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薩晝蜓

巴依薩晝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巴依薩晝蜓

【拉丁學名】: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蘆尚墳組

【化石分布】:中國北京西山、蒙古共和國西部下白堊世查查組、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

【化石價值】:科學研究,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依薩晝蜓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科學分類,分類爭議,形態特徵,科研價值,相關報導,年代,遷徙軌跡,相關新聞,

科學分類

目:蜻蜓目Odonata
亞目:差翅亞目Anisoptera
科:蜻總科(Libelluloidea
屬:巴依薩晝蜓屬(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種:巴依薩晝蜓(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分類爭議

巴依薩晝蜓最先於1977年發現於蒙古共和國西部下白堊世查查組與俄羅斯的外貝加爾地區,包括保存很好的稚蟲成蟲的翅膀、頭部以及身體局部的化石。根據這些標本Pritykina建立了一個絕滅蜻蜓科:晝蜓科(Hemeroscopidae),當時只包括Hemeroscopus baissicus一個種。但是,很重要的是西蒙稚蟲標本的臉蓋與身體呈分離保存,而該層位又至少記述了兩種蜻蜓化石因而惟一的稚蟲臉蓋與身體是否屬於同一種類,而稚蟲與成蟲能否對應的問題又引起了廣泛的懷疑。

形態特徵

雌性成蟲的左右翅上,脈序有變異,主要表現在:①兩粗的ax間橫脈數量不同,有2-3個橫脈;②翅基部cup與a之間橫脈數不同,1-2個,並且下三角室之上橫脈從0-1個不等;③臀套內的翅室數明顯有別,左alp內翅室為14個,右邊則為12個;④臀域內a的支脈所圍成的獨立區域個數及翅室的數量也不相同。雄性成蟲脈序基本同雌性,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後翅臀域基部和臀三角的有無,雄性成蟲臀三角存在,臀域在臀套之後極窄,僅有1排翅室,臀角尖。

科研價值

在北京西山下白堊世蘆尚墳組四段頁岩中發現的大量完整的巴依薩晝蜓稚蟲化石,部分保存了精美清晰的臉蓋構造,為巴依薩晝蜓與現代蜻蜓稚蟲的形態學對比提供了很好的根據。同時,也使這類在國際上爭議很大的化石形態得到確認。以巴依薩晝蜓為代表的蘆尚墳昆蟲群明顯區別於熱河昆蟲群,從昆蟲類別的演替與發展可以看出它是熱河昆蟲群的後期繼承,從熱河昆蟲群的中國蜓到蘆尚墳昆蟲群的晝蜓,中生代晚期東亞地區蜻蜓類群完成了一次重要更替,而這次重要的發展很可能導致現代十分常見的蜻總科類型迅速發生與演化。巴依薩晝蜓化石是劃分熱河昆蟲群與蘆尚墳昆蟲群的最基本類型,有著十分重要的地層學意義。

相關報導

化石上的遠古蜻蜓翅膀大約3-4厘米寬。大約在3億年前,遠古蜻蜓都是巨無霸,展翅能達到三四米,和的老鷹這么大,但根據這批發現的化石,1.1億年前的蜻蜓已經變小了很多。這30多塊“巴依薩晝蜓”翅膀的化石中,最大的一塊翅膀展開在10厘米左右,其餘的都在6厘米至8厘米左右,和現代蜻蜓差不多大,打破了過去遠古時代“蜻蜓”祖先都是巨無霸的印象。專家推測,這是因為在古生代晚期,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比現在高很多,植物、動物都長得非常巨型。但是到了1.1億年前,空氣中的含氧量開始變小,而且其他空中霸主帶來的生存壓力,因此遠古蜻蜓個頭不斷變小,從而生存下來。
巴依薩晝蜓
通對對甘肅酒泉地區“巴依薩晝蜓”化石和其他地區發現的同類化石的比較,古生物專家發現,早在1.1億年前,這些現代蜻蜓的祖先們就已經有了跨地區的遷移過程。通過化石的比對,大約在1.2億年前,這些巴依薩晝蜓生活在現在的外貝加爾地區,到了1.15億年前,它們飛到了現在的外蒙古,而到了1.1億年前,它們廣泛地存在於韓國以及中國的西北部地區,如甘肅、北京等等。
巴依薩晝蜓

年代

距今1.13億年
比之前研究結果精確700萬年
巴依薩晝蜓屬於熱河生物群的下屬分支生物。“這個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包括三尾擬蜉蝣、東方葉肢介、旱峽祁連魚等,只要在某個地層發現其中的一種生物,就能對應地知道這個地層的年代情況。”
發現巴依薩晝蜓的甘肅酒泉盆地遠古時代所處的地層,屬中溝組地層,距今已有1.13億年的歷史,而之前認為該地層的年代為1.2億年前,化石的發現,讓時間精確了700萬年。

遷徙軌跡

這種蜻蜓在五個國家被發現
明確了酒泉盆地的地層以後,就可以和東北等地層進行對比,進行地質研究。此外,根據發現化石的地理位置分析,還能夠得出這種蜻蜓的種群遷移軌跡。
全球只有五個地方發現了這種蜻蜓的化石,主要位於俄羅斯、外蒙古、中國的甘肅、北京、韓國等,每個地方的蜻蜓的生活年代都不同,據此就可以繪出一張巴依薩晝蜓在長達數千萬年間的遷徙表。
根據遷徙表,就能夠大致分析出,當時地球上不同地區的環境生態。

相關新聞

最大的蜻蜓生活在美洲
本次南京專家張海春發現的蜻蜓體型較小,翅長只有幾厘米,而記者獲悉,實際上蜻蜓是一種古老的昆蟲,在長達數億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地球上存在。蜻蜓不僅種類眾多,而且體型大小也差別很大。
蜻蜓總目由三個目組成: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蜻蜓目。古蜻蜓目僅生存於晚石炭世早期(約3.2億年前),原蜻蜓目生存於晚石炭世至二疊紀(約2.5億—3.1億年前),蜻蜓目從二疊紀起一直生存到現在,有將近3億年的歷史。
不過古蜻蜓目、原蜻蜓目都已經滅絕,現在看到的蜻蜓都是蜻蜓目的成員。
蜻蜓目分為三大類:差翅亞目(俗稱蜻蜓)、均翅亞目(俗稱豆娘)和間翅亞目(俗稱蟌蜓或昔蜓),包括約5900個現生種,它們的體長一般為30—90毫米,體型最大的現生類群為生活於中、南美洲的一種豆娘,其翅展可達190毫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