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瘡

巨口瘡即重型口瘡,又稱為復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或腺周口瘡,此型在口瘡中較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口瘡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巨口瘡是復發性口瘡分型的一種,屬重型口瘡。復發性口瘡又稱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指的是反覆發作的疼痛而原因不明的潰瘍,在口腔黏膜病中,復發性口瘡是發病率最高的。它常常在年齡20-45歲的人群中發生,而50歲以上則很少發生。在復發性口瘡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
巨型口瘡的特點是數目多為一個,兩個以上的少見。潰瘍初起時與輕型口瘡相同,隨後逐漸擴大到1-2厘米,同時又向深層發展而達到黏膜下層甚至肌層。其邊緣不規則,凹陷,狀似“彈坑”,周圍黏膜紅暈。
巨型口瘡可伴淋巴結腫大、頭痛或發熱等症狀,症狀明顯。巨型口瘡在多次發作過程中,其位置常從口腔的前方逐漸向後移動,癒合後形成瘢痕。瘢痕的形態為蒼白、堅韌、高低不平的瘢痕組織。凡累及懸雍垂與扁桃體的巨型口瘡容易引起組織缺失。
巨型口瘡的癒合期緩慢,有時長達3-4個月。在軟齶、磨牙後的咽側黏膜上發生的巨型口瘡還有惡變的可能,應引起注意。

中醫套用

中醫對口瘡的認識
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系統因素與本病的密切關係,例如:“心肝有熱常患口瘡”(《外台秘要》);“口瘡者,心肝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又“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聖濟總錄》)。明代薛己在《口齒類要》中提到“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個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說明上中下三焦虛實寒熱都能引起口瘡,並各臟腑經絡病變可以相互傳變。
對巨口瘡的辨證論治
巨口瘡為復發性口瘡的一種,屬重型口瘡,對其辨證論治可參考復發性口瘡,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心火上炎、小腸實熱型
主證:口舌生瘡,舌尖紅,舌緣糜爛或潰瘍,心中煩熱,夜寐不安,口渴思飲,小便短赤,舌苔黃或白,脈數。
方藥:導赤散,實熱盛者加瀉心湯。
導赤散:生地、淡竹葉、木通、甘草梢。
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
2、胃火熾盛型
主證:發熱,便秘,煩躁不安,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牙齦腫脹出血,口臭,口乾,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
方藥:清胃散加減或玉女煎。
清胃散:黃連、生地、丹皮、歸身、升麻。熱盛加石膏、天花粉、知母,便秘加大黃。
玉女煎:生石膏、知母、麥冬、熟地、懷牛膝。
3、腎陰虛型
主證: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口爛,盜汗,遺精,腰膝酸痛,牙齒鬆動,頭暈,耳鳴,視力減退,脈細數。
方藥:六味地黃湯或知柏八味湯
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知柏八味湯:前方加知母、黃柏。
4、腎脾胃陰虛型
主證:口內潰瘍經久不愈,口舌乾燥,飲食不香,精神不振,舌光少苔,脈兩尺俱微。
方藥:左歸飲加味: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甘草、菟絲子、薔薇花瓣。
5、針灸療法
體針:主穴取合谷、足三里。配穴為上唇口瘡配人中、地倉;下唇口瘡配承漿、頰車、地倉;舌部口瘡配廉泉;頰、齦口瘡配頰車、地倉。針法採取平補平瀉或強刺激不留針。近來有採用針刺加微波。微波有微波溫熱物理效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良好消腫鎮痛作用,加速炎症的吸收消退,能緩解症狀,縮短療程。
耳針:穴位如口、舌、神門、胃、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脾、心、額等。每次可選數穴。可用耳針埋針。每日稍加壓按摩3次,每次10分鐘,隔日或每3日治療。
穴位封閉:採用維生素B1、B6、B12,當歸液等,做穴位封閉。穴位以足三里較為多用,每次0.2-0.5ml,隔日或3日1次。
點刺出血:常規消毒,以毫針或三棱針在潰瘍面上點刺放血。刺後出血多能止痛、緩解症狀和促進癒合,有解毒消腫、疏通經氣的作用。可用於潰瘍紅腫較重,癒合慢的個別潰瘍。點刺出血待血能達到覆蓋潰瘍面時為度,可漱口,血不止應壓迫止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