卜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土族布氏,源出古氐族中的索卜部落,逐漸成為今天的土族。
元朝時期,索卜部落的土族語一般稱之為“蘇胡”,自明朝初期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嚴禁胡姓”,因此索卜部落族人便取其部落名稱的尾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布氏、或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尼氏,滿語為Buni Hala,世居佛訥赫村(今吉林敦化西北,一說在黑龍江寧安西南)、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布氏、卜氏、于氏等。
⑵.滿族布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國時期為女真仆散氏家族,以姓為氏,滿語為Busa Hala,漢義“很多”,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布氏、林氏等。
⑶.滿族布賽氏,滿語為Busa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所冠漢姓為布氏、賽氏等。
⑷.滿族布希氏,源出金國時期海西女真蒲鮮部,乃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以姓為氏,滿語為Busi Hala,漢義“去毛的狍皮氏、鹿皮”,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布氏、蒲氏、步氏等。
⑸.滿族布達喇氏,滿語為Budara Hala,世居松花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
⑹.滿族布爾察氏,滿語為Bulca Hala,漢義“規避”,出自虎爾哈女真,以地為氏,世居阿里庫(今烏蘇里江上游俄羅斯境內支流阿庫里河流域)、虎爾哈(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及俄羅斯濱海廣大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等。
⑺.滿族布爾尼氏,滿語為Bulni Hala,世居尼馬察(今中俄綏芬河流域及烏蘇里江上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卜氏等。
⑻.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汪清天橋嶺附近)、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閻氏等。
⑼.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金過時期為女真紇石烈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eseri Hala,該氏族人數眾多,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定氏、布氏等。該支布氏鼻祖有二:一是清朝中葉護軍統領赫舍里·布顏,二是三等輕車都尉赫舍里·布爾思海,實為一源,即滿清開國十札爾固齊之一的滿洲正紅旗人赫舍里·拜音達理的後裔,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魯特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布魯特部,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u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⑵.蒙古族布爾哈齊氏,亦稱布勒哈齊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haci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⑶.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erabu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⑷. 蒙古族布爾哈齊特氏,亦稱步勒默齊特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haci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⑸.蒙古族布爾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和氏、何氏等。
⑹.蒙古族布蘇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suk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蘇氏等。
⑺.蒙古族布古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ulut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甫氏、全氏等。
⑻.蒙古族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 Hala,所冠漢姓中有布氏、本氏等。
⑼.蒙古族郭爾羅特氏,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t Hala,所冠漢姓多為郭氏、布氏等。其布氏鼻祖為郭爾羅特·布顏,滿洲蒙古正黃旗人,世居蒙古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金天聰時期同昂坤都棱歸附,初為塔布囊,後領軍征明有功,加世職三等男。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達斡爾族布庫爾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布庫爾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kur Hala,漢義“帽沿”,所冠漢姓多為布氏、卜氏等。

第十個淵源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布喇穆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漢古河(今黑龍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滿族、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 Hala,所冠漢姓多為布氏、比氏、卜氏、蔡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鄂倫春族布吉爾根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西北部)、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irgen Hala,所冠漢姓多為鮑氏、布氏、吉氏等。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希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山西省清徐縣孟封鎮的布常偉老先生講述,該支布氏族人原為希氏,後改為布氏,改姓之因失考,如今有數百人口。以布常偉家族為主系不出五服者現有近四十人。據布常偉回憶的族譜記載,其源可追至清末三代,可惜的是,該支布氏族譜已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了。
第十三個淵源
源於步姓,據山東省陽穀縣大布鄉布氏家譜記載,布氏先祖步辰,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末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翔知府,後升湖廣巡撫,燕王朱棣攻進南京後,在方孝孺被誅十族案中,因是方孝孺的門生,亦被殺害,所幸老夫人盧氏攜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為布姓,所攜三子分別落戶于山東陽穀縣(長子),山東肥城(次子),山東成武(三子),布氏祠堂在陽穀縣大布鄉家廟布村,家譜遺存並重修,以上見於布氏家譜。

