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戰爭

川滇黔戰爭是指1917年以四川省會成都為戰場的軍閥混戰。四川是滇系軍閥唐繼堯及其追隨者黔系軍閥劉顯世對外擴張的主要爭奪對象。1916年11月蔡鍔病逝後,滇系唐繼堯的對外擴張遇到了劉存厚為首的川系軍閥的反抗。原來在護國軍旗幟下的滇、川、黔三省軍隊互相殘殺,這是西南軍閥史上的第一次軍閥混戰。

背景,經過,劉羅之戰,劉戴之戰,三方混戰,影響,

背景

護國戰爭結束後,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的國務總理段祺瑞為了“強幹弱枝”,削弱異己力量,下令“收束軍隊”,責成各省軍事當局將以前出省作戰的軍隊撤回原防,並著手編遣各地民軍以及自護國戰事發生以來新擴充的軍隊。段祺瑞擬就一套裁兵計畫,全國陸軍規定為四十師,每師一萬人,另編二十個獨立旅,每旅五千人,合共五十萬人。此外,各省可保留一些非正規性質的警備隊,但全國警備隊不得超過二百營,每營五百人,合共十萬人。北京政府的裁兵計畫,實際上只是要裁減南方軍隊。南方軍隊當然聽命於北京政府。這個裁兵計畫卻直接導致了川滇軍閥之間發生的1917年“劉羅”之戰。
蔡鍔離川後,滇軍將領羅佩金、黔軍將領戴戡分別擔任了四川督軍和省長。1916年8月13日,北京政府發表羅佩金暫署四川督軍,戴戡暫署四川省長兼軍務會辦。戴戡在重慶就省長職,而在成都就督軍職的羅佩金不願手握兵權的省長和他同理軍務,便與川軍將領劉存厚相勾結,反對戴戡。戴戡派人到成都疏通有關方面後,才於1917年1月14日率領黔軍熊其勛一混成旅到達成都。
那時,川軍已編為五個正規師。羅佩金所率進入川省的滇軍編為兩個師,戴戡所率進入川省的黔軍編為一個混成旅。護國戰爭後,在川的滇、黔軍不僅無意撤出四川,而且還繼續增兵。滇軍在川已編為顧品珍趙又新兩師,還以賈紫綬為四川督署衛隊 團長,增設兵工廠衛廠營、造幣廠衛廠隊等,又在滇招募徒手士兵七千人來川。這樣使入川的滇軍總數達三萬人左右。此外,護國軍銀行遷往成都,以雲南大資本家李臨陽為總經理,大量發出富滇銀行鈔票,吸收市場的銀元、黃金;又握川南鹽稅,先後提取數百萬元。大批滇人出任各級地方官吏。例如,羅佩金對軍署、省署的人事作了引人注目的更動:委韓鳳樓為四川講武學堂校長,以修承浩尹昌齡為民政廳長,以楊寶民鄒憲章為財政廳長,以雷飆代嵇祖祐為全省警務處長,委趙又新兼永寧道尹。川軍劉存厚部曾參加護國戰爭,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是護國戰爭後,川省大權落入滇、黔外籍人士手中,因而劉存厚極為不滿,埋下了川軍與滇、黔軍矛盾的伏線。
北京政府要各省“收束軍隊”,甚至有“將蜀軍隊遣七留三”的安排。而川省財力有限,僅1916年四川各項軍費開支達一千三百萬元,比“核定預算,已超越一倍有餘”。川省財力很難繼續供養這么多的駐川部隊。於是羅佩金決定裁軍,然而他的裁軍計畫是要把段祺瑞的“強幹弱枝”改為“強滇弱川”。這是適應唐繼堯向四川擴張的需要而擬訂的。1917年1月,羅佩金與由北京派來四川的檢查使王芝祥會商決定,留在四川的滇、黔軍一律改編為中央軍,歸中央陸軍部直接統轄,軍費由中央負擔。隨後,北京政府核准在川的滇軍改編為一師一旅,在川的黔軍改編為一混成旅一獨立團。這樣,不僅滇、黔軍隊編為中央軍,取得了駐川的合法地位,而且餉銀亦優於川軍,滇軍每師餉銀為一百二十萬元,川軍每師才八十萬元。
段祺瑞表面上支持羅佩金的裁軍計畫,實際上卻採取了挑撥離間的手法。羅佩金以為有了北京政府的支持,乃於1917年4月召開在川各軍將領的成都會議,中心議題是縮編川軍。羅佩金在會上宣布,北京同意將滇軍編為一師一旅,黔軍編為一旅一團,番號是國家軍隊,餉械由中央負擔,享有國家軍隊的同等待遇。川軍則編為地方軍,三個師一個旅,番號是四川陸軍暫編第某師或某旅,沒有與國家軍隊的同等待遇。川軍現有五師,先自縮編,做裁併的準備,去特科,只留步兵。
羅佩金早已擔心劉存厚會反對這個裁軍辦法,因此在會前他就密電請段祺瑞政府將劉存厚調往北京,另行安排職務,而保薦滇軍梯團長(旅長)劉雲峰繼劉存厚任川軍第二師師長的職務。段祺瑞回電予以核准,但調職的命令卻遲遲不發,段還以參陸辦事處的名義把羅佩金的秘密計畫密告劉存厚,煽動劉進行反抗。密電甚至還說,羅佩金要求換的川軍將領不止劉一人,企圖藉此進一步煽動全體川軍將領進行反抗。

