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刻石

嶗山刻石

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其題刻遍山,現存刻石分布於太清、上清、九水、華樓、巨峰諸景區。其中,太清景區刻石四十七處,主要集中於太清宮及其周圍;上清景區刻石二十二處,主要集中於龍潭瀑、上清宮和明霞洞一帶;九水景區石刻六十處,主要集中於內九水、外九水和蔚竹庵一帶;華樓景區刻石二十三處,主要集中於華樓宮一帶;巨峰景區刻石十三處,主要集中於巨峰周圍及其南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嶗山刻石
  • 又名:嶗山
  • 級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
  • 景點:太清景區刻石
太清景區刻石,上清景區刻石,九水景區刻石,華樓景區刻石,巨峰景區刻石,

太清景區刻石

1.徐世昌題記。文為“癸丑四月辛丑,約蘇州吳郁生、廣州李家駒游嶗山,同游者賀縣于式枚、合肥李經邁、張士珩,宿於華嚴庵,明日至太清宮,負峽函海,松石奇古,極雄深幽,靚之致念憨山爭席事,俯仰興嘆。返華嚴庵,仍遵來路歷土塹嶺、循九水而歸。張君獨留,次晨之八水河觀瀑,躡梯子石,越煙雲澗,別覓歸路,往返約三日。道士韓太初善琴,馬賢靜善談元,皆此游可紀者。天津徐世昌。”該題記刻石在太清宮盤石路下端之北側,字徑半尺,刻工亦佳,為徐世昌之真跡。
嶗山刻石
2.題辭“山高水長”。在徐世昌題記之左前,楷書橫排,字徑50厘米,據傳該字為清末即墨知縣、定陶縣人曹蘊鍵題。
3.題辭“涵海豢雲”。在徐世昌題記之右上,橫排草書,字徑60厘米,書者不詳,雲字之左,原有題記一篇,已毀。
4.邱長春摩崖詩刻十首。詩文為:“煙嵐初到上清宮,曉色依稀途徑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觀山海一鴻?。”“雲煙慘澹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歸。應是洞天相顧念,一生嗟我到來稀。”“雲海茫茫不見涯,潮頭只見浪翻花。高峰萬疊連雲秀,一簇圍屏是道家。”“松風澗水兩清幽,盡日清音夜不收。野鶴時來應不倦,閒人慾去更相留。”“溪深石大松更多,鬱鬱蒼蒼道氣和。不是歷年樵採眾,浮雲蔽日滿岩阿。”“貫世高名共切雲,游山上士獨離群。仙鄉貴重三茅客,仕族尊榮萬石君。”“西天仰視刺天高,山上仙人種碧桃。桃熟幾番人世換,洞中秦女體生毛。”“清歌窈裊步虛齊,月下高吟風舞低。談笑不乾浮世事,相將直達九天西。”“煙霞紫翠白雲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駭,滿山禽獸盡呼號。”“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萬化獨起然。大山海岳知輕重,沒底空浮萬萬年。”“棲霞長春子書,庚寅上石。”詩刻於太清宮三皇殿後山的巨石上,字徑約10厘米,詩刻已漫漶不清,但筆劃仍端正蒼勁。南宋慶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長春(處機)首次由寧海之崑崙山到嶗山太清宮,據《太清宮志》載:“邱祖住未久,留詩二十一首,偕其道侶西去。”其中十首鐫太清宮,庚寅年上石之時應為公元1230年,即南宋紹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為邱長春逝於燕京長春宮(今白雲觀)之第四年,此詩當為太清宮道士書寫並上石鐫刻,距題詩年月已30餘年。邱長春居嶗山,常往來於上清宮、太清宮之間,此詩有“煙嵐初到上清宮”之句,顯然是為上清宮而作,對景物的描繪也似上清宮之環境,可以斷定此詩是特地為上清宮所作,被太清宮道士先刻於太清宮三皇殿後山。
5.題刻“煙雲勝景”。在上清宮後山上,楷書橫排,字徑20厘米,癸亥秋月(1923年)杜希儒題。
6.題刻“涵虛凝翠”。在太清宮三官殿後,字徑60厘米,邵元沖題。
7.摩崖刻石“波海參天”、“始皇二十八年游於此山”。在太清宮東山路之東側,楷書,上行“波海參天”字徑1米,下行字略小。清末民初,太清宮道人為追記秦始皇曾游過嶗山,請北京大學教師書寫並聘青山村石工鐫刻,據20年代書刊介紹,原辭為“始皇二十八年游於此山書”,後人為避秦代刻石之嫌,將“書”字鑿平。旁有遊記一篇,已漫漶不清,“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79年修復。
8.題刻“觀海”。在“波海參天”刻石之北,字徑1米,楷書橫排,書者不詳。
9.題刻“勞勞何為”。在“觀海”之北,字面朝天高於視線,游山者難以發現,字徑10餘厘米,書者不詳。
10.題刻“宇宙奇觀”。在“勞勞何為”刻石之北,1935年8月近代著名篆刻家江蘇揚州人吳南愚篆書,橫排,字徑30餘厘米,書鐫均佳,頗引人注目。
11.題刻“山海凌雲”。北上近青山口,在山路之西,宣統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雲貴、兩廣總督岑春煊書。
12.摩崖刻石“山海重光”。刻於太清宮北山巔之巨石上,楷書,不規則排列,字高3米,1945年8月16日,抗日戰爭勝利之次日,國民黨青島市市長李先良題刻。