得姓始祖

布子、姑布子卿、布失畢、郭爾羅特·布顏、赫舍里·布顏、赫舍里·布爾思海。

遷徙分布

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六百三十二位,以洛陽、東平為郡望。
布氏人口總數很少,分布卻很廣。天津武清,山西太原,河北景縣、涉縣、辛集、獲鹿,遼寧清原,新疆塔城、布爾津,廣西田林,廣東新會,四川合江,雲南邱北、馬關等地均有。漢、苗、藏、土、達斡爾族有此姓。布氏族人在廣東省汕頭市區約有五十餘人,在潮陽區海門鎮有二百餘人。海門鎮的布氏長者認為,他們布氏是傅氏諧音之誤的結果。
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號稱江北水鄉,位於陽穀縣境西北部3公里的大布鄉因有布氏族人八個村莊祖居於此,又稱八排布,分別為前樓布村,雙廟布村,前海子布村,家廟布村,東布村,後布村,新布村,大布村,故名為大布鄉。據布氏家譜記載,布氏先祖步(布)辰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未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翔知府,後升湖廣巡撫,燕王朱棣攻進南京後,在方孝孺被誅十族案中,因是方孝孺的門生,亦被殺害,所幸老夫人盧氏攜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為布姓。所攜三子分別落戶與山東省陽穀縣(長子),肥城(次子),成武(三子)。布氏祠堂在陽穀縣大布鄉家廟布村,家譜遺存並重修。以上見於布氏家譜。
河南省洛陽市有布氏族人分布。據傳說,洛陽辛店鎮與宜陽縣交界處,有一個背山面川、風景秀美的村子,名叫“寺溝”,村子不大卻歷史久遠。相傳一千多年前,這裡住著一戶布姓人家,他們在坡地上起樓建房,還修建了一座遍植奇花異草的花園,生活安逸舒適。雖然他們是單門獨戶,但還是起了個村名,叫“布家窯”。但好景不長,有一年這裡突然遭受大旱,井河乾涸,飛蝗成災,山上山下一片焦土。出於生計,布家被迫遷到了洛河南岸。唐朝垂拱年間,布家窯突現奇蹟:乾涸已久的山溝中一夜間變得泉水丁冬,流水潺潺;坡上坡下綠色浸潤,雀舞蜂鳴,百花吐艷,牆垣吐翠,溝崖掛果,稻菽翻浪,禾生雙穗。隨著東方日出,溝崖上霞光輝映,彩雲繚繞,風送芬芳,奇香數里。空中過往雁陣徘徊不前,紛紛落於溝中棲息。正在龍潭寺修養的武則天觀此勝景,認為這裡“靈源無窮,宜於天地共久長”,遂在大雁落處興塔建寺,取名落雁寺。落雁寺招來眾多香客,從此這裡香火連綿,移住人口也逐年增多,終於成了一個村子。村子叫什麼名呢?有人說還叫布家窯,有人說,村子就在落雁寺旁邊的山溝中,乾脆就叫“寺溝”吧。寺溝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細心的人如今可以從落雁寺的殘碑上發現“寺溝”的名稱,還能從古老的升、斗、布袋等器物上看到“布家窯”的名字。
布姓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朱口鄉鄭莊村也有出現,家譜已經失傳,但是布家香火不滅,已知已有三世單傳。
布姓在雲南省楚雄市姚安縣光祿鎮有簇居,曾經有布家村,有民間家譜可考,後分散遷居於附近村落,現仍有布氏後人散落於該省各處。布氏後人說祖先是在金朝南遷至此,安居成家。但不確定雲南的布氏是否同屬一來源。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故城轄地達今韓國首都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王朝亦以洛陽為陪都。故而現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宋朝宣和年間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山東陽穀布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聊陽市圖書館。
河南宜陽布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蠟版刻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檔案館。

字輩排行

在河南獲嘉縣有家譜。近日有出土了皇清乾隆三十四年,布氏先塋上記載;一世祖 布學士。二世祖布才美。三世祖布行惠、行寬、行恭、行敏、行仁。四世;崇之輩。五世;曰之輩。六世;冠之輩。七世;百之輩。有詳細介紹。和我家家譜吻合。
河南焦作布氏字輩:“明照景恆成玉英財振季力久長”。
河南宜陽布氏字輩(六世無考,七世起字):“貴永堯後裔 公宗君龍萬 文天全化重 書學成士志 周正傳世×”
四川康定羌族布氏字輩:“德興存仁義禮志成”。
山東陽穀縣大布鄉布氏字輩;如茂占乃吉同

歷史名人

布學寬

(公元1876~1971年),字子容,原籍祁縣鞏家堡村,後定居太谷縣城內。著名車派布式形意拳創始人。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布學寬投車永宏門下學習形意拳。

