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是1985年成立的全區第一家旗縣級博物館。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政府布赫主席題寫館名。2009年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8年晉升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赤峰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13年7月,巴林右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投入使用。新館位於巴林右旗大板鎮市政廣場西側,建築面積七千多平方米。館舍外觀設計新穎獨特,造型別致,極具現代氣息,內部裝修簡潔大方,精緻美觀,格調清新,榮獲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築巢獎)銅獎。是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是巴林右旗的文化景觀,是社會大眾學習、教育、鑑賞、休閒、娛樂的高品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

現館藏文物8萬餘件(組),其中珍貴文物560餘件(組)。設有三個基本陳列展覽,即“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遼代文物精品展”;“巴林歷史文化展”。展覽內容豐富,展示形式新穎,館藏和陳列的文物均為巴林右旗境內出土、徵集,充分展示了巴林右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林右旗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旗政府廣場西側
  • 館藏精品:玉雕龍形
  • 開館時間:1985年8月
  • 票價:免費
概況,紅山文化,石耜,玉蠶,喜鵲登梅拐杖,紫定蓮池四魚碗,歲寒三友釵,磨盤磨棒,跪踞石人,館藏文物,玉雕龍形,玉雕鳥形,榮憲公主,昔日風采,宏偉墓葬,公主印鑑,參觀信息,

概況

巴林右旗博物館位於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旗政府廣場西側。成立於1985年8月,由自治區文化廳批准成立的全區第一家旗縣級博物館。原自治區政府布赫主席為之題寫館名。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曾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金牌獎,2009年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巴林右旗博物館為準科級全額事業單位。編制人數為18人,其中,管理崗位人員3人;專業技術崗位人員11人;工勤技能崗位人員4人。內設考古部、藏展部、辦公室、保衛科等四個部門。下屬遼慶州文物管理所,股級單位,編制3人。
巴林右旗境內文物資源豐富,有史前紅山文化遺址、遼代皇陵及奉陵邑、金界壕、薈福寺、釋迦佛舍利塔、清代康熙行宮、巴林王府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存。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
巴林右旗博物館建築面積為七千多平方米,是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館藏珍貴文物555件(組、套):經國家文物專家組鑑定的一級文物238件(組、套);自治區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的二級文物163件(組、套)、三級文物154件(組、套)。巴林右旗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量均占全區旗縣級博物館第一。
巴林右旗博物館文物基本陳列有:“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遼代皇陵特色展”、“巴林歷史文化展”。
“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通過陳列巴林右旗那日斯台等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展現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拉沐淪河流域遠古先民們的識玉、制玉、尚玉,以玉為尊的神秘習俗和精堪的制玉工藝。展覽中陳列著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豬首玉龍、玉鴞、玉蠶、玉勾雲形佩等珍貴文物。
“遼代皇陵特色展”:通過遼代皇陵及奉陵邑、契丹貴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從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喪葬制度等方面展示了契丹遼國這一草原第一王朝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陳列中以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的豐富而精美的遼代佛教文物和遼慶陵及陪葬陵出土的契丹文、漢文哀冊等珍貴文物為亮點。
“巴林歷史文化展”: 展覽中以古老懞古巴林部由來及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館藏蒙元文化精品文物及清代巴林王府珍貴遺物,生動講述巴林部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清庭公主們與巴林王室的美好姻緣。陳列中以灰藍緞提花團龍紋袍、龍紋金箱、金鳳釵首、龍紋高足銀盤等精品文物為亮點。

紅山文化

石耜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巴林右旗中、南 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多有發現。系採用凝灰岩石質,經打、琢、磨製而成。整體呈柳葉形,賀弧狀刃正中出鋒,刃部鋒利,有磨用痕跡;頂端窄且尖,見打琢痕,通體扁平,型體碩大,通長在30厘米以上。有學者稱其為“犁”,是鬆土器具。 玉紡瓜: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系巴林石製成。共出土兩件。一件為桂葉形,在兩個尖頭間沿瓜連雕刻。對稱的一周溝槽,厚與寬相近,略顯扁平,長4.1厘米,寬1.6厘米。一件呈橢圓形,刻有溝槽一周,平面中間鑽有一圓孔,厚度稍小於寬度,長1.6厘米,寬1.1厘米。

