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端午

已酉端午一般指本詞條

《己酉端午》是元末明初詩人貝瓊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先寫景,再興嘆,描述端午節的天氣昏暗而有風雨,感慨因風雨而無人在汨羅江上對屈原表示祭奠和懷念;後兩句詩人借用榴花之“笑”的擬人手法以及陶淵明的典故表達了自己雖懷才不遇但能灑脫面對的情感,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豁達的態度。全詩借景抒情,巧用典故,委婉多姿,工致含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己酉端午
  • 創作年代:明初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貝瓊
  • 作品出處:《清江貝先生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己酉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端午: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
⑵端陽:即端午節。晦冥(míng):同“晦暝”,昏暗,陰沉。
⑶汨(mì)羅:汨羅江。傳說屈原於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吊:憑弔,祭奠。英靈:猶英魂,對死者的美稱。此指屈原。
⑷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傳自海外,故名。發(fā):開。
⑸淵明:即陶淵明,東晉詩人。醒:清醒。

白話譯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弔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弔屈原,也一樣仰慕他。

創作背景

根據詩題“己酉端午”可知,此詩作於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夏曆五月初。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看到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有感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情感。起句寫景,描述端午節的天氣,由於有風雨而天地昏暗,這也暗示著因天氣的原因野外少人行。這裡借景抒情,運用風雨之景為下文抒情做鋪墊。第二句興“英靈何在”之嘆,詩人想起了屈原的忠心為國而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弔屈原英魂的地方。這裡運用屈原之典故,進而感傷身世,為屈原以及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憤懣。次句中的“無處”既對應了首句的風雨晦暝,也抒發了屈原英靈無人憑弔的傷感。
後兩句將“榴花”擬人化,一個“笑”字賦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詩生動而蘊含趣味。詩人在與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雖有才華但是不得志的情感。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於是詩人只好自嘲地引用陶淵明的事跡: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這裡巧用了陶淵明的典故,運用對比的方法,表面上是在自嘲,實際上是指超脫自我。一個”醒“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回味無窮。
整首詩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現了詩人貝瓊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傷,也同時抒發雖不被賞識但仍舊灑脫的豁達精神,表達詩人對隱士人格和精神的嚮往。

名家點評

內蒙古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溫廣義《歷代詩人詠屈原》:委婉多姿,末句歸結本人,是一篇工致的七言絕句。

作者簡介

貝瓊(1314—1379),元末明初詩人。初名闕,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別號清江。崇德人。性坦率,博通經史百家。師從鐵崖楊維楨。元末世亂,隱居教授,明代出任浙江鄉試官、國子助教、中都國子監,教授勳臣子弟。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沖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雲間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