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英文:Babrak Karmal,普什圖文:ببرک کارمل‎,1929年1月6日,喀布爾—1996年12月3日,莫斯科),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最高領導人。1979年12月27日—1986年5月4日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79年12月27日-1986年11月24日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79年12月27日-1981年6月11日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卡爾邁勒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被扶植上台,執行親蘇路線,出賣國家主權,使阿富汗徹底淪為蘇聯的“衛星國”,但在1986年因無力控制局勢,被蘇聯廢黜,下台後僑居蘇聯直至去世。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傳記,紅色貴族,“旗幟派”領袖,莫斯科的傀儡,莫斯科“換馬”,既定的結局,廢黜,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1929年1月6日—1996年12月3日),原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兼政府總理、保衛祖國最高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人物傳記

紅色貴族

1929年1月6日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的一個塔吉克族貴族官僚家庭,父親穆罕默德·海珊·哈希姆是皇家陸軍上將,曾任阿富汗南部軍區司令兼帕克蒂亞省赫拉特省的省長,族譜可以追溯到克什米爾印度教王公時代。1948年畢業於喀布爾德國人辦的阿曼尼中學,之後本應保送進喀布爾大學政法學院,但由於參加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學生團體的活動,卡爾邁勒的入學申請被拒絕。1951年就讀於喀布爾大學政法學院,因傑出的演講才能成為當時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 。1953年因參加反政府示威遊行被捕入獄。1956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政府頒布大赦後獲釋出獄。1957年當了一名當德語、英語翻譯。1959年重入喀布爾大學政法學院,1960年畢業,獲法學和政治學學士學位。
1961-1963年在教育部編輯和翻譯司任職,1963-1965年在計畫部任職。1964年5月在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領導下參與創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1965年1月1日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第二書記。1965年和1969年兩次當選為阿富汗國民議會人民院議員。1965年大選時,卡爾邁勒與塔拉基和阿明等人競選國會議員,唯有卡爾邁勒當選為議員,而人民民主黨在議會中的其他3名議員均屬卡爾邁勒一派,這種下了卡爾邁勒與塔拉基和阿明之間的不和。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旗幟派”領袖

1967年4月因與總書記塔拉基的政治主張的分歧尖銳化,卡爾邁勒和另三名中央委員從人民民主黨內拉出人馬另立山頭。人民民主黨分裂為人民民主黨(人民派)和人民民主黨(旗幟派),卡爾邁勒為“旗幟派”領導人。
兩派政治主張並無根本性差異。“旗幟派”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在阿富汗逐步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因為他們意識到阿富汗沒有足夠的工業化作為實現一場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基礎。卡爾邁勒主張建立一個廣泛的民族民主統一陣線。“旗幟派”的成員主要以城市居民和中產階級居多,他們的政治主張相對溫和,也比較貼近阿富汗的實際國情。而塔拉基和阿明的“人民派”則更傾向於直接以暴力推翻舊的國家機器和建立蘇聯模式的共產主義政權。其成員多來自貧窮、落後的農村地區和人口占多數的普什圖族
1973年7月“旗幟派”支持達烏德親王發動反對查希爾國王的軍事政變(“七·一七”政變),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政變勝利後,達烏德總統論功行賞,“旗幟派”許多成員在政治機構中任職,有4名人民民主黨人入閣擔任部長,全國31個省中有11個省的省長委任給了人民民主黨人。人民民主黨在新政權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改革的方向和國內外政策的制定方面。如新政權推行的一系列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的措施以及親蘇的外交路線,均含有人民民主黨的影響。
1977年7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分裂的兩派在蘇聯的撮合下重新合併,卡爾邁勒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著名的左翼思想家、人民民主黨首席理論家、“旗幟派”領導人米爾·阿巴克爾·希貝爾在喀布爾被暗殺,卡爾邁勒和塔拉基一起組織大規模反政府的示威遊行。4月25日,卡爾邁勒、塔拉基等人民民主黨全體領導人被逮捕,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軍事政變(“四月革命”),推翻達烏德政權,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78年5月1日,卡爾邁勒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副主席兼政府第一副總理。同年7月,人民民主黨內部兩派間的衝突又起,“人民派”的總書記塔拉基開始清洗“旗幟派”成員,卡爾邁勒被解除黨政要職,被派任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10月被撤職,11月被開除黨籍,從此長期流亡東歐,處於蘇聯的保護之下。
哈菲佐拉·阿明上台後,蘇聯領導人要求阿明召回卡爾邁勒,協助他處理人民民主黨黨務和國家事務。卡爾邁勒是極端親蘇分子,他與蘇聯的關係超過了塔拉基,是蘇聯人的干涉,才使卡爾邁勒逃脫了塔拉基的嚴厲懲罰,蘇聯是想利用卡爾邁勒來抑制阿明的權力並最後奪權。對於蘇聯人的陰謀,心知肚明的阿明自然堅決拒絕了。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莫斯科的傀儡