13.康有為嶗山詩刻。詩為:“天上碧芙蓉,誰擲東海濱。青綠山水圖,樣本李將軍。神仙排雲出,高台照金銀。芝旗與松蓋,光景蕤五雲。群賢能冒險,渡海鹹歡欣。樓船兩飛輪,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宮,萬竹夾道分。道人多道氣,長須迎繽紛。殿前兩百果,老樹霄漢乾。階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彌萬綠,澗流屈潺氵爰。直上嶗山巔,夾道萬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熊當道臥,異柏掛岩丹。蒼松億萬千,漫山洪濤翻。應接目不暇,清賞心所安。欹嶇過嶺後,犖确石山贊山元。盤蹬登上清,驚看飛瀑喧。漸度山兀山臬山獻,峰頭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撫起感心顏。雖賞丘壑美,稍惜草木刪。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諸天游,世界等微塵。方士採藥來,自此求神山。雲昔秦始皇,登道隨山刊。方壺與園嶠,水中浮碧寰。白銀為宮闕,仙人縞衣冠。樓閣倚縹緲,度劫億萬春。今豈有真人,玉宇瓊樓寒。深恐六鰲動,鐵圍漂蕩艱。龍伯國大人,提擲出九關。且游播耨迦,復欠晃昱還。何處非天際,暫復留人間。”詩之後附有跋,其文為:“癸亥五月康有為來青,偕張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濟逕來。與鄒文蔚敬安、王大禎藝生、方作霏雨農、丁延齡曉帆、秦曾源雲稼、王天偉幼雲、戚運機愚勤、門人陳乾明候、江希、張慕渠游嶗山。警察廳長成維靖逸廣率警卒三十餘人護行,調金星輪船及一小輪,自沙子口渡海,電局牟鈞德幼南,通電預辦,乘月乃歸。康有為賦詩寫記。”詩刻於嶗山太清宮後巨石上,詩與跋皆為康有為親筆所書。原書於四張四尺宣紙上石鐫刻,書法與鐫工均精絕。癸亥年為公元1923年,康有為時年65歲,此次來青後,即寓居福山支路5號“天遊園”,直到1927年病逝青島。
14.題刻“逢仙橋”。橋在太清宮三官殿與三清殿之間,沿水流方向鋪巨大石條而成。字徑50厘米,鐫於橋北端巨石上。另有小字一行,文為“宋建隆元年庚申敕封華蓋劉真人若拙建”。字為青島市曹和薂隸書。
15.題刻“龍頭榆”。在逢仙橋北端,有古榆虬枝盤曲狀如游龍,樹高15米,樹幹最粗處為3.7米。字刻於樹旁石上,字徑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島市楊慕唐行書。
16.題刻“步月廊”。在三清殿前龍頭榆的樹蔭下,字徑40厘米,青島市楊北榮隸書。
17.題刻“神水泉”。在三清殿石階下,字徑30厘米。
18.碑刻“海印寺遺址”。遺址在三清殿前的竹園下,碑刻于海印寺遺石之上。有字徑30厘米楷書小字一行,文為:“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於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青島市蔡省廬書。
19.元太祖成吉思汗聖諭刻石二方。刻石為東西兩塊,其西文為“宣差阿里鮮面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奏知來底公事是也,1好。我前時已有聖旨文字與你來,教你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都管著者,好底歹底,丘神仙你就便理會,只你識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廿四日。西域化胡歸順,回至燕京,皇帝感勞,即賜金虎符牌曰:真人到處如朕親臨,邱神仙至漢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門事務,以聽神仙處置,他人勿得干預。宮觀差役盡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衛護。”文末為“天樂道人李道謙書”。這一段刻石文字,實際上是兩條敕文,自西域化胡之後,是賜金虎符牌敕文。其東另一方刻石,文為:“欽差近侍劉仲祿奉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諸處官員每,邱神仙應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誦經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所據大小差發稅賦都休教著者,據邱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稅賦者,其外詐推出家影占差發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斷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違錯,須至給付照用,右付神仙門人收執照,使所居神仙應系出家門下精嚴住持院子底人等,並免差發稅賦,準此。癸未羊兒年三月御寶”。上述兩方元太祖聖諭刻石,現嵌在太清宮三皇殿兩側牆上,東西相對,約60平方厘米,楷書工整,刻工精細。癸未羊兒年為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逝世的前四年,是時邱處機應詔西域後已歸燕京白雲觀,此兩方刻石是研究元代宗教的珍貴資料。“文化大革命”中,嶗山所有廟宇的碑碣全部被毀,惟此兩方刻石被人用紅油漆各書“萬歲”其上,無人敢砸,幸免於難,為當今嶗山廟宇碑碣中劫餘之最古者。
20.題刻“漢柏凌霄”。在太清宮三皇殿院內,因漢柏上附生凌霄花及鹽膚木,三株一木而得名。字徑50厘米,末附小字一行,文為:“建元元年辛丑樂山居士張廉夫手植”。青島市王夢凡書。
21.宮界四至刻石。在太清宮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夾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記載著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宮復宮後,萊州府查明的太清宮之宮界四至,文為:“廟產藏經香火山場地二四一畝。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及腳庵一處,俱供香火,並無民地,永不起課。劃清宮界,刻石為證。”此刻石為官府所立,以避免後世當地農民與太清宮爭地而引起糾紛。宮界四至刻石距今約有400年。
