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曆

巧曆

巧曆,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下〈內篇·齊物論〉。“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最精明計算的人也不能求得最後的數字。後遂以“巧曆”指精於歷算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巧曆
  • 拼音:qiǎo lì
  • 注音:ㄑㄧㄠˇ ㄌㄧˋ
  • 解釋:指精於歷算的人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用典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巧曆
拼音:qiǎo lì
注音:ㄑㄧㄠˇ ㄌㄧˋ
解釋:指精於歷算的人。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集釋》卷一下〈內篇·齊物論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也者,有未始有?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也者。俄而有?矣,而未知有?之果孰有孰?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謂乎?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適焉,因是已。唐·成玄英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覆將後時之二名,對前時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從三以往,假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紀得其數,而況凡夫之類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譯文

現 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內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著把這一問題說一說。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 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釋義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最精明計算的人也不能求得最後的數字。後遂以“巧曆”指精於歷算的人。

用典示例

《文選·劉孝標》:“巧曆所不知,心計莫能測。” 李周翰 註:“言交道多塗,雖巧於歷數及心算之人,無能知測其委趣也。”
章炳麟 《四惑論》:“乃知 莊周 所謂‘齊物者,非有正處、正味、正色之定程,而使萬物各從所好’。其度越公理之說,誠非巧曆所能計矣。”
唐 錢起 《秋夜作》詩:“浮生竟何窮,巧曆不能算。流落四海間,辛勤百年半。”
宋 陸游 《久雨》詩之二:“巧曆莫能知雨點,孤桐那解寫溪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