經過

劉羅之戰

羅佩金為了殺雞嚇猴,先從實力較弱的川軍第四師開刀。該師師長陳澤霈原屬滇軍系統,但自調任川軍師長以來,就漸漸靠攏了川軍將領,與羅的關係日益疏遠。羅乃下令將該師縮編為一個混成旅。陳澤霈要求縮編為一個混成旅及一個團,並要求發清欠餉,這實際上是拒絕執行縮編命令。羅佩金乃於1917年4月初第二次下達命令:“照得川省軍隊過多,亟應收束,前經本督統籌規劃,分別辦理,並於二月二十七日命令第四師師長陳澤霈將所部一師裁為步兵一旅,並按照改訂四川陸軍暫行編制,將所有兵額分別裁汰,統限於三月十號以前一律辦竣,所有退伍給獎證書、獎章、獎狀以及該師恩正各餉,均經先後核發承領在案。乃逾限日久,該師裁編事宜仍未辦理完竣,實屬延玩已極。裁兵關係要政,萬難任令遷延,應將該師長立予撤任。該師所轄部隊及一切經手事件,即日交由第七旅旅長盧師諦接管。此令。”
羅佩金下令以盧師諦接管第四師的同時,於4月15日將該師在省城部隊集合在成都市區皇城內,全部繳械,並扣押了師長陳澤霈、師參謀長周紹芝等人。該師在省城外的部隊,亦被包圍繳械,勒令解散。羅的做法引起了川軍的不滿,川軍一、二、三、四、五師師長聯名,以劉存厚領銜發出通電,指責羅佩金“強滇弱川,編遣不公”。雙方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4月18日,滇軍一部由德陽押送川軍第四師所繳步槍一千餘支、子彈十餘萬發來省,至成都北門外,劉存厚下令開槍射擊,將人械一併扣留。當場滇軍死十餘人,余均被禁閉。滇軍另一部從灌縣返回成都,經過成都通惠門,劉存厚又下令開槍射擊。這樣就引起了在成都的川、滇軍開炮互擊,而雙方都指責對方首起釁端。羅佩金指責劉存厚“派兵圍攻軍署,彈如雨下,全城震驚”;繼又通電說,劉存厚部進攻軍署,“縱火燒及商民數百家,全境蹂躪,川局糜爛”。劉存厚則反唇相譏,指責羅佩金迫使川軍第四師繳械,“更生擒千數百人,殺於新東門等處以示威,累累陳屍,萬目共睹。窮凶極惡,萬古無傳。川軍聞之,發指皆裂。而羅氏猶以為未足,更欲斬草除根,於本月十八夜,分兵三路,一路由武備街襲擊本軍司令部,一向羊市街,一繞通惠門,夾擊二師炮團。又有先期藏匿少城滇籍軍官家內之便衣士兵,同時突起,八面圍攻”。這天,成都巷戰發生,炮聲隆隆,殺聲四起。“劉羅”成都巷戰正式爆發。這是護國戰爭之後西南軍閥之間的第一次混戰。
這次戰爭的雙方都為了爭權奪利,不惜使人民民眾遭到巨大的災難。4月19日,滇軍顧品珍師王秉鈞旅派兵焚燒皇城周圍民房(貢院街、三街北街、皮房街、東西皇城邊街、東西御河沿街、永靖街等處)聲言“亮城”,防止川軍利用民房伏擊。皇城上滇軍還發射燒夷彈,機槍步槍交織掃射,禁阻警察前往救火。一時黑煙蔽天,紅焰照地,人民奔竄,哭聲載道,數百家房屋頓成灰燼。劉存厚部為諉罪滇軍,亦派士兵數百人偽裝滇軍,戴上紅邊軍帽,夥同流氓地痞分頭放火,搶劫財物。火勢一直延燒到4月22日。