22.題刻“拜斗台”。在三皇殿東北角,黑石崮上有北斗星座刻跡,為太清宮道士禮拜北斗的祭壇。字為魏碑體,字徑60厘米,下附小字數行,文為:“本宮始祖李真人哲玄號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濟真人,於唐天?元年甲子至本宮拜北斗於此。”青島市高小岩書。
23.題刻“絳雪”。置於太清宮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樹下,字徑25厘米,並刻有“聊齋志異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青島市董海山書。
24.題刻“聚仙台”。在太清宮三官殿後之山坡上,石平如台,登台可觀滄海。原刻有聚仙台三個小字,每字約有拳頭大小,現已不存,1980年5月又增刻字徑1米的三個篆字。青島市孟慶泰書。
25.題刻“劈石洞”。在太清宮後山,一巨石自上而下劈如兩半,下有洞,字徑1米。青島市王夢凡書。
26.題刻“三步天”。與劈石洞同為一石,在劈石之背後,古人在石上鑿有腳蹬三級,攀登三步可登至頂。隸書,字徑60厘米。青島市曹和薂書。
27.題刻“連環洞”。在劈石洞略西之幽靜處,有東西兩洞口,洞內相通,可容數人,傳為明代張三豐及宮中道士修真處。字鐫於東洞額上,橫排隸書,字徑80厘米,青島市蔡省廬書。
28.名勝題辭“太清勝境,海上名山第一”。字鐫在由公路入太清宮之盤道左側山峰上,自此右轉即可進入太清宮,行書,“海上名山第一”6字之字徑15厘米,“太清勝境”4字之字徑65厘米。青島市王夢凡書。
29.題刻“雲山道家”。在太清宮盤道北側之巨石上,隸書,字徑60厘米。青島市王蘊華書。
30.題刻“碧海仙居”。與“雲山道家”刻石相對,篆書陽刻,字徑60厘米。青島市王夢凡書。
31.名勝題辭“太清水月”。在太清宮盤石路略下北側之高石上,面臨太清宮灣,“太清水月”為嶗山十二景之一。行書,字徑80厘米。青島市杜頌琴書。
32.風景題刻“翠瀾”。鐫於太清宮灣碼頭旁之石陰,此處為太清宮八景之一。原放生池壩內有遊艇名“翠瀾”,今遊艇已無,鐫此二字,半沒海中,隨海潮之起落時隱時現,亦頗成趣。草書,字徑130厘米。青島市蔡省廬書。
33.題刻“東海雄風”。位於太清宮東山路中,與“波海參天”同石,字面南,隸書,字徑80厘米,1981年書法家黃苗子書寫,1982年上石。
34.題記刻石“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地處“波海參天”刻石略北山谷中。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吸取了佛教的叢林制,建立了道教的叢林制,北京的白雲觀為第一叢林,明、清以來嶗山太清宮又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據《太清宮志》有關北七真降臨該宮的記載,又增刻了一段文字如下:“宋慶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長春、劉長生同他道侶五人號曰七真,由寧海之崑崙山來游嶗山,止於本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字徑1米,青島市王蘊華書,1980年5月1日鐫刻竣工。
35.題刻“三清門”。地處太清宮北公路下老道墳旁,宮東山路未辟前,此為入宮必經之地,一圓錐狀石崮,從中一劈為二,中可行人,狀如城門。傳說邱長春等北七真來太清宮時,即沿此路而入三清殿,故題刻“三清門”於其北側,字徑70厘米。青島市高小岩篆書。
36.題刻“梯子石”。在青山口停車場轉盤處,山中石階俗稱梯子石,西起登瀛,東止於青山口,綿延10餘公里,此石刻為梯子石東端之標記。楷書,字徑80厘米。青島市賀中祥書。
37.題刻“石豬峰”。地處公路北之群峰,山巔怪石狀如群豕奔逐,字鐫於峰下長石,字徑70厘米。青島市王夢凡書。
38.題刻“獅子岩”。地處青山口之北,石崮狀如臥獅故名,行書,字徑1米。青島市楊慕唐書。
39.遊記刻石“梯子石記”。地處梯子石東端登山路南,鑿平巨石,長約3米寬約2米,刻記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徑6厘米,1980年春青島市修德書,全文如下:“梯子石記。山不險不奇,游不惡不快,窮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舊以險惡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畢,復轉而游此,過麥窯尋山麓而上,面危峰,臨大海,雖稱天險,然猶樵牧之徑也。忽值高山,亂石磊石可,荊榛滿目,似洪荒以來,從無游履踐之者。折而下,復登兩山,其勢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鶴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游。3岩橫出,如蛟龍揚鬣,與霹雷角斗於空中,是為天門頂。舉目周視,無足跡可尋,乃先懸帶其下,持之而墮於石底,神情恍惚,幾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無可登,下則怪石齒齒,倒垂大海中,一側足即隨波叵去。其中一線直上,絕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鳥莫能自飛,即欲痛哭寄書,而天空地窄,四顧無人,思問一樵夫而不得。俯窺之,下有微光圓明如鏡。側身入,眾石支一石,翱翔甫定,銜尾臥其上,人從隙中過,約略下數步,仰見青天,忽成異境,蓋世俗所謂狗洞者。疾趨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巔,望海水如綠玉,則太清宮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漢儀,出險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緒乙卯舉人林鐘柱撰,庚申年春即墨修德書。”
