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派古琴

嶗山派古琴

嶗山派古琴源自青島嶗山地區,明末、清朝、民國時期傳播至山東和遼寧等地。嶗山派古琴是在山東古琴音樂中融合了道家對音樂的審美,蒼勁而淡遠,有著獨特的音樂價值。嶗山派所彈奏的曲目包括:山東本土古琴曲目的同時,還有一些道士們創編的獨有曲目。流傳至今的琴譜有《琴學管見》上下卷,《琴音劍氣譜》,以及《律呂正聲》中的5卷琴譜。

歷史上的代表性琴家有:明末:王邦直、王一元。清初:張允掄、孫篤先、藺婉玉、養艷姬等。清代:葉太恩、薛一了、王浮曉、韓太初、孫令、朱坐雲、莊紫陽,馬賢靜、牟然行、姜然宏、李昱慶、杜教仁(傳至遼南)等。民國:王茂全、伶太宗、王勉臣、朱士鴻、王宣財、林王德、姜茂阿、於惟新、黃孝胥、於起祥、李宣三、張永祥等。建國後:王俊卿、周至元、姜宗真、李正芳、紀家峰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嶗山派古琴
  • 外文名:嶗山派古琴
嶗山派古琴源自青島嶗山地區(這裡嶗山地區是文化概念,包括現在的即墨、青島等地區),風格中融合了道家對音樂的審美,有著獨特的音樂價值。
嶗山地區的古琴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宋以來代有名家。不過,嶗山琴學的大發展是從明代開始的。明萬曆年間,這裡發生了兩件與古琴有關的事件。一件是,太清宮道士耿義蘭與憨山和尚為爭奪廟址打官司,官司打了十年,打到了金鑾殿,最終太清宮贏了。隨後萬曆皇帝下旨翻新道觀,並賜了很多寶物,其中就有30多張古琴和大量古琴譜。另一件是,大音律學家、藏書家王邦直罷官回鄉後,在嶗山(今惜福鎮)完成了六十卷巨著《律呂正聲》。此書在明末被多次刊印,書中有五卷內容是古琴,詳細記述了律制、立調、古琴的製作、指法、樂曲等內容。這兩件事都為嶗山古琴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許是因為這裡偏在一隅、洞天福地。明朝滅亡後,許多亡明遺臣來到了嶗山避難隱居,一時間,這裡成了一個亡明官宦文人隱居的 “世外桃源”,當時有 “七十二君子”之說。來嶗山隱居的官宦文人中,有多位古琴家。如精於琴藝的張允掄、號稱“隱琴先生”的孫篤先等。他們依託書院授徒為生,教授了很多學生。還有兩位更不一般,就是藺婉玉和養艷姬。她們原是明宮廷樂師,精通音律琴藝,能演奏笙、管、古琴等樂器。她們來到嶗山後,出家百福庵,把古琴樂曲教給嶗山道士和民間藝人。當今,嶗山道樂傳人紀家峰老先生多次說起:正是因為兩位宮廷樂師,才使得嶗山道樂應風樂及古琴音樂,發展流傳至今。藺婉玉和養艷姬創編和流傳下來的曲目成為嶗山派古琴藝術的重要內容。她們創編的樂曲《離恨天》,康熙年間道士琴家葉泰恩改編成古琴曲彈奏,並傳承下來。在多位樂師、琴家的傳播弘揚下,嶗山地區的古琴藝術迅速繁盛起來,他們成為嶗山派古琴的第一代宗師。
清代初年,嶗山地區的古琴藝術不斷發展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嶗山琴派。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嶗山派古琴藝術一個極度繁榮的時期,古琴名家迭出,薛一了、韓謙讓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琴家。到了清末民國,嶗山道觀逐漸衰落,同時青島城市漸漸崛起,嶗山派的傳承重心慢慢移向城市。這一時期除了道人外,也出現了一批文人琴家,比較著名的有即墨的李宣三和青島黃孝胥等人,他們多數也是雅愛山林,與道人有著密切的交往。同時期,張永祥等人在遼南地區傳承著嶗山派古琴。建國後,道樂專家陳振濤等人多次深入嶗山的各處道觀整理記錄了大量古琴曲譜,欒復清等嶗山周邊的民間藝人也在傳承著嶗山的音樂。2000年前後,道人姜宗真(曾任撫順露天區聯合醫院院長)在嶗山北麓的鶴山遇真庵(又名遇真宮)修行,他的最大貢獻是抄錄了《琴音劍氣譜》,使這一海內孤本得以流傳至今。
嶗山派的琴人主要有三個群體,道士、文人、民間藝人。清代,道人是傳承主體,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道士琴家。除了藺婉玉和養艷姬外,有褚守恃、葉泰恩、薛一了、韓謙讓、莊紫垣、七玄子等等。直到民國初的近300年間,他們傳承有序,沒有斷過。嶗山派琴家除了傳承古代琴曲外,還創編了許多曲目,這些創編的曲目大都受到了道教經韻或應風樂的影響,帶有深刻的道家特色。
嶗山派琴家留下了大量的琴譜,流傳至今的有:明末《律呂正聲》中的6卷琴譜、民國石印刊行的即墨李宣三編的《琴學管見》、清末道士杜教仁手抄的《琴音劍氣譜》,另外,在嶗山地區還流傳有大量古琴散譜,如《寒山緣》《秋夜孤雁》《雪地紅花》《東海吟》《山丹花》《白雲洞自詠》《歸去來兮》《秋山》《雲石風松》《六問青天》《離恨天》等等。其中超過一半是別的琴派所沒有的曲子,這尤其彰顯了嶗山派的獨特和珍貴价值。
嶗山派地處北方山區,在古齊魯派琴樂的土壤中成長,其風格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北方剛健的特點。同時,它又受到嶗山道樂的深刻影響,追求的自然、超脫。嶗山琴派的演奏常常是取音剛健,曲意清泠超脫,風格以蒼勁淡遠為主,古人譽其為“道洽琴心”。由於嶗山地區相對偏僻,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比較獨立的傳承環境,使得很多明代古琴的藝術特徵得以流傳下來。比如有些曲目保留了明代江派有唱詞的特點……
“嶗山琴派”淡遠中和的氣質,像大海一樣滋潤了北方剛毅的琴風,尤其是對山東、遼寧等地曾產生過廣泛影響。
遺憾的是,從清末開始,嶗山派古琴藝術逐漸式微。跟全國的古琴藝術一樣,青島的嶗山派也曾一度銷聲匿跡。不過,嶗山琴派並未從此消失。老一輩嶗山古琴專家很多還在世,有的傳授了學生,有的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曲譜、錄音等資料。當今,青島、大連、濟南等,全國許多地方的琴人,紛紛開始研究傳承嶗山派的古琴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