滇軍趙又新師第二十七團團長金漢鼎後來回憶說:“王秉鈞在督署被圍時,不預先通知人民遷移,就放火焚燒皇城邊的民房,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損害。其營長李正芳任意捕人,將善良男女老少也帶上城牆,用武力戮死,推倒城下,真是民怨沸騰,哭聲震天。”有人還稱這“可謂三百年來未有之慘劇也”。滇軍兩旅分路猛撲劉存厚軍的防線,企圖占領北較場劉的軍部。川軍拚命阻擊,白刃肉搏,雙方都有嚴重傷亡。滇軍未能按預訂計畫占領北較場,只得退回原地。
其時,川、滇兩省議會亦互相指責。川省議會通電說,此次戰役,“經紅會調查,人民慘被焚殺、擊斃、受傷者,約千餘人。飛災奇禍,實數百年來所罕見。竊此次肇釁之由,原因複雜。推原禍始,羅督實為厲階。川軍固當裁汰,但能開誠布公,寧有阻力?”滇省議會則通電聲明,劉存厚叛攻川督,“稱兵犯上,侮蔑中央,弁髦法令,恣意搗亂,妨害國家,罪惡貫盈,令人髮指”。入川的黔軍則保持“中立”。
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即4月20日,經省議會、商會、英、法、日三國領事分途調停,雙方停戰一日。黔軍開駐川、滇軍防區之間,以阻止雙方開炮互擊。當日,北京政府電令免去羅佩金四川督軍職,免去劉存厚川軍第二師師長職;改任羅佩金為超威將軍,劉存厚為崇威將軍,飭令停止戰鬥,來京供職;令戴戡暫代四川督軍,劉雲峰為川軍第二師師長。
4月21日,羅佩金將督軍印信送交戴戡,表示願意交卸。22日,在成都紳商和外國領事的調停下,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當晚雙方又發生了戰鬥,互相指責對方違背條約。23日,北京政府派王人文、張習來川查辦,嚴令川滇兩軍停戰。24日,大總統黎元洪接到戴戡的密電,報告羅佩金願意遵令卸職,但川軍仍攻督署。黎元洪乃下令罷免劉存厚的崇威將軍,聽候查辦。命令說:“茲據戴兼督電稱,劉存厚於中央停止爭鬥之令,置若罔聞,仍攻督署等語。崇威將軍劉存厚著即免職,聽候查辦。所有在省川、滇各軍,責成該兼督嚴飭各該管官長即日開拔出城,分別駐紮,懍遵前令,不得再滋事端。”
其時,滇軍趙又新部金漢鼎團在簡陽資陽間被川軍所阻,無法西進支援羅佩金。羅佩金乃於4月24日率領滇軍由東門退出,次日劉存厚率川軍由西門退出。其後川、滇軍繼續互相指責,但兩軍在成都已脫離接觸;在省城外兩軍雖有接觸,但規模不大。總的說來,“劉羅”之戰已停頓下來。羅佩金率領滇軍一直退到自流井富順一帶。
這次“劉羅”之戰,百姓傷亡在三千人以上,財產損失達四十七萬餘元,房屋燒毀七百八十戶,被搶劫的達一千一百九十四戶。北京政府財政部曾撥款十萬元、總統捐款二萬元,以為救災之用。有的記載說,這次戰爭,“計焚燒民舍三千餘家,民死者六千餘人,,財產損失達億萬以外”。