40.題刻“桃園口”。自梯子石記再上為桃園舊址,昔有山庵桃林,楷書,字徑80厘米。青島市杜頌琴書。
41.詩刻“李白贈王屋山人”。此詩鐫於登梯子石達500級之處,在梯子石階之路北巨石上。詩文如下:“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共13行,每行5字,豎排,字徑25厘米,刻石面積8平方米。青島市高小岩書。該詩錄自《李太白全集》,在《全唐詩》中,該詩名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親見安期公”為“親見安期生”;“飛步登雲車”為“飛步升雲車”。
42.題刻“太白石”。刻石在梯子石600餘級處之南,字徑1米。青島市王蘊華書。
43.題刻“蟠桃峰”。太清後七峰並列如屏,蟠桃峰為其中之一,登梯子石必經峰前過。字鐫於40米高之摩崖上,隸書,字徑3米半。青島市高小岩書。
44.題刻“瑤池”。蟠桃峰絕頂有巨石大如球場,石上有數坑,形如桃,大小不等,水澄清,深可齊腰,亢旱不涸,內生蒲草及魚蛙等,古稱瑤池,今仍之。楷書,投影放字,每字高7.3米,寬6.2米,筆劃寬達1.5米,深近0.5米,二字共占近90平方米。字用定向爆破鑿成,用工770個,1980年10月竣工。青島市杜宗甫書。
45.題刻“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刻石在瑤池下,草書,豎寫三行,字徑50厘米。西安美術學院茹桂於1981年10月游嶗山時書劉勰《文心雕龍》句。
46.題刻“聽濤”。字鐫於沿梯子石登山通往明霞洞和上清宮路口,俯瞰碧波萬頃,環顧翠松遍山,海濤松風,不絕於耳,遊人登臨至此,心曠神怡。草書,字徑50厘米。青島市楊慕唐書。
47.詩刻“釣魚台一字歌”。文為“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末署“大穀子,宋績臣”。詩刻於太清宮東南至八仙墩之途中,海中有礁石如台,於平整處鐫之,字面朝天,須俯視,鐫刻年代及書者不詳。

上清景區刻石

1.題刻“天梯”。鐫於八水河公路橋北之半山石階旁。清代以前,進山無路可循,當地山民沿山鑿石階而行,進山之難,猶如登天梯,故名。字徑2米半,在海濱即可遙望。青島市王夢凡書。
2.題刻“玄武洞”。洞處八水河去龍潭瀑山路之左側,為巨石壘成,玄武洞三個篆字,呈品字形排列,分別刻在三塊洞石上,字徑80厘米。青島市高小岩書。
3.題刻“鰲首金龜”。隔八水河與玄武洞相對之山巔,岩石如鰲似龜,仰頭翹尾,作龜伏狀。字鐫於摩崖之上,行書,字徑3米半,在山下即可相望。青島市王夢凡書。
4.題刻“尋真門”。由天梯東攀去太清宮,有巨石橫臥道中,石下有洞如門,自古為進山必經之艱險處,人登至此,不敢越石而過,只得穿洞而行,俗稱“狗洞”,林鐘柱《梯子石記》中記有此洞,因此名不雅,今名“尋真門”,取其進山求真之意。字鐫於洞額橫石上,面西,字徑80厘米。青島市董海山書。
5.題刻“龍吟”。在龍潭瀑瀉水口之極高處,瀑漲時,水漫石刻如簾,似潛龍嘯吟。隸書,字徑1米。1981年書法家黃苗子游嶗山時所書。
6.題刻“潛龍飛瀑”。在龍潭瀑左側下方,草書,字徑50厘米。1981年書法家沈鵬游嶗山時所書。
7.名勝題刻“龍潭瀑”。潭前石上有楷書“龍潭瀑”三個小字,字徑約20厘米,筆劃尚端正,為龍潭瀑上游教子園村山民曲立秀16歲時所書刻。
8.記事刻石“嶗山五四搶險救人英雄群體紀念碑”。1985年5月4日,駐青島海軍一機校戰士石建等解放軍官兵和青島市部分幹部、職工及公安幹警,在嶗山龍潭瀑洪水突然暴發遊人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救人,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讚歌。石建為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85年12月30日青島市舉行了搶險英雄群體紀念碑揭幕儀式。紀念碑主碑是一塊100餘立方米的自然花崗岩,高4.5米,面向南,矗立在嶗山龍潭瀑旁。碑體上鑲嵌著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銅像,並雕刻著表現英雄群體搶險救人的長幅浮雕。詩人賀敬之的題詩《詠嶗山英雄群體》和山東省副省長、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劉鵬題寫的碑名“嶗山五四搶險救人英雄群體紀念碑”,分別鐫刻於主碑和副碑上。此外,還鐫刻記述其事的紀事碑文,碑文由青島市張挺撰文,孟慶泰書寫,英雄群體浮雕由戴保華創作。
9.詞刻“邱長春詞青玉案”。詞前有序,文為:“長春真人於大安己巳年膠西醮罷,道眾邀請來游此山,上至南天門,命黃冠士奏空洞步虛畢,乃作詞一首,名曰青玉案。”序之後便是詞文:“乘舟共約煙霞侶,策杖尋高步,直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事,浩歌幽韻,響遏行雲住。憑高目斷周四顧,萬壑千岩下無數,匝地洪波吞島嶼,三山不見,九霄凝望,似入鈞天去。”下署“大安己巳”,旁又鐫“又作詩十首刻在別石”。此刻石在上清宮東之巨石上,篇幅約2米,書法端正,雕工亦佳,較為完整。此刻石為邱處機逝世後,由上清宮道士補序並鐫刻。