1979年12月27日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權,阿明被殺。蘇聯為了擺脫直接出兵占領阿富汗和公然殺害阿富汗國家元首的罪責,竟然採取了偷梁換柱的手法,讓蘇聯中亞境內的一家電台以阿富汗電台的名義,宣布阿富汗發生了政變和阿明政府被推翻的訊息,並播放了事先錄音的卡爾邁勒的《告阿富汗人民書》,宣布卡爾邁勒接任最高領導人,當時卡爾邁勒還居住在蘇聯。1979年12月28日,卡爾邁勒即由蘇聯政府送回喀布爾,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兼政府總理、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保衛祖國最高委員會主席,正式組織新政府。1981年6月11日辭去總理職務。1986年1月18日蟬聯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並當選為制憲草案委員會主席。同年2月28日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身份出席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並致賀詞。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國旗(卡爾邁勒時代)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國旗(卡爾邁勒時代)
卡爾邁勒上台後,決定放慢土地改革步伐,一再表示政府將尊重伊斯蘭傳統,不觸動清真寺名義下的土地,還宣布新政府將尊重部落首領們的權力,以及減少政府對人民傳統生活的干涉,釋放了阿明時期遭受鎮壓的部分政治犯,並吸收其中一些人加入了新的“革命委員會”。卡爾邁勒的讓步措施,並沒能緩和穆斯林游擊隊反對喀布爾當局和抵抗蘇軍侵略的鬥爭。蘇聯領導人認為卡爾邁勒已無力執行蘇聯的侵略計畫。同時,人民民主黨內部兩派的鬥爭日趨激烈,卡爾邁勒的權威日益削弱。但是,讓卡爾邁勒更難以容忍的是,蘇聯人隨時隨地對他指手畫腳。

莫斯科“換馬”

