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黃檀

巴里黃檀

巴里黃檀(Dalbergia bariensisPierre ex Prain)隸屬於豆科(Fabaceae),黃檀屬(Dalbergiaspp.)。恩格勒系統分類於豆科(Leguminosae),哈欽松系統分類於蝶形花科(Paplionoideae)。

中國北方稱之為“老紅木”,廣東、廣西稱之為“酸枝”,《國家紅木標準》定為“紅酸枝”,紅酸枝為豆科檀屬木材,是紅木國標5屬8類33種紅木之一。因新切面有酸枝木特有的酸香氣,故稱之為酸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里黃檀
  • 拉丁學名:Dalbergia bariensis
  • 別稱:花枝(寮國紅酸枝)、紫酸枝(高棉紅酸枝)
  • :植物界
  • :Tracheophyta
  • :蝶形花科
  • :黃檀屬
  • :巴里黃檀
名稱,生長特點,植物學特徵,樹木分布,混淆樹種,木材特徵,文化淵源,

名稱

拉丁名:Dalbergia bariensis
寮國花枝寮國花枝
商品名:Asiatic rosewood、Neang nuon、Burmese Rosewood
樹木及分布:喬木,產高棉寮國等地。

生長特點

該物種名稱首先由法國植物家皮埃爾發表,英國植物家璞瑞恩正式命名。
·巴蒂斯特·路易·皮埃爾 (Pierre ,Jean Baptiste Louis 1833.10.23-1905.10.30,見圖1) 出生於法屬印度洋留尼旺島的聖安德雷(Saint-André,Réunion)曾在巴黎和印度皇家加爾各答植物園習和工作,1864年在印度支那建立了西貢動物園和植物園。他的主要著作是《交趾支那植物志》(Flore forestière de la Cochinchine,1880-1899)。皮埃爾的科考察工作主要位於東南亞和非洲加彭,他採集並收藏的植物品種多達20 850種。
國際商用名:亞細亞玫瑰木(Asian rosewood 、Asiatic rosewood),亞細亞巴里桑(Palissandre d’Asie 、Palissandro d’Asia), 越南巴里桑(Vietnam palissander),高棉玫瑰木(Cambodian rosewood),泰國玫瑰木(Thai rosewood),緬甸玫瑰木(Burmese rosewood),高棉桃花心木Khmer mahogany。
中國大陸商用名:紫酸枝、花酸枝或花枝(與Dalbergia oliveri同用此名),中國紅木國家標準中列入紅酸枝木類;
中國台灣和日本名:差錯紫檀、手違紫檀(與Dalbergia oliveri相同);
越南名:錦萊(Cẩm lai);
高棉名(音譯):寧努恩 (Neang nuon),林(Leang);
寮國名(音譯):埋帕東(May Pa dong,具體到樹種為:帕東登Pa dong deng),埋岡披(May Kam phi);
泰國名(音譯):秦嬋(Ching chang,與Dalbergia oliveri同用此名),帕永科雷(Pha yungklaep)。

植物學特徵

本樹種為中至大喬木,成熟的個體高度在9~25 m,大者可近35 m高,在高棉東北部拉塔納基里省的濃密森林中胸徑一般為50~60 cm(是指4.5 ft高的樹幹部直徑)。幼樹耐蔭,隨生長變為喜光,樹木在年幼時即出現較多的分枝直至成年。葉長15~18 cm,複合羽狀;小葉8~13片,小葉長3~5 cm,寬1~2 cm,至葉端漸狹。具有突出的傘形花序,花期在每年3月底至6月初。果期在6月底至11月,果實豆莢狀,蘊含1~2枚種子,種子黑褐色。當莢果變為深褐色時,種子成熟,為減小昆蟲危害,在莢果由綠變黃時即開始採摘。採摘時通常用油布鋪墊於樹下,然後砍伐或震動樹枝以收集種子。種子的成熟度可用切削來檢驗。個體植株產種率高,但自然更新很差,原因是低發芽率和不利的天氣與場地條件。無論天然原始林或人工林,生長速率都很慢,據高棉磅湛省(Kãmpóng Cham)人工林作業區2008年所給的數據表明,兩年半生巴里黃檀主幹1 m高處測量周長僅為24 cm。