10.詩刻“邱長春詩十首”。詩為:“醮罷歸來訪道山,山深路僻海灣環。掉船即向波濤看,化出蓬萊杳靄間。”“群峰峭拔下臨淵,絕頂孤高上倚天。滄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雲煙。”“青山本是道人家,況此仙山近海涯。海闊山高無穢濁,雲深地僻轉清嘉。”“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萬狀不能名。斷崖絕壁無人到,日夜時聞仙樂聲。”“曉日朦朧漸起雲,山光慘澹不全真。直須更上山頭看,似駕天風出世塵。”“海上觀山勢轉雄,清高突兀倚虛空。朝昏磊落生雲氣,變化皆由造物功。”“重重疊疊互相遮,簇簇攢攢竟斗嘉。眼前清涼心地爽,神仙自古好生涯。”“巨石森森嶺上排,巔峰岌岌到無階。三秋水凍層冰結,九夏雲寒疊嶂霾。”“五嶽曾經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陝右名高華岳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此詩鐫於上清宮玉皇殿西牆外之混元石上,石已下陷地下,最低字已沒於土中,楷書工整,與太清宮10首邱處機的詩相似,字徑10厘米。詩末刻“至正九年石匠張伯川、呂直卿”。《青玉案》詞石旁所刻“又作詩十首在別石”即指此石。金大安己巳為公元1209年,亦即南宋嘉定二年和金大安元年,此為邱處機題寫此詩之年。元至正九年為公元1349年,邱處機已逝去120多年,此詩這時才鐫刻上石。從詩的內容看,這十首詩似為太清宮所作,然而刻在上清宮,而太清宮處所刻之十首詩,又似為上清宮所作,恐上石時道士弄錯,此事存疑待考。
11.題刻“鰲山上清宮”。鐫於混元石上,橫排於邱處機10首詩之上,字徑約20厘米。邱處機因牢山之名不佳,為之更名鰲山。
12.題刻“福”。上清宮後有洞,福字刻於洞上,字徑20厘米。邱處機書。
13.題刻“道山”。在上清宮玉皇殿東有一石洞,石上刻此二字,為邱處機初到上清宮時所題。
14.題刻“明霞洞”。明霞洞由巨石構成如廈,洞口南向,清代初年洞塌,洞額將埋及土中,刻石仍在,字徑約40厘米。字為邱處機於金大安三年(1211年)題寫。
15.題記刻石“孫真人紫陽疏”。疏刻於明霞洞左側,文為:“臣居東齊海濱,潛蹤嶗山上清宮明霞洞,修行五十餘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計數。自得道之後,每思皇王浩蕩之恩,無由寸報,旦夕實切遑遑,忽聞朝廷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錄,同洽並參,辭別師斗蓬張,遂即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廟,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劉知縣會見,請留數月,同至千佛頂龔頭村,修蓋叢林一處。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畢,赴京白雲觀,坐缽堂一年,造釋門宗卷八部六冊。閣老翟公鑾、少卿龔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進御覽,敕封護國天師府左贊教,掌管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歲,秋八月望前二日,復將靈寶秘訣,清淨真一,玉帝敕命,上藥三品,自升而降,行坐運籌,水火既濟,金液大還丹藥,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龔中佩者,具本呈進御覽,表臣之忠孝,勤慰聖心,得沐恩光寵褒。至癸酉歲春三月二十六日,復將皇經備述其始末玄奧,集成四帙,並及諸書丹訣,總二十六冊,令徒子孫至鸞,具本呈進御覽,於二十七日奉聖旨,這所進至秘留覽,孫至鸞賞銀千兩,禮部知道。竊惟叨冒恩寵優渥,思欲補報,今將各經書,廣行刊刻,流布傳通。上祝聖壽無疆,永贊皇圖悠久。海岳真人傅刻。”傅刻之“傅”字與“敷”字通用,乃陳述之意。此石刻,占明霞洞石之大半,字尚可捫讀,疏中所述甚詳,對研究嶗山道教之發展,有參考價值。
16.詩刻“孫真人紫陽詩”。詩刻於孫真人行覺題記之後,詩為:“隱跡雲林不記年,沖虛清淡妙中玄。留經世遠開迷海,闡教功多度有緣。派接七真輝玉性,丹成九轉涌金蓮。俄驚解化乘風去,常使同心思慘然。”
17.詩刻“持贈孫真人還元一首”。詩為:“唐代真人思邈仙,同宗玄裔得家傳。青蛇海上知無異,黃鶴樓中妙不傳。煉已精修無上道,清音忠進至玄篇。停看不日丹成就,玉冊旌書上九天。”隆慶三年(1569年)孟秋,文淵閣太傅翟鑾題。
18.題刻“天半朱霞”。在巨石之右,草書,邵元沖書。
19.題刻“雲窟”。巨石之東又一小洞,篆書二字刻於此,書者不詳。
20.題刻“重建玄妙真吸將烏兔口中吞”。字鐫於明霞洞之上的玄真洞額,洞為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修真處,傳為張三豐真筆。刻石之12字中,第四、五兩字,因山石剝落,已不可認,據《膠澳志》記載,為“妙真”兩字,另有一說為“真洞”二字。
21.詩刻“周魯題詩”。玄真洞另有一小洞半陷土中,旁鐫明代登州武舉周魯題詩一首,詩為:“白雲留住須忘歸,名利縈人兩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萬山環翠霧中圍。”
22.詩刻“陳沂題詩”。據明代陳沂《鰲山記》載,他曾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游嶗山時,在明霞洞勒詩一首,詩為:“明霞一峰千仞青,眾山為堵前為屏。雲霧揮開上絕壁,乾坤坐見浮滄溟。古來好事亦無跡,此地棲仙應有靈。岩扉夜閉洞中臥,石溜靜滴聲泠泠。”在《膠澳志》中亦記有此詩刻,但明霞洞周圍未見,可能洞塌已埋入土中。

九水景區刻石

1.路標“外九水之一水”。在我樂村橋頭之右石壁上,此處原稱菊灣,游九水由大嶗自此始。
2.題刻“黑虎山”。位於外一水橋南之左,山體聳起如虎,古稱黑虎山,人稱黑虎把門,字刻於黑虎頷下,字徑80厘米。1981年12月世居一水之於家刻。
3.題刻“玉筍峰”。與黑虎山相對,山上怪石排比如筍,古稱玉筍峰,字刻在右岸石壁上,隸書,字徑60厘米。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予昂書,一水於家刻。
