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意故鄉情/巴黎文叢

巴黎意故鄉情/巴黎文叢

岑詠芳等著的這本《巴黎意故鄉情》收入30多人的散文,共分兩編:上編“客從東方來”,下編“他鄉說故鄉”。其中一部分是寫初到法國的遭遇與感懷,在這個人生旅途的轉折點上,新的天地充滿了挑戰、驚喜與困擾。另一部分則是寫久居異鄉,對故國家鄉的思念,故鄉雖然很遠,但它卻近在心底。回憶與盼望重疊。 《巴黎意故鄉情》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巴黎意故鄉情/巴黎文叢
  • 作者:岑詠芳 閻純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761735
  • 外文名:J'ai Deux Amours, Paris et Mon Pays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178頁
  • 開本:16
  • 品牌:大象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熙熙攘攘來往於北京與巴黎之間的學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國文學翻譯大家和作家,他們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長河兩岸的景觀日益賞心悅目。
“巴黎文叢”很像一次關於法蘭西的文學筆會。岑詠芳的《巴黎意故鄉情》是其中之一。作者基本都通曉中法兩種語言,深諳中法兩種文化,多是神奇的“畫師”,他們自擬文題,用其或樸實或高雅的筆墨,從不同的視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繪了他們所認識的法蘭西精魂。
讀本書很像乘坐旅遊車觀光,既可在時光隧道里讀歷史,又可在紛紜社會中看現實。總之,本書多維度、多層面地展示了法蘭西的魅力與誘惑,同時也是對法蘭西精神的記錄與詮釋。

作者簡介

岑詠芳,1952年出生於中國南方,長大於香港。1976年新亞研究所畢業;1980年負笈法國,在巴黎第七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研究敦煌寫本中佛經講唱與俗文學的關係。婚後定居巴黎,現為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兼任該所圖書館中文書籍部主任。關注法國新儒學研究之趨向,興趣旁及書法、古琴、電影及中國地方戲曲。已發表論文多篇,並參與不同領域的翻譯。最近將浮維高斯(Vercots)的短篇小說《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la mer)譯成中文,準備發表。

圖書目錄


客從東方來
到法國行腳去/岑詠芳
幾朵浪花,幾輪漣漪/馬渝芳
花都奇遇/馬莎
我學會了欣賞/馬靜儀
花都驚艷/劉楚華
桃花處處可依舊/呂靜儀
1968年餘響/汪立穎
人生際遇天知曉/吳慧玲
一齣戲·一條河·一個人/鄭玉嵐
睡著了/周效恆
展翅飛騰/張曉芬
三十年了/侯丹
初抵巴黎服藥記/趙惠兒
捧著金魚到巴黎/桂麗娜
修道院的黃水仙/高潔
再見螢火蟲/郭敏貞
人不巴黎枉少年/綠騎士
初到巴黎/琨妮
難忘的時刻/謝茱莉
拉丁區·黑咖啡·青春歲月/黃秀華
巴黎是藍色的/黃愛梅
先訪聖母院/譚劍凌
旁觀當時夢/蔡美英
我的人生交叉點/劉貴生
巴黎瘋子/李文謙
五法郎一杯咖啡的日子/黃進
牆外行人/黃奇智
同班同學/黎家岳
流浪者的蹤影/游順釗
他鄉說故鄉
母親的鄉音、鄉情/馬渝芳
遺情夢疊/馬莎
家鄉何處?/劉楚華
故鄉與故居/汪立穎
半頁家書/岑詠芳
故鄉夢話/陳旦生
那年代/侯丹
故鄉記事二則/周效恆
獅子山下之彩虹村/趙惠兒
鄉人的圍棋/桂麗娜
紫荊片語/綠騎士
劫後還鄉/謝茱莉
鄉情/黃妙紅
原鄉/黃愛梅
中山白廟村/譚劍凌
木棉和媽媽的面線湯/蔡美英
家鄉與舊照/李文謙
鄉憂/張福敏
那一年/黃進
三度回鄉/黎家岳
記得當時年紀小
點名/馬莎
山溪果園/盧嵐
試將童年拆開看/岑詠芳
小孩眼裡的世界/陳旦生
童年的“遊蕩”/張惠瓊
童年一二事/侯丹
童香時時人夢來/高潔
美麗的小站/綠騎士
我的小故事/琨妮
童年的記憶/謝茱莉
第一個蝴蝶結/黃秀華
我走過的日子/黃愛梅
雞蛋·荔枝……/譚劍凌
童年的回憶/蔡美英
她給我留下的童年片段/游順釗
後記

