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勢力理論

市場勢力理論

市場勢力理論是一種市場理論,該理論認為,併購活動的主要動因經常是由於可以借併購達到減少競爭對手來增強對經營環境的控制,提高市場占有率,使企業獲得某種形式的壟斷或寡占利潤,並增加長期的獲利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場勢力理論
  • 適用範圍:市場
  • 提出時間:1967年
  • 提出者:Comanor
  • 領域:經濟
  • 時間:1967年
  • 國家:美國
  • 性質:理論
併購情況,發展歷程,市場占有率,

併購情況

通常在三種情況下會導致 以增強市場勢力為目的的併購活動:
一是在需求下降,生產能力過剩的削價競爭狀況下,幾家企業合併,以取得對自身產業比較有利的地位;
二是在國際競爭使國內 市場遭受外商勢力的強烈滲透和衝擊的情況下,企業間通過聯合組成大規模企業集團,對抗外來競爭;
三是由於法律變得嚴格使企業間的多種聯繫成為非法,通過並 購可以使一些“非法”、“內部化”,達到繼續控制市場的目的。

發展歷程

Comanor在1967年的論文中就指出,獲取壟斷的併購也可能在縱向併購中出現。公司可以併購產業鏈上下游中的關鍵企業,通過對這些企業的控制,樹立產業壁壘,限制其他廠商進入該產業,達到獲取壟斷地位的目的。
惠廷頓在1980年發現大公司在利潤方面比小公司的變動要小。這說明大公司由於市場勢力較強,不容易受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規模、穩定性和市場勢力三者是密切相關的。
威廉姆森認為:企業持續購併,並以此擴張規模並不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是為了追求、維持和加強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實證分析表明,過去以至現在的確存在一 些企業為了謀求壟斷地位、獲得壟斷利潤而進行購併和擴張的事實,但這是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的現象。從長期來看,如果企業購併擴張不能帶來效率的提高和風險的 降低,企業購併就難於持續下去。這裡需要明確一個基本命題:最終決定企業規模的是壟斷的力量,還是效率的力量。
錢德勒通過描述兩項事實對這一問題給予了明 確回答:最終決定企業規模的是效率。第一項事實是,美國菸草公司為了壟斷雪茄的生產開展了大規模的購併。雖然該公司已經在菸草行業舉足輕重,但其企圖控制 雪茄生產的努力卻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在於該公司無法通過控制雪茄工業而使雪茄生產更有效率。第二項事實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斯威夫特肉類加工公司試圖 在西部屠宰牲口,然後用冷凍車運到東部銷售,而不像通常那樣先把活的牲口通過鐵路運到東部,然後再在當地屠宰、銷售。雖然這一做法受到鐵路系統和東部肉類 批發商的抵制,但“價廉物美的優勢終於使斯威夫特戰勝了重重的反抗”。到19世紀90年代,該公司已擴張成為少數幾個能支配肉類加工的企業之一。兩項事實 從正反兩面說明壟斷並不是發生企業購併的必要條件。
錢德勒進而認為,如果企業規模的擴張不能使效率有所提高,那么無論是已有的壟斷力量,還是追求壟斷的努力,都不能導致企業規模的持續擴張;相反,如果一個企業擴大規模可以帶來效率的提高,那么,即使是強大的壟斷力量也無法阻止企業的擴張。
壟斷的力量限制了更有效率的市場競爭機製作用的發揮,長期下去,反而造成壟斷企業本身缺乏效率。可口可樂前總裁在回答為何不通過兼併百事可樂以壟斷飲料市場時指出:保留一個強大的百事可樂更有利於提高可口可樂公司的經營效率。

市場占有率

事實上,由於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信奉自由競爭市場的哲學思想,因而企業併購會受到反壟斷法的強硬約束。在併購產生過度集中現象時,常藉助法庭控訴和管制手段來 干預併購活動。但有的學者認為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並不代表規模經濟協同效應的實現。只有通過橫向或縱向收購整合,使市場分額上升的同時又能實現規模經濟協同效應,這一假說才能成立。反之若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建立於不經濟的規模之上,則該項收購可能會帶來負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