4.路標“外二水”。在錦屏岩下水渠旁,字徑30厘米。
5.題刻“錦屏岩”。二水南岸懸壁立,古色斑斕,舊稱錦屏岩或重裳岩。字徑1米,楷書,自左而右橫鐫于山巔。山東省龍口市山之南書。
6.路標“外三水”。過二水東折而南約500米即為外三水,字刻於三水水庫道左。
7.路標“外四水”。在三水水庫東500米處,山勢層疊,排比而上如懸梯,古稱天梯峽,山根臨水處古人鑿有登山腳窩,稱腳窩石,現已沒入水庫中。字刻于飛來石下。
8.題刻“飛來石”。自腳窩石南行,有一石飛棲路左崖上,其形如象,字徑80厘米。
9.路標“外五水”。在四水東500米處,五水峭壁危岩,青翠奪目,古稱環翠谷,又稱玉笙洞。
10.題刻“天開異境”。路北山谷中,古有杏樹庵,為五水景點,原有“明天啟四年刻天開異境”共10字,天啟四年為1624年,此為北九水最古老的刻石,今已不存。1981年予以恢復,四字橫排,字徑50厘米,刻于山口左方,出此山口,山豁然開朗,另有一番景色。書法家魏啟後書。
11.路標“外六水”。在五水東500米處,山險水湍,駱駝頭峰高聳入雲,字刻在峰下。
12.題刻“駝峰煙雲”。“駱駝頭”為九水著名奇峰,峰西迭嶂排空古稱飛虎岩,其東為鷹嘴峰,山勢如駝,氣勢險惡。字鐫於峰前之石崮上,字徑1.5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楚圖南書。1982年6月刻。
13.詩刻“駱駝頭”。詩為:“蜃樓不讓駱駝頭,高節知居水上流。一介生平木石伴,勝名洋溢遍全洲。”東嶗居民李香亭詩並鐫,具體年月不明。詩刻在駱駝頭峰下石崮上,字頗小。
14.路標“外七水”。在駱駝峰南0.75公里處,古時有煙村茅屋散落,稱七水村,因此處有山神祠,又稱七水廟子,現名河西村,游外九水至此,路程已過大半。字刻於路右電線桿之石垛上。
15.題刻“小丹丘”。在七水中,有峰矗立,巨石磊@,石呈赤綠色,俗稱小梳洗樓,亦稱小丹丘,山勢奇特,秀如盆景,古時游山必沿此經過,現今修通公路後,車從山頭而越,此景往往被忽略。字刻在峰頂石上,南向,自九水返回時可見,字徑40厘米。集鄭板橋書。
16.路標“外八水”。在七水之南250米處,至此可遙見九水山巒。
17.題刻“松濤澗”。西山為松林,山雄水涌,水應松嘯如驚濤之遠至,環境幽靜,至此已近九水。字刻於水中石崮上,字徑80厘米。集黃庭堅書。
18.界石“九水界橋”。界石刻於九水停車場右河邊。此處為外九水之末,向東即為內九水之始,過漫水橋向南為南九水,青島市北九水療養院在此。
19.題刻“仙古洞”。在九水西山半坡,洞為卵形,內壁光滑,可容一榻,明清時常有遊人宿此洞並有詩詠,民間傳為何仙姑渡海曾息於洞內,故又名仙姑洞。明代登州人武舉周魯曾題“仙古洞”三字於洞左,為叢林所蔽,遊人多不知。
20.題刻“仙古洞”。1982年增刻仙古洞三字于山坡巨石上,字徑1.5米,遊人遙可相望。
21.路標“內九水之一水”。自九水界石沿水東行200米,南岸有石臨水,字刻其上,陰刻塗朱如印章,字50~60厘米不等。青島市蘇白設計並篆書。
22.碑記“重修九水廟碑記”。明代天順八年(1464年)重修九水廟刻石,嵌於大殿東壁,字已漫漶不清。九水廟即太和觀,建於明代天順二年。
23.石柱楹聯“太和觀石柱楹聯”。左為“龍扇初開四大天兵分左右”;右為“珠簾才卷二十八宿列東西”。字徑約15厘米,書者不詳,鐫刻之時間應在天順年間後。
24.詩刻“玉鱗口”。詩為清代山東巡撫崔應階所作並手書,詩刻嵌於太和觀之東壁,“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封磚護之,得以保存。刻石長可1米,文為:“何處冰崖萬壑雷,高峰雲淨石門開。盤空瀑雪飛濤落,拂面吹花細雨來。碧天澄潭堪洗滌,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盡游觀興,樵唱遙從天際回。”此詩刻當與太平宮之崔應階詩刻同時鐫刻上石,但此詩刻保存較好,筆劃與刻工均比前者為佳。
25.路標“二水”。即內九水之二水,刻於雙石屋村的圓石上。
26.題刻“江山如畫”。刻於雙石屋村東之河谷中,字徑1米。山東省張遜三書,1983年刻。
27.詩刻“郁達夫詩”。此詩鐫刻於雙石屋村外路旁巨石上,幅高4米,文為“柳台石屋接澄譚,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後有小字一行刻“自柳樹台游靛缸灣蔚竹庵詩一九三四年郁達夫作,一九八一年夏苗子書。”苗子即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夏來游嶗山時書。
28.路標“三水”。過二水東行250米,鷹窠澗水自北匯來,此即內九水之三水。字刻於北九水飯店(原俄羅斯飯店)東之漫水橋頭。
29.題刻“鷹窠河”。三水即鷹窠河,峭壁高不可攀,古時多鸛鳥栖居,刻石正當鷹窠澗與三水相匯處之北岸,字徑80厘米,橫排。書法家黃苗子書。
30.詩刻“鷹窠澗”。詩為清代高鳳翰所作,鐫於三水中巨大石崮上,文為:“峭壁千尋立,鷹窠識舊名。石花披錦爛,雪竇射雲明。古鶴盤松下,仙葩匝地生。何當荷長鏟,岩下屬刂黃精。”詩刻通篇高4米,古代竹簡書。1980年秋書法家錢君7書。
31.路標“四水”。過三水不遠即為內九水之四水,澗中巨石壘壘,水流成潭,標記刻於路旁。
32.題刻“石門亭”。四水有新建風景亭,高踞南岸,南岸谷中有石門,高如城,似桂林象鼻山,人可穿行其間,因以名亭。字徑60厘米,刻於亭旁臥石上。集蘇東坡字。
33.題刻“大夫石”。去五水途中之南岸,懸崖垂石如裳,側影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從六水回望,更加維妙維肖。字徑1米,鐫於20米高的摩崖上。集顏真卿字。
34.路標“五水”。過四水250米即為內九水之五水,字刻於路旁。
35.題刻“飛鳳崖”。在大夫石附近,整個山勢如鳳之舉翼,峭壁矗立,石紋縱橫,斑斕又如鳳羽之下垂,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古稱飛鳳崖。字鐫於谷中圓崮上,書法家錢君 書。
