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昔卡

巴昔卡

巴昔卡(Pasighat),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西岸,南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是舉世聞名的千餘里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底部出口,地理坐標28°04′N、95°20′E,海拔155米,人口36354人。

巴昔卡,為漢字譯寫的珞巴語地名。巴昔卡處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因三面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該地區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高達4495毫米,有氣象記錄最高時曾達7591毫米,為我國大陸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中國雨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昔卡
  • 外文名稱:Pasighat
  • 別名:中國雨都
  •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
  • 地理位置:西藏墨脫縣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西岸
  • 人口:36354人(2011年)
  • 氣候條件: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
  • 機場:巴昔卡機場
  • 海拔:155米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巴昔卡
巴昔卡能享有“雨都”之實,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在地球上無可複製。從地圖上看,“極地天河”雅魯藏布江從傑馬央宗冰川發源,由西向東在西藏高原奔騰流淌,流到東經95°左右繞過喜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突然急轉向南,繞出一個優美的“雅魯藏布大拐彎”, 繼而穿越舉世聞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後由巴昔卡出口流出國境。唯有這種特有的地形地勢,才使得巴昔卡形成了一個背靠喜馬拉雅山、面向孟加拉灣的巨大喇叭口,將印度洋匆匆而來的暖濕氣流和豐沛的降雨盡收囊中。所以,巴昔卡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高達4495毫米,有氣象記錄最高時曾達7591毫米,為中國大陸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如此充沛的雨量何止為“中國雨都”,稱其為“世界雨都”也不為過。
巴昔卡森林茂密,四季常青,物產豐饒,各種熱帶植物生長茂盛,藤本植物交織纏繞,滿山遍野的野芭蕉林、野檸檬林、香蕉、甘蔗、棕櫚等熱帶植物。除宜種植熱帶經濟作物,還可播種農作物,一年三熟。熱帶雨林中棲息著孟加拉虎犀鳥太陽鳥蟒蛇孔雀等上千種珍禽異獸,構成一幅美麗的熱帶風光。
雅魯藏布大峽谷出口處雅魯藏布大峽谷出口處
巴昔卡是舉世聞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底部出口,那裡江面寬闊,水流平緩,年平均流量為5300立方米/秒。千百年來,偉大的雅魯藏布江承載著輝煌的吐蕃文明從她身旁滾滾南流,流向浩瀚的印度洋。

歷史沿革

巴昔卡衛星圖巴昔卡衛星圖
巴昔卡是漢字譯寫的珞巴語地名,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地標為東經95°32'北緯28°06′,只可惜無論在中國地圖或西藏自治區地圖上都找不到“巴昔卡”這個地名。原來,令人魂牽夢繞的“中國雨都—巴昔卡”已被印度侵占了近百年。
早在清朝年間,巴昔卡的所在地—藏南還屬中國版圖。在藏南地區,大清朝版圖下的中國與英屬殖民地的印度之間雖無國際公認的邊界,至少有一條傳統習慣線,只是當時國弱民窮實在無力施以控制。巴昔卡的南邊就是這條傳統習慣線,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所主張的中印邊境線。
巴昔卡遠離祖國,英國是始作俑者。窮凶極惡的英帝國主義在19世紀中葉控制了整個印度後,步步進逼力圖攫取整個青藏高原,以進一步稱霸世界。1888、1903年兩次發動了侵略西藏的戰爭,並於1904年攻陷拉薩,迫使清朝政府和拉薩地方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西藏從此淪為英國獨占的勢力範圍。辛亥革命時,中國的改朝換代為英國實現其進一步分裂中國、霸占西藏的陰謀提供了機遇。
巴昔卡的位置巴昔卡的位置
1913年10月13日,英國鬼子精心策劃了所謂“中英藏三方會議”,煞有其事地商討起子虛烏有的“中國與內外西藏劃界的問題”。會議地點在印度的西姆拉,故史稱“西姆拉會議”。剛成立不久的北洋政府,不僅急於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還企盼英國的經濟援助。既不情願、又無可奈何地派了陳貽範這個親英派官員以“西藏議約全權專員”的身份參加了會議。“西姆拉會議”的陰謀雖然流產,但英藏代表炮製了那條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卻強行將藏南的一部分劃歸印度。這條非法的邊線,成為1962年中印邊境戰的禍端、中印關係的最敏感的部位。也因為這條線,迫使巴昔卡游離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巴昔卡現為印度偽“阿魯納恰爾邦”東桑朗縣(East Siang)的行政中心,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被印度人稱作“阿魯納恰爾邦的大門”(印度在侵略我巴昔卡建立的偽政府網站)。較為鮮見的國人遊記中得知,中國人前往巴昔卡還需持“特別通行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