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蛛

巨蟹蛛

巨蟹蛛俗稱獵蛛或遁蛛,隸屬於節肢動物門、鰲肢亞門、蛛形綱、蜘蛛目。巨蟹蛛一般個體較大,身體扁平,步足長,左右伸展,橫行,似蟹蛛,因而得名巨蟹蛛。稱其為獵蛛,則是因為它較強的捕食性。又因其行動敏捷、善走易遁被稱為“遁蛛”。我國現有巨蟹蛛科的11屬,主要分布於東洋和古北兩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巨蟹蛛
  • 拉丁學名:Heteropodidae
  • 別稱:獵蛛、遁蛛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鰲肢亞門 
  • :蛛形綱
  • :蜘蛛目
  • :巨蟹蛛科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40°N-40°S之間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下級分類,常見種類,

形態特徵

巨蟹蛛科蜘蛛的身體稍呈長形,背腹扁平,灰白色至深棕色。頭胸部與腹部之間以腹柄相連,腹部不分節。頭胸部背面覆以低平的盾狀背甲,中窩縱向,頸溝、放射溝明顯。頭胸部腹面有一小而扁平的胸板,胸板前方為顎葉和下唇,顎葉蠶豆狀,下唇一般寬大於長,不長於顎葉的一半。8眼排成2列,眼的大小、各眼間距、眼列的凹曲在各亞科、屬、種間常有一定差異。
鰲肢:一般粗壯,通常前齒堤2-3齒,後齒堤2-6齒,多數具微齒。異足蛛亞科通常具3前齒,4-6後齒,其具微齒。斯帕亞科具3前齒,2-7後齒,後齒較小且無微齒。小遁蛛屬具2前齒,3-6後齒,無微齒。吉遁蛛具2前齒,4-6後齒,其間具較大的微齒區。
步足:4對,一般長而粗壯,其相對長度以足式表示,通常為2143或2413,表示第II步足最長,第III步足最短。自步足的基部到端部依次為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後跗節、跗節。跗節、後跗節具毛叢。跗節具爪,其上或多或少具齒,爪下有毛簇。後跗節末端具三裂片狀膜。
三裂片膜:後跗節末端具三裂片膜,其中間部分的形狀,長度及兩側部分的長度在亞科、屬之間有所變化,是比較重要的分類依據。斯帕亞科三裂片狀膜兩側部分長度多超過中間部分;異足蛛亞科三裂片狀膜中間及兩側部分都很發達;巨蟹蛛亞科三裂片狀膜中間部分長度超過了兩側;離塞蛛較為特殊,三裂片狀膜中間部分很小,基本可以忽略;而吉遁蛛,小遁蛛則難以歸類。
腹部:大多卵圓形,背面多數具斑紋,通常中部有黑色心形斑。腹面前端兩側有個書肺,其後有生殖溝,雌蛛在此溝前方正中具外雌器。腹部末端具對紡器。紡器的後面是肛突。
觸肢器:雄性的觸肢由節組成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其中跗節特化,包括“跗舟”、腹面內陷形成的腔窩、生殖球。跗舟頂端伸長。生殖球一般分為部分插入器、引導器、盾板、亞盾板。腹側脛節突,位於脛節後側面,從脛節基部到中部或中到頂部發生。其形狀和位置也可作為分類依據。
外雌器:腹部腹面的開口為交媾孔,膨大形成交媾腔。交媾孔、交媾腔和透過體壁隱約可見的交媾管共同組成皿蛛的外雌器。在其內部有納精囊、連線納精囊和交媾孔的交媾管和連線納精囊和受精孔的受精管。以上統稱外雌器的內部結構。外雌器與外雌器內部結構共同構成皿蛛雌蛛外生殖器。
巨蟹蛛

分布範圍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橫跨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大動物地理區,南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自然條件複雜,孕育了巨蟹蛛科蜘蛛資源的屬、種多樣性。全世界現已記錄巨蟹蛛科主要分布於40°N-40°S之間。
我國巨蟹蛛科現有的11屬中,有4屬分布於東洋和古北兩界,包括布丹蛛屬、異足蛛屬、擬遁蛛屬、中遁蛛屬。這4屬的分布還有一個特點,即其在古北界主要分布於青藏區,在東洋界主要分布於華中區和華南區,西南區則沒有分布。

下級分類

我國巨蟹蛛科現有11屬,詳情如下:
布丹蛛屬Bhutaniella Jager, 2000
實蛛屬Eusparassus Simon, 1903
吉遁蛛屬Gnathopalytes Rainbow, 1699
異足蛛屬Heteropoda Latreille, 1804
小遁蛛屬Micrommata Latreille, 1804
螯利蛛屬Olios Walckenaer, 1837
擬遁蛛屬Pseudopoda Jager, 2000
萊蛛屬Rhitymna Simon, 1897
敏蛛屬Sagellula Strand, 1942
中遁蛛屬Sinopoda Jager, 1999
塞蛛屬Thelcticopis Karsch, 1884

常見種類

白額巨蟹蛛Heteropoda venatoria
白額巨蟹蛛屬蜘蛛目Araneae、巨蟹蛛科Heteropodidae。體形較大,成體雌蛛體長通常在20~30mm,雄蛛15~20mm。因在額與眼區前緣之間有一條白紋故名。常見於居室內外的牆壁上。多在夜間捕食居室附近的衛生害蟲,如蟑螂、蠅類和蚊類,有時亦在村莊附近的稻田中捕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