在內部政爭中,尤以卡爾邁勒和部長會議主席蘇丹·阿里·基什特曼德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1981年10月,一向與卡爾邁勒不和的基什特曼德與卡爾邁勒發生衝突,兩人大吵一架。這次爭吵以後,基什特曼德一氣之下拋開政務,前往莫斯科“治病”,一住就是兩個月。隨後,蘇聯人從莫斯科給卡爾邁勒下達了如下命令:必須與基什特曼德合作!讓卡爾邁勒更為氣憤的是,在基什特曼德回國後,擁護基什特曼德的人日益增多了。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國徽(卡爾邁勒時代)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國徽(卡爾邁勒時代)
1985年3月,戈巴契夫繼任蘇聯領導人。新官上任的戈巴契夫很想在阿富汗問題上有所作為,上任之初便批准了由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制定的作戰計畫,責成土耳其斯坦軍區圍剿駐紮在阿富汗東部邊界的游擊隊武裝。與此同時,卡爾邁勒政權的內部矛盾更是日趨表面化。1985年7月12日,卡爾邁勒與基什特曼德的衛兵在人民宮內發生槍戰。在交火過程中被打死的蘇聯士兵、阿富汗士兵和兩人的保鏢共100餘人。連年的戰亂和每年高達十餘次的政府改組使得許多中下級官員不堪忍受,紛紛逃亡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鄰國。許多人已對這位“與蘇聯坦克一起進來的總書記”失去了信心。
戈巴契夫上任後的一年是蘇軍在阿富汗攻勢最猛的一年,同時也是蘇軍失敗最為慘重的一年。在蘇軍全力進攻阿富汗東部地區的同時,阿富汗游擊隊則乘機向蘇軍防衛鬆懈的阿西部地區發動了反攻。根據阿富汗官方材料稱:在赫拉特,幾乎所有政府官員都被殺害。盛怒之下的戈巴契夫遷怒於政績不佳的卡爾邁勒,決心仿效其前任,在阿富汗“換馬”。
1985年5月7日,卡爾邁勒到莫斯科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4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蘇聯報紙的圖片報導中,卡爾邁勒沒有像以往一樣站在蘇聯領導人身旁最顯赫的位置,而是被湮沒在一群模模糊糊的頭像之中。5月16日,卡爾邁勒從莫斯科起程赴波蘭訪問,蘇聯人只為其安排了相當於三等規格的送行儀式。也許,從這些細微的變化中,卡爾邁勒已經察覺到了蘇聯領導人對其態度的變化。1986年3月底,戈巴契夫拍電報給卡爾邁勒,“邀請”年近六旬的卡爾邁勒來莫斯科“治病”。熟悉蘇聯和東歐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每當這些國家的某位領導人被其他人排擠掉時,都會被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因此,戈巴契夫邀請卡爾邁勒前來莫斯科“治病”的這一紙電報,對正處於內外交困中的卡爾邁勒來說,無疑是一個不祥的信號。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既定的結局

就在卡爾邁勒奔赴莫斯科的同時,在克里姆林宮內,一個有關他本人和阿富汗未來前途的會議正在秘密進行。本來預計只開一個半小時的會卻拖了七八個小時。在會上,能言善辯的戈巴契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口才,耐心地說服每一位同他持不同意見的人。在卡爾邁勒必須下台這一問題上,政治局會議未經什麼討論便獲得一致通過。“現在”,會議需要討論的只有一個問題:由誰來代替卡爾邁勒。
最後,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提出由自己的同行、阿富汗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納吉布拉接替。切布里科夫還歸納出了納吉布拉的幾個可取之處:一、納吉布拉年輕,只有39歲,正是治國的黃金年齡;二、納吉布拉是阿富汗過去幾年中少有的“政績突出者”之一;三、納吉布拉受過克格勃的訓練,又是阿富汗“四月革命”後革命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四、納吉布拉與蘇聯有著豐富的合作經驗,是蘇聯駐阿克格勃頭目彼得羅夫的最佳合作者;五、納吉布拉是普什圖族人,與阿富汗人民黨的大多數黨員屬於同一民族。
戈巴契夫對此微微點頭,作思索狀。事實上,納吉布拉是他早就與切布里科夫一同選定的人選,這次會議上的表演只不過是他們合夥演給大家看的“雙簧”而已。看到與會者均未提出什麼反對意見,戈巴契夫宣布:納吉布拉將成為卡爾邁勒的繼任者。就這樣,體大笨重、聲如洪鐘、外號“公牛”和“屠夫”的納吉布拉在莫斯科被蘇共中央政治局欽定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新一任總書記。而這時,卡爾邁勒還在同一座城市內茫然地“治病療養”。
1986年5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卡爾邁勒被戈巴契夫召至克里姆林宮內寬大的辦公室。除他們兩人和翻譯人員外,在座的還有剛調回的蘇聯駐美大使、當時負責國際事務的蘇共中央書記多勃雷寧。
戈巴契夫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告訴卡爾邁勒:“你不能再當總書記了,你應該把位置讓給納吉布拉,然後定居莫斯科。這對你來說很方便,因為你的家人已經在這裡了。”
卡爾邁勒顯然已從他“最近在莫斯科的感受中察覺到了蘇聯人對自己的不滿”。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戈巴契夫竟會如此輕鬆地將他撤職。他全身發抖,帶得蒼老的面孔和雪白的頭髮也在微微顫動。他請求戈巴契夫再給他一次機會。但戈巴契夫將手一揮:“你曾經有過六年的機會,但最終卻造成了誰都不好收拾的僵局。你不要再抱什麼幻想了———有言必行,這是我一貫的做事原則”。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廢黜

