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湖

巴蜀湖

二億多年前四川盆地為巴蜀湖。

二億多年前發生了強烈地殼運動——“印支運動”,使四川盆地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地台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了湖盆。湖水幾乎占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部,稱為“巴蜀湖”。這是四川盆地很多地方產鹽和天然氣的原因,鹽滷是海陸轉換時期形成的上揚子蒸發海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蜀湖
  • 外文名:Bashu Lake
起源,形成,轉變,

起源

1885年,德國學者M·諾伊邁爾提出特提斯洋的概念,中生代三疊紀時期,揚子、羌塘地塊向北拼合,全球規模的聯合古大陸最終形成,古地中海南支進一步擴大。位於古地中海的四川、陝西等區域在乾旱氣候環境下,出現大規模的鹹化海——上揚子蒸發海,規模達到5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四川省面積還要大。

形成

直到二億多年前發生了強烈地殼運動——“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地台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了湖盆。
二億多年前,湖水幾乎占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部,稱為“巴蜀湖”。這是四川盆地很多地方產鹽和天然氣的原因,鹽滷其實就是海陸轉換時期形成的上揚子蒸發海的產物。因此,在億萬年前,四川盆地更像一個水盆,雖然盆底也是不平的有起伏,但更接近於字面理解的盆。

轉變

後來,四川盆地周邊山地繼續隆起,湖泊大大縮小。封閉的盆地地形和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乾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逐步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數千米厚,形成了紅色岩,這一時期,四川盆地的恐龍滅絕。
四川盆地的三疊系、侏羅系地層分布廣泛,沉積連續,層序清楚,三疊系在這裡沉積了豐富的岩鹽和鹽滷,四川盆地因此不但成為鹽賦之重地,川內鹽井遍布,與鹽相關的地名自貢、鹽源、鹽亭、火井等等沿用至今;而且四川盆地成了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四川盆地也得名“紅色盆地”。
李忠東說,億萬年前的古巴蜀湖,當時的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內流盆地,大約二三百萬年前,長江終於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盆地之水納入長江,四川盆地從此由內流盆地轉為了外流盆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