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高山櫟

川滇高山櫟

川滇高山櫟(學名:Quercus aquifolioides Rehd. et Wils.)是殼斗科,櫟屬常綠喬木,生於乾旱陽坡或山頂時常呈灌木狀。高達20米,幼枝被黃棕色星狀絨毛。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葉柄有時近無柄。雄花序軸及花被均被疏毛;有花。果序不長,殼斗淺杯形,包著堅果基部,小苞片卵狀長橢圓形,鈍頭,堅果卵形或長卵形,5-6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生長在海拔2000-4500米的山坡向陽處或高山松林下。

川滇高山櫟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同時它還是著名食用菌松茸的伴生樹種,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米,生於乾旱陽坡或山頂時常呈灌木狀。幼枝被黃棕色星狀絨毛。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7厘米,寬1.5-3.5厘米,老樹之葉片頂端圓形,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全緣,幼樹之葉葉緣有刺鋸齒,幼葉兩面被黃棕色腺毛,尤以葉背中脈上更密,老葉背面被黃棕色薄星狀毛和單毛或粉狀鱗秕,中脈上部呈之字形曲折,側脈每邊6-8條,明顯可見;葉柄長2-5毫米,有時近無柄。
川滇高山櫟川滇高山櫟
雄花序長5-9厘米,花序軸及花被均被疏毛;果序長0.5-2.5厘米,有花1-4朵。果序長不及3厘米,殼斗淺杯形,包著堅果基部,直徑0.9-1.2厘米,高5-6毫米,內壁密生絨毛,外壁被灰色短柔毛;小苞片卵狀長橢圓形,鈍頭,頂端常與殼斗壁分離。堅果卵形或長卵形,直徑1-1.5厘米,高1.2-2厘米,無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生長在海拔2000-4500米的山坡向陽處或高山松林下。
川滇高山櫟川滇高山櫟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選用1年生枝條,或選用木質化的多年生枝條。對枝條的要求是生長健壯、腋芽飽滿並且未抽芽,插條長10-14厘米,上端切口靠近節平切,下端切口靠近節下斜切。處理方法為:用ABT1號生根粉,濃度為150毫克/千克處理,時間為12小時,扦插深度約為插穗的2/3,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扦插後按緊平土,澆透水,平時保持土壤濕潤並注意防曬遮蔭,兩種扦插方式成活率都不足30%。
種子繁殖:川滇高山櫟種子秋季播種(即用新鮮種子)的成活率較高,處理後成活率均在60%以上,能滿足生產實際的需要。如果有條件的地方,採取在苗圃地播種繁育然後移栽到植樹造林地效果會更好。無條件的地方秋季直接在植樹造林地挖坑進行播種造林也能滿足要求。
種子貯藏:種子貯藏,川滇高山櫟屬於無休眠種子,成熟後只要溫度和濕度條件適宜,立即萌發,在-3至-5℃低溫下貯藏6個月後,種子萌發率為74%,-3至-5℃適合川滇高山櫟種子貯藏,考慮貯藏成本和條件等綜合因素,生產上建議採用-3℃條件貯藏川滇高山櫟種子。

栽培技術

川滇高山櫟無論是採集種子在苗圃地播種繁育再移栽進行造林,還是就地採取秋季種子成熟後採集種子直播方式進行造林,出苗後進行常規的土、肥、水管理均可。

主要價值

川滇高山櫟在西南高山地區是組成硬葉常綠闊葉櫟林的主要樹種。川滇高山櫟具有較強的生態效應,它的適應性和抗環境干擾能力很強,並且根系發達,萌櫱能力強,對高海拔乾旱地區的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因川滇高山櫟的樹皮含單寧,堅果含有大量的澱粉、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素,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同時它還是著名食用菌松茸的伴生樹種,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