36.路標“六水”。字刻於錦帆嶂前溪水左側。
37.題刻“錦帆嶂”。懸崖狀如船帆,石紋縱橫如纜繩,石呈金黃色,陽光下更顯光輝燦爛,自六水回顧,恰似乘帆遠去,古稱錦帆嶂。字徑50厘米,字面向帆,遊人須近水才得見。
38.題刻“山高水長”。字鐫於六水北岸40米高空之懸崖峭壁上,字徑1.5米,為內九水最高最大的刻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楚圖南書。
39.題刻“馬首是瞻”。六水南岸有一山石懸空,正看如印璽,古稱天印石,側看如馬首,當地流傳乃薛仁貴為其有功坐騎而雕,有“唯薛仁貴馬首是瞻”之說,今從之刻此四字。原山東省副省長高啟雲書。
40.題刻“一步三回頭”。地當內九水山路最驚險處,懸崖如錐,直刺青空,白雲往返,山崖如搖,人行其下,驚恐不已,莫不頻頻撫頂三回首,故稱。字徑40厘米,刻於石階當眼處。山東省張遜三書。
41.題刻“連雲崖”。懸崖峭立,幾與雲接,仰望令人目眩,遊人剛過“一步三回頭”,驚魂甫定,再見此刻石,讚嘆造化之奇。隸書,字徑40厘米,山石剝離崩析,雕工殘缺處頗有古意。
42.路標“七水”。即內九水之七水,鐫刻在七水亭旁。
43.題刻“冷翠峽”。在七水亭東南岸,地當峽水自南而北匯七水處,南望峽中翠綠如染,景色幽深,古稱冷翠峽。字徑50厘米,鐫於峽口石上。書法家錢君 書。
44.路標“八水”。七水亭稍東即為內九水之八水。
45.題刻“魚鱗峽”。在魚鱗峽南岸凹洞內,1935年8月江都人篆刻家吳南愚隸書。1982年修復,字徑25厘米。
46.題刻“大龍門”。四周為絕壁,西入東出如城門,古稱大崖門,訛傳“大衙門”或“大牙門”,清代即墨文人張鶴稱為大龍門,今按張說命名。字徑1米,刻於北岸之懸崖上。集鄭道昭書。
47.題刻“金華谷”。秋日此處一片金黃,故名。字徑40厘米,鐫於南壁。書法家錢君7書。
48.題刻“二龍門”。由大龍門東去,出口即為二龍門,崖如齒,字刻其上,字徑40厘米。原山東省副省長李予昂書。
49.題刻“月城”。在大龍門與二龍門之間形成的圓穹中,群峰環抱如圓月、如城垣,舊稱月城,出月城稍東即為靛缸灣。字徑25厘米,集鄧石如書。
50.題刻“潮音瀑”。鐫刻在靛缸灣之北,字徑30厘米,並有“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八月番禺葉恭綽”之刻字。
51.題刻“空潭瀉春”。鐫刻在觀瀑亭下路旁,1933年邵元沖書。
52.石匾“觀澄”。石匾懸於觀瀑亭內,1933年與亭同建,末有小字:“魚鱗口為勞山泉之大瀑布,遊人玩賞,每作勾留,特辟此亭,籍供休憩。沈鴻烈。”
53.題刻“別有天地”。鐫刻在靛缸灣東摩崖上,字約25厘米。1933年7月海城陳興?同王子甄、黃葉躿來遊記石。
54.題刻“春泉玉龍”。北九水療養院東北療養員張偉自刻。
55.詩刻“靛缸灣”。詩鐫刻在觀瀑亭下石壁上,字徑5厘米,與瀑水相對,詩為:“瞻彼東嶗麓海濱,老松怪石几千春。靛缸何年懸崖露,惹得遊人說到今。”作者為嶗山居民李香亭,其生平與雕刻年月皆不詳。
56.詩刻“魚鱗口觀瀑布”。作者為清代文人高鳳翰,詩刻於靛缸灣西壁,與潮音瀑相對,幅高3米多,詩為:“澗水從天下,奔流萬派喧。跳珠凌水末,飛雪濺雲根。寒欲生毛髮,清真洗夢魂。時逢採藥者,或恐是桃源。清高鳳翰題魚鱗口看瀑布,辛酉秋君7書。”辛酉年為1980年,由書法家錢君7書。
57.詩刻“游魚鱗峽”。詩為書法家黃苗子所作並題寫,鐫於潮音瀑水左側,通篇高2米,詩為:“遊蹤不到魚鱗峽,不識嶗山風景奇。三面蒼崖縈碧樹,千重澗水匯清溪。我初目眩疑迷幻,泉作琴音引夢思。覓句艱難終未愜,故應寫出無聲詩。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苗子時客青島。”
58.碑記“蔚竹庵碑記”。九水蔚竹庵,以竹泉勝,原有正殿五楹,東壁嵌有半米見方石碑,文為:“大明國山東萊州府膠州即墨縣仁化鄉聚仙社嶗山蔚兒鋪所建三元殿蔚竹庵,計開四至:東至鷹嘴石,南至三教堂,西至醜蒲(仆)澗,北至大山頂。住持道人宋沖儒萬曆二十一年三月。”
59.題記“嘉慶刻記”。在正殿牆外石基上,字徑5厘米,文為:“蔚兒鋪是吾先老太師宋真人購於馬萬者,時在萬曆十七年,其次年遠畚拓壤創三官殿一座,茅屋三間,炊□棲息於其中,遊人騷士登臨亦於此容榻□□庵主楊印嘉慶□年。”
60.碑記“重修蔚竹庵廟記”。在正殿西壁嵌有廟記刻石,約1米見方,文為:“重修蔚竹庵記。蔚竹庵是吾先師祖宋真人養靜之處,始於萬曆四十三年創建者也。山□無此地,自師祖宋真人羽化後,其間主持者迭為顛沛,嘉慶十七年飢□薦□住持□□土者,用度無計,赴外西去。其時廟宇傾圮,神像凋殘,道人李孔亦因庵先祖師之壬□□香火□□雖不能興勝,亦宜守殘,是年秋遂率徒住,勤□□□種植樹木,蓄積其中,一十餘年,始得潤業,其地勢重修,此地基因□□興,爰立碑以志不朽。住持道人李扎秀、仉智遠、康信成。道光十九年四月。”嶗山各廟宇之碑共達100餘通,“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壞殆盡,惟蔚竹庵地處荒僻,幸有嶗山林場住此保存至今,為嶗山廟宇之少有,對研究嶗山道教之發展有參考價值。1980年11月26日青島市文化局王集欽偕王祖榮、劉泰功入庵錄下此文。

華樓景區刻石

1.題刻“金液泉”。泉在華樓宮玉皇殿後,呈方形,有一飲生黑髮之譽,字鐫於石壁,楷書,字徑25厘米。
2.題記“藍田題記”。鐫於金液泉石壁上方,文為:“萊州府同知南津陳棟、登州道指揮平山王住同游。北泉藍田題。”藍田為明嘉靖二年進士,號北泉,即墨人。
3.題辭“靈峰道院”。鐫於華樓宮殿後石壁上,草書,字徑33厘米,明代刻石。
4.詩刻“邱長春詩”。詩文為:“長春師父作。隨機接物不同塵,應物無方內養神。心帝出離三界苦,洞天又想四時春。金丹大藥更年玖(久),火覺交難逐日新。一服定朝(超)生死海,不知誰是有緣人。雲岩子上石,匠人曲道明,大德四年二月十八日書,劉志德。”大德四年為1300年。詩鐫於華樓宮後。
5.題刻“翠屏岩”。鐫刻在翠屏岩玉皇洞左,明代蔡叔逵書。
