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古鎮

州城古鎮

州城鎮位於雲南省大理賓川縣鐘英山麓,居賓川壩子中部,距縣城金牛鎮10公里,扼南北之要衝,地勢險要,始建於戰國時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州城古鎮
  • 行政歸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
  • 文保項目:南薰橋、文廟、武廟、鐘鼓樓
  • 榮譽: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 其他稱呼:州城鎮
一.簡介,二.紅色文化及紅色旅遊,三.文物保護單位,四.旅遊發展,五.新聞報導,

一.簡介

州城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鐘英山麓,居賓川壩子中部,扼南北之要衝,地勢險要,始建於戰國時代,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州城鎮是古時雲南通往中原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州城鎮南與祥雲縣接壤,西北與雞足山相望,又是縣內喬甸鎮、賓居鎮、賓居華僑農場通往縣城的必經之地。全鎮總面積19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0525畝,轄8個村民委員會,16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白、彝、回、納西等10多個民族。
州城歷史悠久。據牡羊村遺址(距州城8公里)考古發掘證明,3800年前的州城就是一塊人類早期的繁衍生息之地。秦漢時代,這裡即是中原文化的傳播地。州城在明清時期直到民國間,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也是重要的經商轉運中心。鎮內忠烈祠與秀峰書院,文武廟與天主教堂,觀音閣與文昌宮和報國寺等呈組團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城鎮建築規制中“人神共治”、“眾教合一”的精神。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朝廷就在州城設定賓川州,到民國二年(1913年)才改為賓川縣,直到解放後的1956年,縣城遷往牛井,州城才改為鄉鎮。此前期間,州城一直是賓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州城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至今仍保存有眾多的文物古蹟。其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武廟照壁宏偉,為全省之最,全國少有。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薰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鼓樓、濟川橋、知政橋、筆山書院、四川會館、古城牆遺址,還有待於列級申報的古建築單位10處。築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的古城牆,保存完整,在全省鄉鎮中少見。古城街道、白族民居民宅,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 價值,2001年4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11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二.紅色文化及紅色旅遊

州城鎮是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和戰鬥過的地方。有紅軍遺物、遺址、標語、烈士墓和許多革命故事,是大理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歷史革命教育意義。
州城南薰橋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州城古鎮還是紅色旅遊的勝地,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途經賓川,在州城與守城頑敵發生激戰10小時,紅軍以傷亡136人的代價取得了攻克州城的勝利。此役共斃敵178人,傷129人,俘敵300餘人,這是紅軍二、六軍團在雲南境內最悲壯的攻堅戰,紅軍將士血染南薰橋頭。此外,紅軍還留下了大量的遺物、遺址、標語(此條標語是雲南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兩條標語之一)、烈士墓和許多革命故事,並有300多名賓川籍人參加了紅軍。因而,州城見證了紅色政權建立的艱辛,這對於緬懷革命先烈,詔示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

三.文物保護單位

(1)南薰橋
南薰橋位於州城南門外,橫跨於鐘良溪上,通往省城的祥寧公路從此經過,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知州朱官所建,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清光緒時重修。《重修南薰橋碑記》載,光緒年間重修時將原有木橋易為石拱橋,並建橋亭。橋為單孔石拱牌樓式風雨橋。長15.6米,寬5.16米。橋頭牌樓上有賓川籍老紅軍趙鎔將軍的親筆題字。現橋上存有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捐銀錢功德碑》,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黎元熙《重修南薰橋碑記》及無名年代可考碑記各一塊。南薰橋建築精巧、堅固,既作交通往來之用,又有較高的古橋建築藝術價值。橋上長廊雕樑畫棟、古色古香。1936年4月,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長征過賓川時,與守城反動民團發生激戰約10小時,紅軍將士血染南薰橋頭,終克州城。紅軍攻克州城後,繼續北上。紅軍到達距州城南三公里的周官營一帶,某連曾在周官營李藩家駐紮,並在他家的山牆上寫下了“打倒賣國的南京政府”的革命標語。現在標語保存完好。州城戰役,是紅軍二、六軍團過雲南境時與民團發生戰鬥最激烈的戰役,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是紅軍過大理的重要實物資料。州城南薰橋見證了紅色政權建立的艱辛,這對於緬懷革命先烈,詔示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近幾年來,每年都有約5000多人到古鎮州城旅遊觀光,他們一是來欣賞州城眾多文物古蹟精湛的建造藝術,二是到南薰橋瞻仰革命遺址,感受紅軍將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許多單位、學校、團體還組織黨員、團員、幹部、職工、學生到此地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1988年5月27日,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南薰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與周官紅軍標語一併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大理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鐘鼓樓
鐘鼓樓原名賓興樓,雄踞古城中心,建於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高約23米,通體分四層,中間立四棵合抱立柱(柱周長1.7米),每方券形石洞拱門一道,貫通四條主要街道,四條主要街道將全城四等分,劃分為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北門街。第二層仍為四方形,舊時,四道券形拱門上方分別鑲嵌“東枕蟠龍”、“南襟洱海”、“西屏雞足”、“北帶金江”四通石刻,樓內懸掛明鑄龍泉寺黃銅巨鐘一口,重約噸余。撞擊銅鐘,聲音宏亮,十餘里外可聞。三、四層為八方形,斗拱造型別致,四面懸掛風鈴,清風徐徐,鈴聲悅耳。樓頂為攢尖頂,其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防光,顯得分外耀眼,整個建築結構莊重大方,且有良好的抗震性,鐘鼓樓是賓川縣最高,保存較為完好的土木結構建築,也是全省唯一一座建在鄉鎮的鐘鼓樓。1989年2月,賓川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待公布。當年,賀總和紅軍將士攻入州城後曾在鐘古樓下和老百姓親切交談,宣傳北上抗日道理。
(3)州城文武廟
位於賓川縣城12公里的州城鎮南,總占地面積14908平方米。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修。坐東向西,為四進中軸式建築,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武廟始建於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1670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建築風格與文廟相似,現存有照壁、大門、中堂、武成殿等建築。文廟、武廟是大理州的建築年代較早、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2005年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4)濟川橋
位於賓川縣城南12公里的州城鎮大羅城村西,橫跨桑園河,又名大羅城橋。始建於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清乾隆、嘉慶年間多次重修,當時都為木樑橋。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為現在的三孔石拱橋。橋長40米,寬5米,高約7米,是我縣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石拱橋,對研究清代的橋樑建築具有較高的價值。1989年2月,賓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知政橋
位於賓川縣城南12公里州城鎮小山後村東北,橫跨桑園河,又名五孔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原為五孔石拱風雨橋,今橋廊廢。橋全長105米,寬8米,高約9米,是我縣建築年代最早、跨徑最長、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橋樑,對研究我縣明代橋樑建築具有較高的價值,1989年2月,賓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筆山書院
位於賓川縣城南12公里的州城鎮中心,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知州甘國輔在原秀鋒書院前創辦書院,因背倚鐘英山,取“鐘靈毓秀”之意,定名育英書院;清雍正四年(公元1762年),知州周鉞捐資重修,因其面對筆架山而易名筆山書院;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為賓川公立高等國小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此建縣立初級中學,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設立正惠高級中學,1950年,建成賓川縣人民中學,現為賓川一中所在地。筆山書院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現存大殿、南北廂房、過廳等建築。大殿坐東向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過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筆山書院是賓川現存建築時代較早、保存較為完好的書院,對研究清至民國時期的賓川教育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7)州城川廟
位於賓川縣城12公里的州城鎮東南角,又名四川會館,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建,總占地面積1666平方米,現存大殿、南北廂房、門樓等建築。大殿坐東向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南、北廂房在大殿前兩側為單檐歇山頂建築;門樓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正面中部為大門,背面中部為小型戲台,整個建築保存完好。川廟是四川籍客商在州城活動的主要聚會之地,對研究清末至民國時期賓川對外經濟往來有一定的價值。
(8)州城古城牆遺址
位於賓川縣城南12公里的州城鎮西北角,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設定賓川州時建。初建時,古城坐東向西,城牆周長2000多米,高約5米,寬2.3米,垛口1020;清、民國時期對其進行過局部維修;解放後,州城城牆大部份被拆除;現存的城牆長約120米,高2.3米,城牆基礎高約1.5米,由條形石塊支砌,其上由青磚包砌,中間用土和卵石夯成。州城古城牆是賓川建築時代較早、規模最大的城牆,對研究明代大理地區小城鎮建築具有較高的價值。