文摘

到法國行腳去
岑詠芳
“行腳”一詞,本指和尚雲遊四海,到處化緣。我喜其隨緣瀟灑,故藉以為題。事實上,當年讀了一點佛學,曾夢想過到印度行腳。後來偶然獲得一機會到巴黎,我就把這心愿改往法國去。
已經是25年前的事。1980年9月底我到達巴黎,同期來的還有一位外號叫“牛仔”的研究所同學,他遲我兩天出發。不知是否遊子心態,這一年人秋,總覺得風高天急,特別蕭瑟。我們一抵達,便忙著找房子、到學校註冊和申請居留證等事宜。由於當時法文的聽講能力甚差,又不習慣法國人的處事作風,所以常常碰釘子。後來我們學會了苦中尋樂,給那些刁難的人一一起“花名”,譬如巴黎七大的註冊秘書,就叫她“一舊雲”(意即糊裡糊塗);CROUS負責辦理留學生獎學金的兩名女職員,則一個是“萌姜”(意即臭脾氣,不耐煩),一個是“木口木面”。我們又肆無忌憚,互相以廣東話呼其諢號,不管那人就在旁邊,真有點得意忘形了。
位於巴黎第五區的CROUS常為留學生舉辦很多活動。記得開學不久,大約是11月的中旬,我們報名參加了“巴黎家宴”,是免費招待的,飯後還有乘船游塞納河的節目。每個家庭接待兩位學生,我和牛仔被安排到一位單親媽媽的家。女主人很年輕,溫婉斯文;她的女兒十來歲,一頭金黃長發束成馬尾。我們看見屋內周圍擺放了許多大小不一、姿態各異的馬模型、馬玩具,還有馬海報,原來女孩是一名馬痴。她還模仿馬嘶叫,又做著不同的騎馬姿勢,我和牛仔被這小姑娘的純真可愛逗得樂極了。女主人準備了幾道法國菜,因為她的隨和,我們也就不客氣,一下子便賓至如歸了。一面品嘗,一面搜尋我們有限的法語:entr6e是頭盤,viande是肉,16gume是蔬菜,baguette是棍麵包,formage是乳酪……
乘船遊河的時間到了,母女倆送我們到碼頭,那兒已擠滿了人,都跟我們一樣,是參加完“巴黎家宴”而來的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只見靠岸等待的那艘船,偌大的船身發著綠色的光,後來才知道它有個不相稱的名字——蒼蠅船。我們隨著人潮登上甲板,船10時半準時開行。這是我第一次乘船游塞納河,無比興奮。眾人走上船艙,我擠到靠近船頭的位置,於是兩岸景色盡收眼底。晚來寒氣侵人,但見月華如水,滿河霜霧,巴黎的夜顯得更為神秘。當船駛近聖母院,明耀的射燈亮如白晝,打向這座莊嚴的教堂,刷出了柔和純淨的象牙白;塔宇雕梁,透剔玲瓏,聖潔得我還以為闖入了天界。那築在岸邊的一堵高牆,垂下一簾闊葉,已轉成秋色,深紅淺黃,與這澄白相照,美得可以。
是夜,這情景再一次浮進我的夢鄉里。
十二月中旬,我人住大學城宿舍。先我一年來巴黎的明媚,約我周末到法國東南部Grenoble(格勒諾布爾)的阿爾卑斯山。她的一位乾旅遊業的朋友Jacques在山上買了一座房子,準備出租度假滑雪用。他找人幫忙髹牆,三個工作日,報酬是供食住及交通。我一口答應。星期四晚上10時,Jacques開著他的小轎車,加上他的女秘書古小姐,一行四人往目的地出發。沿途山路曲折險隘,車子顛簸而上,幾次臨崖,好不驚心。抵達的時候,天仍未破曉,唯見堆在山坡、屋頂和大地上的雪閃著清光。一踏出車門,刮人的寒氣迎面侵來,我們趕忙走進屋內。哇!裡面如冰窟一般,更為陰冷。原來房子還不曾安裝暖氣,且空空如也,無床、無台、無凳、無水、無電。後來我們究竟睡在什麼地方,是怎樣熬過了三晝夜,如謎一般,現在都已想不起來了。不過,當時年輕,一切又這樣新鮮,睡哪兒、吃什麼毫不在乎。還記得,翌日下午,明媚和我拋下手中的油漆工具,不管一切,溜到遠遠的山坡去。外面是晴朗的天,陽光照在雪上,晶亮粲白,把我倆的臉映得光彩透明。我是第一次走進雪的世界,它是如此靜謐。我們一面踢著雪,一面互訴那些笑彎了腰的趣事。天地空明,只有我們的笑聲在山間迴響。
星期日,回到大學城宿舍,已經是深夜,巴黎正下著滂沱大雨。我三天三夜沒有漱口洗面沖涼,拖著一身的冷與疲乏回來,但心中充滿了詭異與興奮。
翌年暑假還未開始,便到機場為明媚送行;秋天將臨的時候,則接來了文嫻。文嫻初抵法國的時候,偶然在郵局門外認識了Odette(歐黛德),一位年過七十的法國太太。因為文嫻的介紹,我和牛仔也跟Odette稔熟了。她在去世前,一直熱心地幫大家修改論文,待我們一如子女。 Odeue皮膚細白,鼻樑上架著滿是圈圈的眼鏡。她曾任高中法文老師四十餘年,從未結過婚,大半生以學校為家,以學生為兒女。每次探望她,她必精心安排美食糕點,配上瓷碟銀叉。所選餐巾紙的圖案與顏色,必與當日所穿的衣裳相配。她的家,一椅一桌,背後都有著動聽的故事。
有一次,好奇心驅使我和文嫻大膽地向她打聽羅曼史。她約我們改天再來。那天,她特意穿了一襲晚裝,是一條湖水綠色的及膝長裙,上印淺紅深藍的碎花,光彩得像一隻飛翔在林中的綠鳥。Odette身材高大,開始轉成銀白的頭髮剪成及耳的“夏萍”裝,與白裡透紅的皮膚相映,剛強中有著一股從生命自足而來的自負。
她為我們杯中添茶,在每人的小瓷碟上擺滿糕點,我們耐心地等候她講述故事。大約在二十歲的時候,她靜靜地說,她確曾有過一情人,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戀愛。雖然未有山盟海誓,但彼此心中相許。這人叫Bernard(班荷納),是一個聰明勤奮的青年,出身於富裕而有名望的家庭。但不久戰爭爆發,他毅然加入了反納粹的組織,結果被德軍捕獲,死於灰燼中,沒有留下一絲痕跡。Odette淡淡說來,這段前塵往事,亂世情緣,似乎與她已漠不相關,但我們都聽得入神了,仿佛戰火、烽煙就在眼前……
步出Odeue的家門,植滿梧桐樹的大道已亮起街燈。我們疾步趕回自己的小樓頂房,明天還有早課呢!
牛仔、明媚和文嫻都已回國,今更相隔南北西東。回想昔日,大家一起在研究所的圓亭談天論道,之後又有機會共聚巴黎,度過一段柴米油鹽、彼此關照的日子。而待我們如子女的Odette,在她拉薩斯神甫墳地的墓碑旁,那棵本幼小的櫻桃樹不覺間已隨歲月漸粗壯。最初抱著“行腳”的心態來法國的我,誰料腳底浮雲,竟化緣後落地生根了。
P2-4