1986年5月4日,卡爾邁勒因“健康原因”辭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職務,由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任。同年11月20日被解除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和人民民主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人民民主黨中央和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授予卡爾邁勒“四月革命勳章”,部長會議作出發給國家養老金的決定。1987年5月4日赴蘇聯“治療和休養”,度其流亡生活。
第二版阿富汗“四月革命”勳章第二版阿富汗“四月革命”勳章
1990年,納吉布拉邀請卡爾邁勒返回喀布爾,納吉布拉試圖通過安撫卡爾邁勒來鞏固他在阿富汗祖國黨內部以及“旗幟派”的領導地位。結果卻適得其反,卡爾邁勒的寓所成為反納吉布拉勢力的大本營。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府倒台後,卡爾邁勒成為“旗幟派”最強有力的政治領袖。
然而,喀布爾政權與穆斯林反政府武裝的談判很快就破裂了。1992年4月25日,以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為首的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武裝力量(伊斯蘭黨游擊隊)進駐喀布爾,阿富汗人民從此又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軍閥混戰。此後,卡爾邁勒把總部設在海拉坦。據稱,卡爾邁勒一直試圖組建一個新政黨,或幫助老部下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將軍的伊斯蘭民族運動擴充人馬。
1996年12月3日,卡爾邁勒因患肝癌,在俄羅斯聯邦莫斯科中央臨床醫院逝世,享年67歲。

人物評價

卡爾邁勒一向被人們稱為貫徹克里姆林宮路線的“特彆強有力的鬥士”。他上台後更是唯蘇聯馬首是瞻。在出現反對蘇聯占領阿富汗的武裝鬥爭後,卡爾邁勒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的措施,如頒布保障私有財產的法令、宣布上層宗教人士擁有的土地不屬於土地改革的範圍、大赦在塔拉基和阿明統治時期被關押的犯人。但都沒有生效。由於蘇聯的干預,他的承諾全都成了一紙空文,從未兌現過。他執政時期,在內政外交上完全受蘇聯的操縱,在國內和國際上日趨孤立。阿富汗戰爭全面爆發後,他住的國家宮外圍是蘇聯空降兵守衛,內衛是克格勃第九局的人,晚上直升機在上空守衛,他的一切行動都要聽蘇聯總顧問的。
被蘇聯稱作“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有理論造詣、能冷靜和客觀地評價局勢,在黨內和國家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卡爾邁勒,被阿富汗人民稱作“蘇聯的狗”。
卡爾邁勒政權始終顯得軟弱無力,不僅無法解決政權內部的重重矛盾,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擊游擊隊力量,還讓侵阿蘇軍在阿富汗越陷越深。這使得前後幾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因阿富汗問題坐臥不寧。就像一篇評論中寫到的:此時的阿富汗已經成了蘇聯肌體上“流血的傷口”。
為了維持卡爾邁勒的地位,蘇聯不得不在阿富汗保持3萬~10萬兵力,死傷慘重。至1980年底,死於戰鬥中的官兵已達11000餘人。為了應付這場戰爭,蘇聯在經濟上也不堪重負。1988年1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向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報告:阿富汗戰爭每晝夜平均消耗,1984年430萬盧布、1985年720萬盧布、1986年1000萬盧布、1987年1470萬盧布。
卡爾邁勒一直受到勃列日涅夫的庇護和扶持。但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卡爾邁勒失去了靠山,克里姆林宮的新主人們對他失去了信任和耐心,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執政短暫,一時間還未能找到可以代替卡爾邁勒的合適人選,才使他苟延殘喘。等到戈巴契夫上台,並物色到了新的代理人,卡爾邁勒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最終失去利用價值的卡爾邁勒被克里姆林宮拋棄了。
雖然卡爾邁勒主張在阿富汗建立“社會主義”,但卻對阿富汗的獨立和主權置於不顧。他的言論和行為是大相逕庭的。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