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枕鵲鴨(巨頭鵲鴨)

白枕鵲鴨

巨頭鵲鴨一般指本詞條

白枕鵲鴨(學名:Bucephala albeola)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善潛水,一次能在水下潛泳30秒左右。飛行快而有力,但起飛時兩翅需要在水面不斷拍打和助跑才能從水面飛起。活動於湖泊、水庫、池塘中,有時也混入其它鴨群活動於淺水處。繁殖在北半球北部的廣大地區,對多在冬季末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以魚、蝦、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也採食水生植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白枕鵲鴨身長37cm,翼展55cm,體重450-340g,壽命14年。該鵲鴨有一個源於羽毛蓬鬆的而顯得很大的頭,身體羽毛輪廓比小潛鴨敦實。成年雄鴨有一個黑色外套,腦後有大塊白色羽毛,次級飛羽和中覆羽白色,大覆羽亦為白色而具黑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大塊白斑。下頸、胸、腹及兩脅白色,近腰側略雜以黑色條紋,尾下覆羽灰色至黑褐色,肛周灰褐色而雜有白點。腿部是明亮的粉紅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百慕達、加拿大、開曼群島、古巴、墨西哥、波多黎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美國。
旅鳥:巴哈馬、芬蘭、法國、格陵蘭、冰島、牙買加、日本、荷蘭、葡萄牙、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西班牙、英國、維京群島。
產地不確定: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庫拉索島、聖馬丁島(荷屬)。

棲息環境

冬天,流連於淺水區、海灣、河口和海岸瀉湖。非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江河、湖泊、水庫、河口、海灣和沿海水域。

生活習性

10月底和11月初開始遷徙,白枕鵲鴨飛躍高原山區和草原上空,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向東到大西洋沿岸,跨區域的距離約800公里,以平均55至65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夜航的白枕鵲鴨也是如此。
白枕鵲鴨飛行、游水和潛水行動敏捷。是最小的能潛水的鴨子。飛行時雄性白枕鵲鴨粉紅色的雙腳露出於白色腹部和白色的翅膀里側。不同於其他潛水鴨,能使用雙腳直接潛水。為了安全常常成組下潛,或在水面上觀察行動。 通過潛水覓食。覓食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小魚和水生植物。在海水中覓食蝦、各種甲殼類和軟體動物。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一般10-20多隻,亦見有多至40-50隻的大群。性機警而膽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遠見人就飛走或游開。游泳時尾翹起。白天活動成群游泳在水流緩慢的江河與沿海海面,邊游邊不斷潛水覓食。

繁殖方式

一般在靠近森林或森林中富有水生動物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上繁殖。對多在冬季末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也有在到達繁殖地後才成對。一夫一妻制,單獨築巢。由雌性孵卵,每窩卵7-11枚,顏色有象牙黃、亮橄欖油黃、奶油淺黃色等,卵形為橢圓5.1×3.8cm。幼雛28-33天出殼,由雌性照顧,50-55天后能飛翔。每年一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