後記

今年10月下旬,在灑滿秋陽的一個正午,渝芳、她的夫婿尚法、重馨(綠騎士)和我約了閻純德老師見面。我們在巴黎第五區的一間飯館,一面品嘗法國中部山區的菜式,一面聽閻老師談他籌劃“巴黎文叢”的事宜。雖然是初次相識,但閻老師的博學健談,自然親切,讓我們很快便擺脫拘束,接上話題。趁著這個機緣,我們把巴黎的一群女友自己編寫並手制的兩本散文集——《客從東方來》和《他鄉說故鄉》呈遞給他,請他指教。不久,就收到老師的回應,說這兩本隨筆的內容很真摯,應該公開出版,提議納入“文叢”里,並希望由我負責編輯工作。後來還加上《記得當時年紀小》,成為整體的三部曲。
重翻這三本集子,不禁憶起我們當初籌備第一本文集《記得當時年紀小》的點點滴滴。
一開始,我們決定採用線裝書形式來裝訂,而每一個細節,包括徵稿、列印、排版、校對,女友們均親力親為。最後一步的裝幀工作,因為毫無經驗,便向我工作的圖書館那位負責裝裱書籍的同事Josette拜師學藝。於是,她指導我們怎樣選購材料,教會我們如何糊膠、打釘、裱紙和上線。她還同意我們借用她那位於圖書館的工場,讓我們使用那些裝訂工具。記得那是在2005年的年初,還有一個星期便是農曆新年,幾個負責裝訂的女友待我一下班,便聚在那連線地庫藏書室的工場,大家都很專注,穿線、打釘、糊膠,幹得有模有樣。冬日,黑夜來得特早,外面華燈已上,等到我們收工走出圖書館大門時,風吹得正急,我們加快腳步,怕錯過最後一班捷運。
一百本線裝書終於在除夕那個晚上大功告成。新春聯歡會上,無論有無參與寫作的朋友,都興奮極了!之後,收到各方友人的熱烈反應,紛紛發表意見,有讚賞的,也有善意批評的;還有朋友在報紙上撰文報導呢。有了出版第一本書的經驗,之後的兩本書,我們便大膽去幹了。
如今,這三本獨一羌二的手制線裝書,將換成另一種形式出版。她的形貌雖然改變,但她那樸實純真的內容和文筆,讀來依然感人,就請讀者從她的“真”去欣賞好了。
除了女友的文章,還有幾篇是被邀請的男士之作,出於友誼之筆,一樣誠懇真摯。在編排上,放在女友的文章之後。
幾張照片,是我們多年聚會的剪影;雪泥留痕,祝友誼長存。
岑詠芳
2013年12月寫於巴黎