劉戴之戰

戴戡控制了四川大權,黔系軍閥劉顯世十分得意。戴戡所率黔軍在川,得到了劉顯世的全力支持。還在“劉羅”戰爭之際,戴戡曾與劉存厚暗中約定,待羅佩金下台後即將軍務會辦一職讓與劉存厚。但羅佩金出走後,戴戡手握督軍、省長、軍務會辦三顆印信,無意讓出會辦。劉存厚要求戴戡履約,戴卻以劉尚在查辦期間,俟中央查明以後當再履約為詞,故意推卸。劉甚為不滿,且知黔軍兵力弱於滇軍,僅有熊其勛旅九營和省署組織的警衛隊二團,不過七千餘人,而警衛隊又是臨時從各縣抽調來的川人,不會為戴賣命。於是,劉存厚將自己的司令部遷到成都近郊,對戴戡施加壓力,並殺害戴的軍需課長。戴不能忍受,決定進行報復。
1917年7月1日張勛扶持溥儀復辟時,曾以偽諭任命劉存厚為“四川巡撫”。劉既未拒絕,亦未接受。戴戡即於7月2日發出聲討張勛的通電,同時準備使用武力對付劉存厚。為此,他急電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說:“惟劉存厚得任四川巡撫,態度雖尚未明,然其亂謀久蓄,或思一逞。若果甘心附亂,亦惟有合滇軍力,先予痛剿,免礙進行。”7月3日,戴戡在督署召集軍事會議,請劉存厚出席,並要他對北京偽諭表明態度。劉派代表吳紹良出席會議,要求先撤去電局的檢查員,然後表態。戴即以劉存厚態度曖昧為名,決定對劉用兵。
7月5日晚,“劉戴”戰爭爆發。當晚,熊其勛旅派團長袁光輝、胡忠相、熊其斌等,率隊分路猛撲北較場的劉軍軍部及西較場文殊院等地。劉存厚早有準備,並於戰爭爆發前一天,即7月4日,發出討伐張勛、擁護共和的電報,在輿論上使戴戡的“討伐叛逆”失去目標。劉存厚還就這一問題致電西南各省軍政要人,希望一致行動。電報說:“諸公民國元勛,素所欽佩,艱難共濟,諒有同心,況屬輔車,豈忘袍澤,尚祈酌示辦法,以期一致進行。”實際上,劉已做好了反擊的準備。當黔軍向劉存厚川軍發動進攻時,劉軍立即進行了反攻。黔軍力弱,被迫後退,並沿鑼鍋巷、玉帶橋、白絲街、線香街、西順城街一帶縱火焚燒民房,直燒至古中市街、大壩巷口,以圖阻止川軍的追擊。“黔軍暴行,過於滇軍,殺戮焚劫,人民轉徙逃避。傷亡損失,比劉羅巷戰尤巨”。
“劉戴”之戰幾乎是“劉羅”之戰的翻版,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應負發動戰爭的責任。戴戡說劉存厚首先下令炮攻督署,劉存厚則說黔軍首先開炮攻擊城外川軍;戴說劉接受巡撫偽職,劉則宣稱絕無其事。雙方省議會和兩省國會議員,也都以畛域之見,發出內容完全相反的呼籲和控訴。川軍周道剛熊克武等部採取“中立”態度,準備聯合川滇將領發起武裝調停。退守川南的羅佩金所率滇軍,按兵不動,靜觀勢態,舉棋不定。貴州督軍劉顯世擬派三個梯團進入四川,援助戴戡。雲南督軍唐繼堯企圖重新恢復滇軍對四川的控制,組織“靖國軍”,自任總司令,準備“親督三軍,誓除叛逆”,宣稱“思惟北征,宜先靖蜀”。為此,雲南方面從昭通運往敘州的軍火源源不斷,其數量超過了討袁戰爭時期。儘管如此,退守皇城的黔軍,堅持了十餘日,卻始終沒有見到援軍,傷亡頗重,糧彈匱乏,無法繼續再堅持了。於是在省議會和英、法領事的調停下,戴戡交出督軍、省長、會辦三顆印信給省議會,表示願意退出成都。7月13日,川軍開放南門讓黔軍退走,但黔軍懼川軍有埋伏,在掠奪了南門糧食後,又退回皇城。7月17日,戴戡率黔軍由南門突圍而出,向華陽仁壽方向分路退走。7月21日,戴戡所率黔軍行至仁壽縣秦皇寺遭遇劉軍腰擊,熊其勛為川軍所俘,後被斬首,黔軍逃散。戴戡亦同時被川軍殺害(一說自殺)。“劉戴”之戰以劉存厚勝利而結束。此次川黔成都巷戰,僅據紅十字醫院收容統計,兵士戰死者三百六十四人,傷者六百六十一人;市民死者一百一十人,傷者三百一十人。

