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面積79.6095萬平方公里。人口1.07億(1989年1月)。主要民族有旁遮普人,占63%,信德人占18%,巴丹人占11%,還有普什圖人、俾路支人等。烏爾都語為國語,通用英語。穆斯林占全國總數的97%,伊斯蘭教為國教。首都伊斯蘭瑪巴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
  • 人口:1.07億
  • 面積:79.6095萬平方公里
穆斯林進入印度,發動“聖戰”,德里素丹國,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印巴分治,

穆斯林進入印度

巴基斯坦印度原為一個國家。7~8世紀,少量阿拉伯移民和穆斯林商人在印度西南部沿海城市定居,並與當地人通婚,將伊斯蘭教傳人居住地。7世紀末,阿拉伯軍隊征服波斯、中亞時逼近印度邊界。711年,伍麥葉王朝軍事將領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率軍攻入印度河下游,占領信德和旁遮普北部地區,713年征服木爾坦,並置行省,為伊拉克總督轄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印度西北部。阿拔斯王朝初期,卡爾馬特派遭鎮壓後,一部分信徒逃到印度西北部定居。881年,什葉派伊斯瑪儀派傳教師伊本·法德勒和海薩姆到印度信德地區傳教布道,對當地居民改宗伊斯蘭教起過重要作用。

發動“聖戰”

10世紀下半葉,阿富汗伽色尼王朝(962~1186)建立後,多次發動“聖戰”,征服信德地區,修建清真寺,傳播遜尼派教義,許多印度教的封建主改奉伊斯蘭教,大量已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遷入定居,並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印度穆斯林的主體。12世紀中期,阿富汗的古爾王朝滅伽色尼王朝,奪取印度西北部地區後,繼續向朱穆拉河和恆河流域擴張,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

德里素丹國

13世紀起,在德里素丹國(1206~1526)諸王朝統治時期,推行伊斯蘭化的政策,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居民改信伊斯蘭教,廣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伊斯蘭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13~16世紀,中亞和阿拉伯的蘇菲派契斯提教團、蘇哈拉瓦迪耶教團、卡迪里教團、庫布拉維教團、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等先後傳入印度北部各地,建立道堂,發展信徒,對伊斯蘭教在下層居民中的廣泛傳播起了突出作用。

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

16~19世紀,在莫臥兒帝國(1526~1857)統治時期,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伊斯蘭教成為印度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立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實行伊斯蘭教法,發展伊斯蘭文化,為伊斯蘭發展的強盛時期。18世紀,以瓦利,阿拉沙為代表的宗教學者創立學派,主張復興伊斯蘭教,重振宗教道德,恢復伊斯蘭教各項制度,對後采印度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58年,整個印度次大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印殖民當局歧視排斥穆斯林,促使一批穆斯林學者開始致力於伊斯蘭社會的復興。1863—1886年,賽義德·艾哈邁德汗等人先後創立加爾各答伊斯蘭教協會、全印伊斯蘭教中心協會、伊斯蘭教育協會及阿里迦英國一東方伊斯蘭教學院,倡導伊斯蘭現代主義,改革伊斯蘭傳統教育和教法。1906年,印度穆斯林的政治組織“全印伊斯蘭教聯盟”在達卡成立。

印巴分治

1940年,全印伊斯蘭教聯盟在拉合爾舉行會議,通過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提出在旁遮普、信德、西北邊省和俾路支斯坦建立一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的綱領。1941年,伊斯蘭學者毛杜迪創建“伊斯蘭促進會”,倡導伊斯蘭改革運動。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宣告獨立,為大英國協自治領,穆斯林聯盟主席真納任總督。1956年頒布新憲法,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79年政府頒布一系列法令,重建伊斯蘭思想顧問委員會,恢復徵收傳統的宗教課稅,修訂刑法,使之符合經、訓的有關規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