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子(巨子(墨家學派領袖))

鉅子(墨家學派領袖)

巨子(墨家學派領袖)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鉅子又稱巨子,墨學,在先秦時代和儒學同稱顯學,可惜在秦以後逐漸寢寂了,一直有很少的人在做墨子的研究,但是直到清朝中期墨學的中興才開始。

墨家有著嚴密的組織,其領袖也就是巨子(鉅子),墨子有沒有當過巨子,這個無法考證,但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禽滑釐(qín gǔ lí)是第二任巨子,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從先秦典籍中可考證的墨家巨子只有三人:孟勝田襄子腹䵍,見於《呂氏春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鉅子
  • 別名:巨子
  • 學派:墨學
  • 領袖:巨子(鉅子)
  • 時代:先秦時代
  • 特點: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
考見,創建者,墨家組織,墨家紀律,推崇實踐,文集簡介,

考見

墨家學說的興盛與其墨家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墨家是先秦時代少有的有嚴密的組織和鮮明的宗旨的學派。墨家學派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其首領稱為“巨子”,下代巨子由上代巨子選拔賢者擔任,代代相傳。墨門子弟必須聽命於巨子,為實施墨家的主張,捨身行道。被派往各國做官的門徒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首領要以身作則,實行“墨者之法”。墨家聚徒講學,身體力行,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墨家與其他的學派的鬆散關係大不相同,正是因為有嚴密的組織,才使墨家有很強的戰鬥力。墨家學派的宗旨是“為義”,孟子說是“利天下”。《莊子·天下篇》說是“備世之急”。墨子率領其門徒奔走各國,積極實現其主張。

創建者

由墨子一手創建
淮南子·泰族訓》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並且在墨子死後一直存在,直到墨家的衰亡。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鉅子),禽滑釐是第二任巨子,巨子是墨家組織的領袖,《莊子·天下篇》言:“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絕。”墨家巨子在墨家學派內是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並且後世的巨子為前世的巨子所指定,梁啓超說“其制度與基督教之羅馬法王相類。”“又頗似禪宗之傳衣缽也。”(《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家思想三)因墨家主張尚賢,巨子被認為是天下最賢能聖智辯慧之人。墨子因墨家學派的宗旨是“為義”,而制定了一套具體、富彈性又切合各種需要的計畫。墨家弟子依能力而分工,《耕柱篇》記:治徒娛、縣子碩問子墨子,為義孰為大務?墨子說:“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成也。”墨子根據弟子的傾向與能力,把他們分為談辯、說書和從事三組,加以訓練。而訓練的目標,墨子要求其墨家弟子必去心中六種怪癖的情緒,做到“默者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御,必為聖人,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從事於義。”

墨家組織

《公輸篇》記載墨子為止楚攻宋,派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墨子守圉之器,在宋城以待楚寇。沒有嚴密的組織,在先秦的時代,一下組織三百個弟子參與守御的任務,是不可想像的。如此有計畫、有目的的行動,說明墨家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墨家紀律

即使巨子本人也不例外。《呂氏春秋·去私篇》記:“墨者巨子腹䵍[tūn],居秦,其子殺人。惠王曰:‘先生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誅矣。’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王雖為賜,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殺其子”墨子身後他的傳人仍然恪守墨者之法,保證了墨家組織的嚴密性,墨家組織起著團結廣大成員的橋樑作用。”

推崇實踐

墨家弟子不光要學習墨家學說,還要親身加入到實踐主張的行列中。為了實現非攻的主張,弟子們要時刻準備著投入到守御弱國的任務中。為實現其道德理想,應有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魯問篇》記:“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其子戰而死,其父讓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而猶欲糶,糴讎則慍也,豈不費哉!”墨家弟子要有犧牲自己的心理準備,以身踐義。墨子之後,墨家巨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荊王薨,陽城君以與攻吳起,得罪。收國。孟勝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而死之。弟子徐弱之徒死者百八十三人。”孟勝死之前,說必須要死之的原因,“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其行為雖然不免迂腐,但為“義”而死,墨家之犧牲精神可見。

文集簡介

淮南子·泰族訓
《淮南子·泰族訓》記“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至也。”墨家學派的領袖能夠“以身戴行”(《修身》),以身作則,墨子前面已經言之,《備梯篇》言:“禽滑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腹䵍按墨家之法處置其子,一系列的實例證明,墨家弟子之所以對巨子絕對服從,忠心耿耿,是一“化”字道出的成功的信息。墨子《尚同》言:“上同耳不下比”,上之所是則必是之,所非則必非之,人民之於君上,略私墨者之於巨子。自里長為里之仁人,至於天子為天下之仁人。墨家巨子之為眾墨家弟子所擁戴,可見其必為仁人矣。
墨家學派從理論上講是主張自上而下的改革的。墨子認為社會組織起源於天下一人一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而且“交相非”,唯有選天下之賢可者,為天子,三公,諸侯,正長。“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尚同》)從此篇中反映出的信息,必然是天下思想集中於官吏,官吏上同於天子。所以墨家學派不斷的推薦弟子出仕,實際推展墨家的學說。
《墨學傳授考》
孫詒讓《墨學傳授考》輯錄《墨子》書及先秦諸子、兩漢典籍所記,得墨子弟子十五人,(附存三人),再傳弟子三人,三傳弟子一人,治墨學而不祥其傳授系次者十三人,雜家四人。這其中,高石子嘗仕於衛,公尚過嘗仕越,耕柱子嘗仕楚,魏越仕越,曹公子仕宋,勝綽仕齊將項子牛。把墨家弟子推薦到各諸侯國從政,為的是要發揚墨家學說,所以被派遣出仕的弟子在作為上不能違背墨家學說。如果有違反學說主張的,將會被墨家領袖免除其職務。勝綽事齊將項子牛,項子牛三侵魯,而勝綽三從之,墨子聞之,“使高孫子請而退之”。而對高石子的辭官之舉則予以褒揚。曹公子於宋出仕,三年返見墨子,被墨子責以不讓賢,不分貧,不事鬼神,雖然書中沒有明說,但其結果是明顯的。墨子雖終身未仕,但頗以出仕勸誘弟子。《公孟》言:“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身體強良,思慮徇通,欲使隨而學。子墨子曰:‘姑學乎?吾將仕子。’勸於善言而學,其(期)年而責仕於子墨子。”出仕從政,是墨家弟子的一個很大出路,墨家學說籍各國出仕弟子而傳墨學於四方,次說是不為過的。墨子雖不曾到過秦國,但其後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東方之墨者謝子西入秦欲見秦王。墨學已流布華夏。《韓非子·顯學篇》言:“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夏增民在《秦漢墨學發微》中認為墨子之後,墨家後學分離為東方、南方和西方三派。在戰國後期的中國社會中繼續發展,其中尤其是在秦國,墨學占有相當重要地位。東方之墨的活動區域大致在宋魯齊地區,對東部地區影響至深。墨子晚年游楚,卒於楚之魯陽(今河南魯山),楚是墨子最後的活動中心,南方之墨者由是卒盛,然而,勢力最盛的要屬西方之墨了。秦惠文王時,墨者鉅子腹䵍居秦,此時,墨學中心已轉入秦國,代表人物腹䵍除外,還有唐姑果、纏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