三方混戰

戰爭雖然是劉存厚取得了勝利,然而北京政府卻任命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道剛暫代四川督軍,並派北洋系的長江上游巡閱使吳光新為四川查辦使,率領北軍入川;同時命令羅佩金、劉存厚兩人遵照前令,迅速入京,所部軍隊交周道剛接收統率。到了此時,人們才看清楚,原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政府是有意利用南方各派軍閥之間的爭鬥,藉以把四川納入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
與成都兩次巷戰差不多同時及其稍後,又發生了川、滇兩軍在川南地區的兩次戰鬥。這是“劉羅”、“劉戴”戰爭的繼續和發展。這兩次戰鬥,是由於劉存厚企圖乘勝直追,把滇、黔軍全部趕出川境,以及唐繼堯劉顯世不甘失敗,要繼續控制四川而引起的。他們為了爭權奪利,不惜殘民以逞。
1917年7月中旬,滇軍羅佩金奉唐繼堯之命,向劉存厚部反擊。羅派韓鳳樓劉雲峰趙鐘奇為第一、二、三路軍司令,分兵三路,向成都挺進,口稱援助戴戡,但故意遲滯行動,實際上是企圖恢復失去的“四川督軍”的寶座。劉存厚部陳洪範、舒雲衢旅與滇軍相遇於青神、眉山一帶。一時之間,大軍雲集,川、滇兩軍,陣地交錯,城內城外,炮聲震天。劉存厚部傾全力向滇軍反撲,激戰數日,雙方死亡慘重。滇軍後因趙鐘奇部內部不穩,主動撤出戰場,退回資中。進攻眉山的滇軍聞訊,軍心動搖,加上滇軍後路樂山為川軍占領,滇軍大為震恐,狼狽逃走。劉存厚軍跟蹤追擊,連續占領了青神仁壽樂山犍為井研榮縣等地。滇軍北上成都的計畫遂成泡影。羅佩金也因多次戰鬥失利,乃由宜賓返回雲南,此後在川滇軍就由顧品珍指揮。這是川滇軍在川南的“青眉攻防戰”。
到1917年8月底,又發生了“資內爭奪戰”。其時,唐繼堯已派大批滇軍入川,鄧泰中李友勛兩旅與趙又新部合駐自貢黃毓成葉荃兩軍與趙又新另一部共駐瀘州,顧品珍軍據守簡陽資中內江隆昌一帶。劉顯世亦派黔軍第一師師長王文華率兵屯集川黔邊境,伺機出擊。川軍方面,第一師周道剛部駐重慶,第二師劉存厚部沿岷江上游布防,第三師鐘體道部在沱江東岸和涪江下游沿線布防。川軍的作戰方針是,先打滇軍,後打黔軍。8月底,川軍第二、三師進攻簡陽、資陽,與滇軍發生激戰。顧品珍腹背受敵,先後放棄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等地,分隊退往富順、自貢。9月12日,顧品珍命金漢鼎旅三日內收復內江,滇軍乃向內江急進,川軍阻擊,戰鬥相當激烈,內江的爭奪幾反幾復,死亡枕藉。9月22日,滇軍撤出內江,一路經自貢向宜賓撤退,一路經富順向瀘州撤退。資內爭奪戰以川軍獲勝而暫告結束。
此後,滇軍在川南取守勢。稍後,顧品珍率滇軍李友勛、耿金錫兩旅與入川黔軍王文華部配合,分路奇襲重慶,局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川軍不得不從川南撤退,於是川滇黔戰爭演變為四川靖國戰爭