布 和

(公元1933~今),蒙古族;原名布和通拉嘎;內蒙古庫倫旗人,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畜牧專業,1978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專修動物數量遺傳學,1982年在北京大學進修遺傳學。1978年晉升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晉升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農牧學院畜牧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自治區高等學校蒙古文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農牧學院蒙語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數量遺傳學分會理事,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名詞術語委員會畜牧專業組組長。不僅曾是本院重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之一,也是蒙語授課專業建設帶頭人。多年用蒙漢兩種語言文字曾講授“養馬學”、“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動物遺傳學”、“動物數量遺傳學”等主幹課程,教學成績卓著。

布 禾

(公元1937~今),蒙古族;黑龍江省郭爾羅斯後旗人。著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民進會員。1963年畢業於內蒙業古工業大學材料工程系。現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

布正偉

(公元1939~今),湖北安陸人。著名建築設計專家。

布瀛洲

(公元1941~今),河北博野人。著名商品包裝技術專家。畢業於河北定師文科專業。1961~1974年在安國幹校、安國中學、祁州鎮黨委工作;1974~1978年外貿部定州倉庫、河北外貿局駐廣州辦事處工作;1978~1998年在河北省外貿包裝公司、河北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工作。
1998年應英國劍橋華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之聘,擔任《中華名醫名藥》執行主編。現任職於河北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旅遊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保健科學技術學會醫藥保健研究會理事,河北省包裝技術協會理事。

布學孔

(公元1942~今),漢族,河北博野人,高級工程師。畢業於北京機械學院機械製造專業,工作於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先後擔任技術員,工藝員,工藝處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

布秉全

(公元1945~今),布學寬之第九子;山西太穀人。著名車派布式形意拳掌門。太谷縣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為車派布式形意拳武學文化繼承人。自幼隨父布學寬(原中國武協委員)習武,秉承庭訓,研習內家三拳。多篇文章發表於《體育文史》、《中華武術》、《體育報》、《博擊》、《力與美》(台灣)等海內外報刊。
1985年被評為山西省武術控整先進個人,並獲全國實物三獻雄獅獎。1987年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記三等功。1998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授予武術高段位(七段)稱號。著作有健身法《洗髓經》腿擊法《鴛鴦腳制敵絕技》人物傳《布學寬志稿》。現兼任山西省武術協會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協會顧問,晉中地區武術協會副主席,布學寬研究會會長。

布 林

(公元1959~今),蒙古族;內蒙古東勝人。著名現代小說作家。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用蒙漢文發表過二百五十餘萬字作品,現任內蒙古伊盟文聯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消失的世界》、《動盪的鄂爾多斯》、《人妖》和中篇小說集《鄂爾多斯2049年》、《恐怖的星期一》(斯拉夫文)、《沙暴》、《半城》等。
布天忠
(公元1959~今)
2005年被評為延邊“優秀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者”;
2006年被評為延吉市“房地產十大新銳人物”;
“吉林省棚戶區改造攻堅工作先進個人”;
2007年被選舉為“州人大代表”和“州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2007年末被評為“誠信董事長”;
2008年被選為延吉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
2009年末被評為“延邊州優秀人大代表”;
2010年再次被評為“誠信董事長”;
2011年榮獲延邊州“五·一”勞動獎章;
2011年底被選為延吉市人大常委
2012年被延邊州評為“五·一”勞動模範;

布有記

(公元1960~今),廣東陽江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現為中國書畫藝術委中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日本愛華路多國際書畫函授學院客座教授,桂林書畫藝術學校客座教授,新長征民族文化藝術傳播中心客座教授,新世紀書畫研究院理事,長安東方書畫研究院、創作研究員,湘江文化藝術家協會書畫師;中國牡丹書畫研討會研究員,內蒙古青年書畫院院士,一級書法師,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作品曾多次在報刊發表和參加國內外重大書畫大賽大展獲獎。其中,書作獲首屆“中國書法、美術家藝術精品展”銅獎;第三屆國際金鵝獎書畫大賽銅獎;第五屆國際書畫作品展金獎;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藝術展特別金獎。入編《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名匠集》、《世界現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著名書畫有精英大典》、《中國著名書畫家百人作品選》、《國際硬筆書法家觀止》等,藝術傳略載入《跨世紀書畫藝術人才傳錄》、《中國人才世紀獻辭》、《世界書畫家銘錄》、《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

布紹基

別號宗儀,福建廈門人,原博山工校職工,曾就職於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處。後工作於洛陽建築材料專科學校。陳立夫曾為布紹基題詞,現藏於淄博檔案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