四.旅遊發展

城鎮精品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環線建設
項目名稱
州城鎮精品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環線建設
項目內容及規模
對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州城鎮的南薰橋、文廟、武廟建築群、鐘鼓樓、筆山書院等古建築、古街道、古民居進行修繕修復,形成精品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環線建設。
投資額及構成
按照“依古復古,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州城鎮古建築群進行修繕、修復,項目概算總投資3184.5萬元。
經濟效益評估
省內外以及海外、國外遊客都需經過州城到達雞足山,項目建成後,預計有35萬人到州城古鎮觀光旅遊一天,門票以30元計算,其它消費以70元計算,每年門票可收入1050萬元,其它消費收入可達2450萬元。
項目建設條件
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的州城古鎮,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省文物局推薦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報國家文物局),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鼓樓、濟川橋、知政橋、筆山書院、四川會館、古城牆遺址,還有待於列級申報的古建築單位10處。目前,古城內尚存有重點保護單位及古建築單位18處,古碑刻12通,古樹木10棵,古井8口。2001年4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州城鎮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市場前景分析
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武廟及該鎮內眾多的古建築、古民居、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薰橋和周官村的紅軍長征標語,大理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薰橋等文物古蹟進行修繕、修復,形成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旅遊的景點群,同時又能與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雞足山形成旅遊環線,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項目進展情況
目前,在省建設廳的幫助下已完成了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規劃,完成了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報告,鎮政府設有文物管理所、鄉村建設管理所、文化站專門負責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鎮內的古建築群得到了較 為完整的保護。
合作方式
合資、合作,亦可單項開發。
項目單位情況
州城鎮人民政府
聯繫地址
大理州賓川縣州城鎮人民政府

五.新聞報導

賓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鼓樓和文廟修繕工作進展順利
出處:大理日報A3版 |作者:2013-05-08 編輯:
通訊員 胡雪梅 張興祥
目前,賓川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鐘鼓樓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修繕工作進展順利。
鐘鼓樓位於州城鎮州城街中心。始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高約23米,為四層三重檐八角攢尖頂亭閣式建築,通體分為四層。是大理州境內保存較好、最具典型代表的建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突出,為我們研究民國時期的磚石、木構建築技術、工藝水平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1989年2月,鐘鼓樓被賓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加之自然原因,鐘鼓樓屋面嚴重漏雨、部分屋面倒塌,致使椽子大部分糟朽,從而造成部分檁、梁已經斷裂。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賓川縣文廣局於今年2月20日正式對鐘鼓樓進行修繕。
州城文廟位於州城鎮,總建築面積1493平方米,是雲南省現存建築規模較大,建造較為規整,極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對研究明、清時期雲南的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它反映了當地崇文尚武之風蔚然、教化源遠,對研究雲南地區建築發展史、教育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1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州城文廟第二期修繕工程於2012年11月11日正式實施。目前,正緊張有序地進行木作工程的修繕 ,整個工程預計2014年1月竣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