樹木分布

中南半島的北緯18 ~10 °,東經100~109 °範圍內,這一區域主要在萬象(Viangchan)至金邊(Phnum Pénh)之間的下湄公河流域(Lower Mékôngk),包括寮國波里坎塞(Bolikhamxai)、沙灣拿吉(Savannakhét)、沙拉灣(Saravan)、巴色(Pakxé);高棉桔井(Krâchéh)、上丁(Stoeng Trông)、柏威夏(Preǎh Vihéar)、磅同(Kãmpóng Thom)、蒙多基里(Modulkiri)、拉塔納基里(Rattanak Kiri )、磅湛(Kãmpóng Cham)、菩薩(Pūrsat)、暹粒(Siěm Réab);泰國東北部的烏汶叻差他尼(Ubon Ratchathani)到中部泰國灣(G.of Thailand)沿岸的尖竹汶(莊他武里Chanthaburi)、羅勇(Rayong)、春武里(萬佛歲Chon Buri),直至泰緬邊境的北碧 (乾乍那武里Kanchanaburi);越南南方的西原地區(Tây Nguyên)和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流域的林同(Lâm Đồng)、多樂(Đắc Lắc)、富安(Phú Yên)、同奈(Đồng Nai)、平順(Bình Thuận)、胡志明(TP.Hồ Chí Minh)等地。
巴里黃檀生長於海拔900 m以下的低山常綠-半常綠濕潤闊葉林和稀疏的半落葉林中,亦見於低地平原和濕地的常綠林中,常以單獨或5~10棵的小群落形式出現。一般混交於東南亞當地最常見的雙翅香(Dipterocarpusspp.)林中,並還伴生有娑羅樹(柳安),坡壘,異翅香,緬茄,花梨木,油楠,黃牛木,紫薇,石櫟等樹種。適應的土壤環境為微酸性的粘土層、肥沃的玄武岩生紅黃褐色土以及古沖積層所形成的灰色土。棲息地環境濕熱,在越南南方同奈河平原年均氣溫25~27 ℃,相對濕度80%,年降水量約為2 400~2 700 mm;而在越南西原地區海岸丘陵帶的雨影區只有1 500 mm左右。

混淆樹種

奧氏黃檀:材色淺紅色至深紅褐色,常帶明顯的黑色條紋,很像交趾黃檀的“黑筋”,弦切面有“雞翅紋”,新切面呈檸檬紅色。
巴里黃檀
交趾黃檀:交趾黃檀顏色較深,黑筋較粗大而且顏色深;巴里黃檀的深色條紋分布均勻細密,比較連續,邊緣清晰;奧氏黃檀的黑筋較少較寬,雞翅紋比巴里黃檀的寬一點。
微凹黃檀:整體材色泛黃,新切面為桔紅褐色,帶有較濃的酸味。也有黑色條紋,與巴里黃檀的花紋有時相近,但通過白光手電筒的照射就可以區別出來:微凹黃檀的顏色是偏黃的,巴里黃檀則為紅褐色。或者看橫切面,有黃色星點的是微凹黃檀,有網狀花紋的是巴里黃檀。

木材特徵

心邊材區別極明顯,邊材灰白至灰褐色,寬2~3 cm;心材顯現玫瑰黃色、紅褐色、灰紫褐色,常有寬窄不等的黑色或紫黃色帶狀條紋,本種木材商業等級的劃分就是依據其外觀色澤而定。
木材為散孔材。縱剖面上管孔槽不甚明顯。生長輪略明顯,晚材帶色深。管孔巨觀在肉眼下可見,微觀下可見多數單獨及少數短徑列復管孔(2~9 個),橫切面近卵圓形,甚少至略少,略小至中.太小不一致,分布欠均勻,散生;心材管孔內富含褐色樹膠,單穿孔。胞間道未見。
巴里黃檀
木纖維壁較厚。薄壁組織與射線呈現灰黃紫色。軸向薄壁組織量多,放大鏡下明晰,主要為細線狀(帶狀)同心層,與木射線交叉成網狀結構明顯,余為環管狀,微觀下可見軸向薄壁組織串多為2細胞。木射線密至甚密,甚細至細,僅在放大鏡下可見;顯微鏡下可見木射線迭生,射線組織同形單列及多列,異型Ⅲ型,單列射線甚少,多列通常為2~3 列,高5~10 個細胞,觀察有較多的3 列射線,位於軸向薄壁組織中的射線較寬,纖維中的木射線較窄。心邊材均可見波痕,在放大鏡下明顯,約5 層/mm。
木材具光澤。新切面微有酸香氣,久則無特殊滋味;劃痕不明顯;心材木屑浸酒精冒紫紅色較緩慢。紋理直或斜,徑面具交錯紋理;由於軸向薄壁組織與木射線構成明顯網狀,因而在木材表面常顯現出類似於雞翅木的紋理,當薄壁組織較寬大時,木材表面淺色帶就會斷續連成片狀,形成所謂的魚鱗狀紋理。結構細而均勻,材質重,氣乾密度0.94~1.15 g/cm,硬度中等大,用詹卡木材硬度測試法(Janka hardness test)測試木材徑切面硬度為2 700 lbf
新切面紅褐色至栗褐色,常帶深淺相同的黑褐或栗褐色條紋。生長輪不明顯或略明顯。橫切面上,軸向薄壁組織與木射線相交呈明顯的網狀花紋;弦切面上有栗褐色細條紋構成豐富的美麗花紋。

文化淵源

為區別於交趾黃檀“老紅木”,有人將巴里黃檀與奧氏黃檀並稱為“新紅木”。二者市場價相差不多,材色花紋及微觀結構也很相像,一般人難以區分。
巴里黃檀
一般認為產於緬甸瓦城和泰國的為奧氏黃檀,而產自寮國、高棉的為巴里黃檀,這並不科學。如果要區分這兩種紅酸枝木,還是要通過專業儀器設備觀察木材的顯微結構,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