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河群

嵐河群

嵐河群(Lanhe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分布於山西嵐縣、靜樂縣、方山縣。為淺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分為鳳子山組、前馬宗組、後馬宗組、石窯凹組和亂石村組。為變礫岩、石英岩、千枚岩夾白雲岩和綠片岩,厚2594米。屬濱海及淺海和山間河流相沉積,白雲岩中含疊層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嵐河群
  • 外文名:Lanhe Gr
  • 階代碼:Pt1lh
  • 地區代碼:7,8
基本資料,命名,沿革,特徵,備考,

基本資料

地層名稱:嵐河群
地層名稱(英文): Lanhe Gr
階代碼: Pt1lh
地區代碼: 7,8

命名

山西省地質局區調隊1967年命名(山西區調隊,1972)。命名剖面位於山西嵐縣北約3km鳳子山山脊(鳳子山組、前馬宗組)和嵐縣王獅鄉亂石村南約0.3km的山脊(後馬宗組、石窯凹組、亂石村組)。參考剖面由嵐縣岔上村南和村西南兩剖面銜接而成,前者位於村南約1.5km,後者位於村西南約0.35km。

沿革

自1922年(王竹泉)至1933年(孫健初)這段時期,中外學者將山西呂梁山區黑茶山一帶的石英岩和漢高山一帶的砂岩均歸屬“震旦紀”的滹沱系,此外的前寒武紀地層統歸為五台系。1959—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山西隊將靜樂—離石地區的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劃分為太古宙界河口群、呂梁群、野雞山群;古元古代岔上群,與五台山區的滹沱群對比;並將新元古代黑茶山石英岩和漢高山砂岩劃歸為震旦系。1959—1960年,沈其韓等將該區前寒武系劃分為太古宙赤堅嶺片麻岩,古元古代岔山村組和兩角村組,中元古代袁家村組和新元古代黑茶山石英岩等5個地層單位。1967年,山西省地質局區調隊(1972)仍將北京地院的界河口群劃在太古宇下部,其岔上群上部地層應劃在太古宇上部,歸入呂梁群,古元古界自下而上分為3個群,新厘定的嵐河群包括原岔上群的下部,向上為野雞山群和黑茶山群。山西地礦局(1989)將嵐河群自下而上劃分為鳳子山組、前馬宗組、後馬宗組、石窯凹組、亂石村組。1993年,張振富等認為嵐河群、野雞山群、黑茶山群互不接觸,各自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而且前兩個群是可以對比的。

特徵

該群在嵐縣城南北兩處出露,北區主要分布於嵐縣嵐城鎮至靜樂縣西馬坊一帶,南區主要分布於普明鎮亂石村至方山縣開府以北的寶塔山一帶,合計出露面積約100km2(山西地礦局,1989)。自下而上分為:1. 鳳子山組 由變礫岩、長石石英岩及鈣質石英岩組成,顯示由粗至細變化的沉積旋迴。礫石以石英岩為主,礫徑一般為10—25cm,磨圓度好。厚度約290m。2. 前馬宗組 由變礫岩和石英岩組成。厚度約375m。3. 後馬宗組 由變礫岩、石英岩、千枚岩和結晶白雲岩組成,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海侵旋迴。本組有錳礦、銅礦化層。組厚約711m。4. 石窯凹組 下部為石英岩、千枚岩、綠色片岩;中部為含礫石英岩、千枚岩;上部為千枚岩、結晶白雲岩,各顯有沉積旋迴性,全組構成一個較大的沉積旋迴。石英岩中發育交錯層。組厚約1000m。5. 亂石村組 底部為柳葉狀變礫岩,其上為絹雲石英岩、長石石英岩和石英岩,石英岩中發育交錯層。在兩角村西山,該組近頂部長石石英岩層中夾有厚達50m的變礫岩層。礫石為磨圓的石英岩,礫徑以15cm左右為主,大者達30—40cm。厚度大於218m。該群遭受低綠片岩相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及一次區域性褶皺變形作用,形成了區域復向斜構造。鳳子山組和前馬宗組原岩由礫岩、砂岩和鈣質砂岩組成,屬濱海相。後馬宗組原岩主要為礫岩和砂岩,下部有鐵、錳礦層,上部有含疊層石碳酸鹽岩,屬濱海—淺海相。石窯凹組原岩主要為砂岩、含礫砂岩、頁岩和碳酸鹽岩,含少量玄武岩。其下部屬河流相,中部屬三角洲相,上部屬濱海—淺海相環境。亂石村組原岩均為粗碎屑沉積岩,屬山間河流相。該群沉積環境為呂梁群褶皺抬升基礎上的狹長拗陷槽地。後馬宗組產有疊層石,計有Colonnella f., Conophyton f., C.beidayin ensis,Cryplozoon f.,Osagia giganta, Stratifera f.等。該群中有千木溝花崗岩及基性岩牆侵入。該群與下伏太古宇呂梁群呈不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 王汝錚
作者1: 王竹泉
年份1:1922
系名: 古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