玉蠶

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共為兩式4件。為軟玉雕琢,呈淺蓼綠色,有少許黃褐色斑點。兩式玉蠶型制均呈圓柱體,大小不同。其一,額部陰刻“八”字紋。頸和背部的上方飾有四條平行的凸線紋。頸部的下方有一橫穿透孔,尾端微向背部翹起。通長7.8厘米,直徑3.3厘米。其二,頭部與整體粗細無異,唯尾部為扁圓柱體並逐漸收縮為圓尖向背翹起。頭部表面微鼓,中間兩隻圓眼微斜,兩眼間有一豎不連通的凸線,兩眼中上方陰刻似人字眉狀紋,兩眼的下部,亦有一雙對稱的乳凸狀紋。頸部上方,飾有一雙半圓形,相近圓弧的凸狀紋。背部上方飾有兩道平行的凸線。頸部下方側面,有一對穿透孔,其餘部位均無飾紋。

喜鵲登梅拐杖

於圖木胡柱1號遼墓出土。為遼代契丹族的一種禮器,木質,長2米,直徑約2.8厘米。杖首雕刻部分長35.5厘米,杖尾端有2.5百米長的金屬箍痕。雕刻束花共6組,其中大束5組,小束一組。花形呈怒放、綻開、含苞等狀,還有蓓蕾。一喜鵲左爪著枝,右爪呈彎曲提起,昂首仰頸,雙翅微展,呈登梅狀。雕刻構圖生動,刀法遒勁,刻工樸實,透雕、浮雕兼用,疏密有致,錯落有別,鐵乾虬枝,真實可信,為遼代木雕工藝品中的孤品。

紫定蓮池四魚碗

遼慶州城出土。系宋代名窯定窯燒制的稀世珍品。圓唇、壁薄、體輕,碗筷壁作45度斜出,胎骨白中閃黃。釉質晶瑩柔潤,薄厚均勻。釉薄處可見胎上的旋輪痕,積釉處有淚痕,隱現黃綠色。擊聲如磬。碗沿為芒口,其餘部分滿飾醬釉。醬釉色中閃現如斑,覆燒時釉流向底部。外壁光素無紋。碗內口沿稍下施兩道與口沿平行的凹紋。余皆飾工整雅素印魚、荷蓮、水波紋。線條為大都凸起的陽紋,纖細柔和。內中顯現盛開的蓮花,翻卷的荷葉,又有一處3葉3花互生於蓮莖,間以飄蕩的浮萍,水波翻滾,魚水相融,有三魚順流相逐,一魚沉入水底,在荷蓮中靜息。整個備案布局充實,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靜動互宜。此碗在造型、釉色、印花諸方面都頗具匠心,是當時我國陶瓷業高度發展的代表作。

歲寒三友釵

黃金箱:出土於古日本芒哈前水渠中。箱為內外雙層,外層純金,內層純銀,經捶揲鉚釘而成。長23.1厘米,寬12.4厘米,高9厘米,呈長形六面體。重1950克。除底部外,通體鏨刻精美紋飾,並有25處鑲嵌點,其中頂部7處,正面10處,左右兩面各4處。淺蓋,深箱體,由子母口扣合。頂部鏨刻團龍圖案。龍體蜿蜒捲曲,首尾相連。頭部較長,雙唇開啟,毛髮披散,鱗紋均勻,鷹爪虎掌。上兩爪,一爪擎火珠,一爪撥雲霧。下兩爪托海水江涯。周圍用10朵如意雲朵補白。圖案外又廓以近似菱形的邊,邊外四角又輔以四組卷紋。整個圖案筆觸細膩,主次有別。龍體矯健,栩栩如生。前後兩面的圖案相同,均為吉祥圖。主體紋為石榴、梅花、蘭草、湖石。上下對邊,飾滿相連的龍捲紋,4角亦輔飾4組。整個圖案層次多而不亂,畫面繁而不雜,渾然一體。左右兩側的圖案也完全相同,仍為吉祥圖案。主體為石榴綬帶,蘭草湖石。上下對邊的飾紋與前後兩面相同,仍為吉祥圖案。主體為石榴綬帶,蘭草湖石。上下對邊的飾紋與前後兩面相同,唯四角獨以掐係為花紋。似為契丹葬物。

磨盤磨棒

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物”遺物。石質多為花崗岩,極少沙岩。琢、磨製成。磨盤選用長方形石板材製作,邊角琢、磨加工,正面因研磨,中間部位形成弧形下凹。磨棒的選材與磨盤相同,大體分柱狀、條狀兩種類型。柱狀磨棒多見,兩端為不規則圓形握柄,中間為磨麵,由於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變換角度,磨麵磨蝕,逐漸變細;條狀磨棒磨麵一般呈長方形,兩窄邊為磨麵,有的僅一個磨麵。個別條狀磨棒有4個以至更多的磨麵,磨盤與磨棒配套組合使用,為加工穀物的器具。

