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凱旋門

巴黎大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黎大凱旋門
  • 外文名: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 地點:巴黎
  • 建成時間:1836年7月29日
簡介,修建歷史,建築風格,建築藝術,

簡介

巴黎大凱旋門(Triomphe de I Etoile,Pari)是法國19世紀的大型紀念碑式建築。位於巴黎市中軸線香榭麗舍大街的西北端。它是拿破崙一世為紀念1805年12月戰敗奧地利而下令建造的,初名雄師凱旋門,以榮耀他的軍隊。由建築師J.F.T.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動工,到1836年才建成。
巴渝旅行家巴黎凱旋門巴渝旅行家巴黎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築(即 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和羅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之一。這座雄偉的建築是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被稱為“星形廣場”。

修建歷史

1806年,拿破崙一世下令修建一個紀念帝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戰役中所取得勝利的標誌性建築。這個重要建築的設計建造被委託給著名建築師夏爾格蘭(Chalgrin)、汝斯特( Joust)和布魯艾( Blouet)及雕塑師科特 (Cortot),瑞德(Rude)、艾戴克斯(Etex)和帕雷第耶(Pradier)。在建造過程中工程曾一度受拿破崙帝國的滅亡及舊君主制的恢復的影響而暫時停工,工程在1825年重新開工,最後由路易·菲利甫(路易十八)於1836年7月30日為凱旋門舉行了落成典禮。
凱旋門夜景凱旋門夜景
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這座宏偉的凱旋門下又修建了一座“無名烈士墓”,裡面埋葬著一位在這次大戰中犧牲的無名戰士。他代表了整個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此獻花悼念死難的將士,這為凱旋門又增添了一種悲壯的豪情。

建築風格

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的代表建築。此種風格的崛起和拿破崙的倡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它的興盛與衰敗始終都與拿破崙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這些建築都是以羅馬帝國雄偉莊嚴的建築為靈感和樣板。它們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靜和威嚴。巴黎凱旋門以古羅馬凱旋門為範例,但其規模更為宏大,結構風格更為簡潔。整座建築除了檐部、牆身和牆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劃,不用柱子,連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沒有線腳。凱旋門摒棄了羅馬凱旋門的多個拱券造型,只設一個拱券,簡潔莊嚴。
巴黎凱旋門巴黎凱旋門

建築藝術

這座凱旋門是用石材造的,高50米,寬45米,厚22米,是世界凱旋門中最大的。它的形式模仿羅馬的凱旋門而簡化,只有正中一個券洞。它是拿破崙時期法國帝國式建築的代表作。它在一個高地上,所以,沿香榭麗舍大街遠望過去很雄偉,是巴黎市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中央券洞兩側、前後共有 4組大型浮雕,其中最傑出的是F.呂德所創作的《馬賽曲》,其餘3組是《勝利》、《抵抗》與《和平》。女兒牆上浮雕著一周圈盾牌,鐫刻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和拿破崙帝政時期重要的勝利戰役的名稱。次要戰役的名稱刻在門洞內的牆上。它有電梯和樓梯,可以登到檐口上,站在女兒牆前面眺望。門洞中的地上有一塊簡潔的石板,是無名英雄碑。
19世紀中葉,環大凱旋門一周修建了圓形廣場及12條放射狀道路。廣場得名為星形廣場,現改名為戴高樂廣場。所以這座凱旋門先後被稱為星形廣場凱旋門及戴高樂廣場凱旋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