6.題刻“翠屏岩”。鐫刻在翠屏岩玉皇洞上,明代陳沂書。下有題記一篇,剝蝕已不可讀。
7.題刻“謁玉皇洞”。玉皇洞鑿於翠屏岩,洞圓,高深各約2米,洞壁光滑,洞口內右上方刻:“康熙甲寅季春,即墨縣守府張問仁、參府汪淵明、知縣高王仕爵同謁。”康熙甲寅為康熙十三年(1674年)。
8.題刻“東海勝景”。鐫於翠屏岩東,草書,字徑50厘米。明代蔡叔逵書。
9.題刻“仙岩”。翠屏岩西有巨石,字鐫其上,明代鄒善書。明代山東提學鄒善於隆慶二年(1568年)來游嶗山,字為當時所題寫。
10.題刻“憑虛石”。翠屏岩之西有天液泉,泉東一石卓立如筍,底部鐫“憑虛石”三字。
11.題刻“碧落岩”。鐫刻在碧落岩上,字徑30厘米,書者不詳。
12.詩刻“離山老母”。鐫刻在碧落岩下,文為:“離山老母作。修行不要意忙忙,常想心猿意馬降。世事不貪常守分,外勞不動內隱陽。忘言少語精神爽,養氣全神第一強。若是晝夜還不睡,六賊三屍盡消亡。大德二年雲岩子上石。”後刻“譚師父修行,劉師父、丘師父、丹陽真人歸山操。”大德二年為公元1298年,雲岩子即劉志堅,劉師父為劉處玄,丘師父為邱處機,丹陽真人為馬鈺。
13.題記“八不砂大王題記”。鐫刻在碧落岩西上方,文為:“皇帝福蔭里,八不砂大王令旨,益都路膠州即墨縣牢山有俺的上華樓宮,住持劉大師。元貞三年正月廿三日王道堅上石”。元貞為元成宗之年號,元貞三年即為1297年。
14.詩刻“重陽師父詩”。詩鐫刻在碧落岩旁,文為:“重陽師父作。背上葫蘆蒲酒沽,無中卻是有中無,清光墨蠟般般顯,月里叢林永不枯。馬師父答。玉液瓊漿不消沽,舌上甘津不暫無,學得風仙既寂法,靈苗序草永難枯。雲岩子上石。大德四年正月書劉志德。”重陽師父為王重陽,馬師父為馬鈺,元代大德四年是1300年。
15.題記“看勞山道”。接“重陽師父作”,刻有“雲岩子上石。劉師父、丘師父游上清宮來看勞山道詩句。”此文雖簡,但可佐證劉處玄(長生)、邱處機(長春)曾游上清宮及華樓山。
16.詩刻“王重陽詩”。與碧落岩同石相連,詩為:“王祖師道。一別終南水竹村,家無二(兒)女一(亦)無孫,三千里外尋知友,引入長生不死門。匠人劉道明。雲岩子上石。李志明書。”
17.詩刻“重陽洞”。在華樓宮之南有一平峰,名南天門,峰頂有一人工開鑿的小洞,名重陽洞,因祀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而得名。洞北有明代穎哀詩句,文為:“疊石遙連滄海色,華樓高接太清居。”洞旁有藍田及其弟藍?篆書。
18.題刻“最樂處”。鐫於南天門峰頂巨石上,明代山東提學鄒善於隆慶二年(1568年)來游嶗山時書。
19.詩刻“三才”。鐫刻在從華樓宮去華樓峰之路左,文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風,人有三才氣血精。”字徑20厘米,書者及年代不詳。
20.題刻“聚仙宮”。鐫於華樓峰陰梳洗樓高一丈處,篆書,字徑30厘米。明代陳沂書。
21.題刻“雲岩子藏骨處”。凌煙崮又名靈煙崮,崮南底部有一石洞,為雲岩子劉志堅藏骨處,洞上鐫“靈煙堅崮”、“永丘之墳”。洞旁石上直刻四行字:“雲岩子,劉志堅,永丘門,三陽洞。”
22.題刻“華陽書院諸刻石”。華陽書院在華樓山前華陽山南麓,為明代成化二十年進士、即墨人藍章所建。書院南溪邊石上,刻有“談經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觴”等字,東下為松關,石上鐫有“重遊舊地”、“八仙台”、“松關”、“仙境”等字。上述刻石皆為明代藍章書。
23.黃石洞刻石。黃石洞在華樓山北,元代建有黃石宮,洞在宮旁,石壁色黃。洞內石壁上刻石甚多,密集之程度,在嶗山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刻石有隸書,有楷書,筆鋒遒勁,詩、詞、文合計共15篇,最長者可達1000餘字,短者只有三字,由於年代久遠,已被石花青苔所封,漫漶不清,難以辨識,最早者有元代大德年間刻石,最晚者為明代萬曆六年刻石。洞上有大明乙未張德昌上石之邱處機《青天歌》一章,字已模糊不清。

巨峰景區刻石

1.題刻“唯此獨尊”。由潮音瀑東上,可達嶗山巨峰頂。此刻石在嶗頂瞭望哨下石崮上,字徑30厘米。夢歙山民書,書者及鐫刻年月不詳。
2.題刻“東海靈秀”。在“唯此獨尊”刻石旁,字徑50厘米。1933年7月海城陳興亞書。
3.題刻“海闊”。字徑40厘米,書者不詳。
4.題刻“東海奇觀”。字徑40厘米,書者不詳。
5.題刻“嶗山巨峰”。鐫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哨所東之平台上,字徑30厘米。1982年哨所戰士刻。
6.題刻“家”。1982年鐫刻於哨所門前,表示守衛戰士以此為家,字徑1米。
7.題刻“原泉”。原泉在巨峰西北,為嶗山最高之泉,泉水自岩下流出,成為北九水及其下游白沙河的源頭。字徑60厘米,夢歙山民題刻。
8.詩刻“登巨峰頂”。詩為楊得志上將所作,鐫刻在哨所下之正面,篇幅2平方米,詩為:“登望黃海,巨志成城;峰注云霄,頂滅來敵。楊得志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該詩刻為四行,每行首字連讀為“登巨峰頂”。
9.題刻“青龍庵鎮水廟”。煙雲澗東有聚仙宮,宮西北有巨石似椅,名椅子石,石上鐫“青龍庵鎮水廟”六字,書者及年月無考。
10.題刻“南天門”。嶗山南麓天門峰,一名雲門峰,又名南天門。山口兩峰對峙,高數十丈,崖石鐫有“南天門”三個大字,為邱處機書。
11.題刻“金壁洞”。由煙雲澗北上便是磚塔嶺,嶺東500米處有洞大如屋,上鐫“金壁洞”三字,末署“萬曆十七年子秋立”。萬曆十七年為1589年,書者不詳。
12.題刻“老君洞”。在鐵瓦殿之上,有一洞峭壁半空,南對金剛崮,攀層石可登上,橫鐫“老君洞”三字,書者及年代不詳。
13.題刻“慈光洞”。慈光洞在自然碑下偏西,上倚絕壁,前俯深壑,左右奇峰聳峙。洞呈圓形,壁石光可鑑人,上刻“慈光洞”三字。旁有萬曆時慈寧宮近侍題詩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