跪踞石人

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為黑色岩石雕成,高19.4厘米,通體雕琢後又經磨光。頭頂有3層“相輪”式的裝飾,頂端平齊。頭部近似菱形,眼睛及眉弓下斜,浮雕作“八”字形,鼻頭較大,未刻鼻孔,口部無明顯刻痕,下頦較大微前伸,兩臂彎於胸前作合掌狀,腰部較細,兩腿跪踞於臀下,裸體赤腳,性別特徵不可辨。

館藏文物

玉雕龍形

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為軟玉雕琢,呈淺綠色,間有少量黃褐色斑點。高7.2厘米、寬5.2厘米、厚2.8厘米、中間孔徑1.8 厘米。首尾相近,呈捲曲扁圓柱形。額頭隆起,有兩圓弧形耳,耳下浮雕圓眼一雙。下頦前伸,陰線刻出雙唇,唇上鼻頭隆起,上飾陽線鼻孔。尾端變細,向中心收攏。頸部有一對圓孔。整件器物除頭部外,余皆光素無飾。
青銅曲刃短劍:於大板炎葬場址古墓出土。稱“琵琶形”、“柳葉形”短劍,系青銅鑄造。短劍為直柄雙曲刃,兩側刃處鋒利。劍最寬處為6.6厘米,通長38厘米,其中刃長29厘米。劍中脊筆直通連,截面呈三角形高出刃面,內為橢圓形空心,自劍鋒至劍尾、逐漸變粗,口呈菱形,系中國古商代鑄造。

玉雕鳥形

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物。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系採用巴林石雕琢而成,呈乳白色,高5.5厘米、寬4.8 厘米、厚1.1 厘米、中間孔徑2 厘米。鳥 作捲曲扁狀,首尾相近。大嘴尖喙,額頭隆起,一雙大眼無規矩的浮雕在頭部兩側。翅肩在器休的外側並向外尖出。翅尾向下凸尖。尾端呈禿狀。整體光素無飾,唯在翅肩部有一對穿透孔。整個器形刻工淳厚簡樸。

榮憲公主

昔日風采

榮憲公主昔日風采:榮憲公主是清朝聖祖仁皇帝玄燁的三女兒.她十九歲時(公元1691年6月)下嫁昭烏達盟巴林(今赤峰市巴林右旗)多羅郡王烏爾袞為妻.榮憲公主下嫁蒙古王公,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一樣,都曾化干戈為玉帛,用和平的炊煙代替了連天的烽火,溝通和密切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影響,加速了文化交流。

宏偉墓葬

榮憲公主陪同丈夫渡過了四十個春秋,於雍正六年四月,死於巴林草原。榮憲公主的墓葬規模宏偉,地面建有享殿,築有地宮,刻碑立石。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厚,用金枝玉葉來形容這位蒙古王后一點也不過分。公主頭戴赤金鳳冠,身著珍珠團龍袍服。綴滿寶石、珍珠的鳳冠,佩以金絲點綴和形狀各異的赤金黃色孔雀步搖,襯以“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等金碧輝煌的金釵,富麗富皇,光彩照人。在眾多雍容華貴的裝飾品中,“眾星捧月嵌貓眼寶石金釵”以金為托,珍珠做星,貓眼寶石嵌在正中,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最為引人注目。“珍珠團龍袍服”由十萬顆珍珠串繡成八團祥龍圖案,四周間以祥雲和海水江牙。絢麗多彩的花紋和純潔高雅的珍珠,組成了這件珠光閃爍、世所罕見的袍服,向世人展示了榮憲公主生前的風采。

公主印鑑

蹲踞狀石人:於那日斯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為花崗岩雕成,通高35.5厘米。石人的頭部,從眉弓開始,沿前額向上有一微見隆起鐵眼凸起。至頭頂正中形成兩個乳頭狀凸脊。眉弓隆起,兩眼凹陷,無眼球,嘴內凹作張開狀,下唇寬厚明顯,兩臂彎曲伸向腹前,兩腿彎曲,臂下和腳底連雕在料石上。石人裸休,性別特徵不可辨。

參觀信息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