影響

1917年川、滇、黔兩次成都巷戰,從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戰爭所採取的手段及其客觀效果等幾個方面來看,是一場典型的軍閥混戰。
首先,關於戰爭的目的。發動和參與戰爭的三方,都是在護國戰爭中膨脹起來的軍事頭目,他們都是為了爭權奪利,擴張地盤而互相混戰。以唐繼堯為代表的滇軍要向四川擴張,以劉存厚為代表的川軍則希望獨攬川政,再向外發展。正是在這種相互要求擴張以至獨霸四川或西南的動機指使下,川、滇、黔三省軍隊的矛盾集中於四川省會成都,從而爆發了“劉羅”、“劉戴”兩次成都巷戰。儘管戰爭的各方都有自己參與或發動戰爭的“理由”,但是戰爭對於川、滇、黔三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違背民心的。“劉羅”、“劉戴”間的非正義之戰,正是西南軍事領袖們墮落為封建軍閥的重要標誌。這樣就決定了不管是戰爭本身,還是各派軍隊,都得不到人民民眾的支持。例如,護國戰爭以後,滇軍在川就遭到了川省人民的強烈反對。唐繼堯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滇軍此時在川,“人民仇視,給養困難,土匪騷擾,交通斷絕”。四川人民“一致仇視滇軍,堅壁清野”,使之“糧秣無從籌備”,連“井水亦無所得食”,造成“軍心散漫,毫無鬥志”。稍後任唐繼堯秘書長的周鐘岳也說,“此次戰爭,(川人)絕我糧秣,斷我交通,行軍之難,數倍往日。”這些話已把滇軍在川的處境刻畫了出來。這與不久前的護國戰爭期間,滇軍出師川境,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川、滇、黔三方在戰爭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焚燒搶掠,無所不為,給人民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成都巷戰過程中,燒殺搶掠,觸目驚心。隨後川南戰役的結果,更造成縱橫千里,哀鴻遍野,四境蕭條,村市丘墟的景象。據《古宋縣志》記載,川、滇、黔軍閥的爭奪,“焚燒各區房舍三千餘家。團民與匪撲斗,戰死者數百人,牽去不知蹤跡者亦以百計。損失財產達數十萬。劫後遺黎,已不聊生。迨大軍清鄉,又籌軍餉、供夫役,宋人益罷敝。清鄉後,疫癘大作,傳染遍數區,死亡者又三千餘人,全家絕滅者二百餘戶。益以流亡轉徙,宋人殆減少大半。由是田園荒蕪,荊棘叢生,人行絕跡,蓬蒿掩路。長林豐草間,時睹野獸出沒噬人,死於虎豹者,又不知凡幾也。遂致四境蕭條,淒涼滿目。”古宋乃川、滇、黔間一邊遠小縣,非爭奪中心,猶且如此,他地情況,可想而知。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第一,這是非正義的軍閥之間的戰爭,對於戰爭的三方來說,都不具有正義性。第二,這是西南軍閥史上的第一次軍閥混戰。辛亥革命以後,省與省之間,省與中央政權之間,以至於各省內部,都發生過一些戰爭,然而不管是辛亥起義,北伐出師,援川援黔援藏,二次革命,以至護國戰爭等,儘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戰爭都具有某種合理性或正義性,至少不是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只是到了1917年西南各省之間的戰亂,才出現了戰爭的任何一方都是非正義的軍閥之間的戰爭。第三,可以把1917年川、滇、黔成都巷戰視為西南各省軍事頭目墮落為封建軍閥的重要標誌,也就是西南軍閥正式形成的重要標誌。李根源在評價1917年川、滇、黔戰爭時曾說:“川事結果如是,西南局面破矣。”所謂“破”,就是指“團結”的局面遭到破壞,分裂、割據的形成和混戰局面的出現,這正是西南軍閥形成的基本特徵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