序言

這一本合集,是巴黎一群女友的友誼成果。這群女友,大部分來自中國南北,其中有早已認識多年的,也有因介紹而新加入的。我們走到一起,主要因為志趣相投,彼此關愛。開始時,為了方便,我們曾用過“女友會”來作為通知聚集的名義。事實上,這完全不是一個“會社”:由於我們的交往沒有規章的限制、條文的約束,所以氣氛是從容活潑、自由開放的。
這個“女友會”雖然不是一個有形式的“會社”(容我在此借用一下),可是它的出現,卻有著一段歷史因緣;它的“成立”,亦曾懷有一份理想。我們的兩位好友溫晉儀與鄺慶歡,便是其中最關鍵的人物。事情要追溯到1989年底至1990年初,研究近代女性文學的晉儀與研究王昭君並旁及古代女性命運的慶歡,有感於女子在過去社會上所遭受到的種種不平等待遇無處申訴,現代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雖然已有所改善並且大為提高但並未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亦非表示不再需要別人的關懷。在巴黎,我們這群相熟的女友,基本上來自同一文化區,如果能定時聚會、聊聊天,既可交流生活上的經驗與心得,又可分擔彼此的憂慮與失落,這不是很有意義嗎?於是第一次聚會遂應運而生:春寒料峭的一個星期天,七八個人聚在馬渝芳家,記得當時到會的還有汪立穎、毛翠英等,各人敞開心扉,傾心交談,這是一個愉快的開始。
沒想到,一個荒謬、教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傳來——我們痛失慶歡。時為1990年7月1日,慶歡走了,我們更覺得需要彼此扶持。此後,繼續以晉儀為首,每月或雙月開茶會一次,由女友輪流做東道主,每人象徵性湊五法郎(當時還是用法郎)。但作為東道主的那一位,每每花盡心思,做出豐盛的美食,讓女友們大飽口福;然後大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興盡而返。慢慢地,舊遇新知,加入的女友越來越多,層面也越來越廣,並且每人在自己的領域裡,都能獨樹一幟,各領風騷。
1995年的6月3日,我們又失去了晉儀。晉儀沉疴的那段日子,女友們送湯送菜,背後是一份份濃厚的情誼,這精神到今天仍傳遞著。 漸漸地,我們的聚會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講座、讀書會、電影座談、詩歌朗誦……好多個星期六,大家聚在巴黎第六區的社會科學研究院的講堂,聆聽女友們主講“明末才女柳如是”、“廣東女詞人冼玉清”、“雲想衣裳花想容——東西方女性時裝的面面觀”、“梯田與扎染——雲南之旅的回顧”等。講座完畢,大伙兒常到附近的飯館,一面吃北京餃子,一面繼續未討論完的話題。讀書會、詩歌朗誦會,就在塞納河畔不遠的一棟古老大屋裡,我們讀了整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選讀了《詩經》的“國風”部分、泰戈爾的詩作、法國詩人藍波的《醉舟》。大家陶醉在清詞麗句中,什麼是賦、比、興,什麼是“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興致勃勃,不亦樂乎。我們也曾朗誦女友的詩作,譬如阿翁的《光黃莽》、綠騎士的《茶曲》等。
此外,大家還發起合作做自己的書,刊登自己的文章;甚至建立我們的網站——巴黎梧桐人,把我們的習作、鐘愛的人事景物,放在裡面,織造一個我們美麗的小天地。
如今,《記得當時年紀小》、《客從東方來》和《他鄉說故鄉》這三本小書,便是我們友情不斷的見證,是彼此緣分的交會,現在合成一冊,以“巴黎意,故鄉情”為總題目,收入“巴黎文叢”內,並將與廣大的中國讀者見面,我想晉儀與慶歡一定樂見此事。謹以此書紀念我們這兩位摯友。
這三本小書原各有一序,今次沒有收入文集。現借當中一段描述,作為這篇序的總結:
《記得當時年紀小》描繪的童年歲月,如初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的小樹,每個苞芽都充滿未來,是生命的前奏章。《客從東方來》敘述初到法國的遭遇與感懷,是人生旅途上一個重要的轉捩站,充滿闖擴新天地的挑戰、驚喜或憂困,如波瀾起伏的奏鳴。《他鄉說故鄉》則是久居外地的異鄉人,刻畫對故鄉的感情。在外國走過長長的時光旅途,故鄉已很遠,卻又近在心底。回憶與盼望重疊,交織成既深沉又繽紛的迴旋歌。
岑詠芳
2013年12月寫於巴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