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鐘善

崔鐘善,字子萬,號晉生,崔旭之孫,崔光笏之長子,可謂名門之後。

基本介紹

  • 本名:崔鐘善
  • 字號:字子萬
    號晉生
  • 所處時代:清朝
  • 爺爺崔旭
  • 父親:崔光笏
  • 政治面貌:民眾
生平,貢獻,著作,

生平

鹹豐九年,崔鐘善報捐郎中,供差京都,歷有年所,勤勞卓著。同治七年,捻匪擾畿輔,回籍辦理團練御賊出力,蒙兵部侍郎崇厚保舉補缺,被任命為知府,不久以知府歸山東候補,因河工防汛出力,奉旨俟補,後以道員用。

貢獻

光緒十六年,奏屬萊州府知府。萊屬平度、高密二邑,素來盜匪猖獗,崔鐘善仿照古代
保甲遺意,創用聯捕法,在各地實行以後,效果十分顯著。一日風雪,崔鐘善乘敵不備,密秘來到平高,擒獲孟小人等一乾積匪並置之以法,不久又在西繇購獲盜魁鄭某,盡法懲治,地方自此安謐,當地百姓以為有龔黃遺風。
崔鐘善的泰山摩崖石刻字崔鐘善的泰山摩崖石刻字
崔鐘善還十分重視教育,治所原有一所北海書院,廢棄已久,崔鐘善到任後,捐廉興修,並加齊課修脯及士子賓興費,紳民共立碑紀其事。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滋擾萊州,蔓延畿甸,崔鐘善為此十分憂慮,親自編著《釋惑錄》以醒民覺世,收到良好效果,地方得以粗安。七月,京津淪陷,光緒、慈禧兩宮蒙塵,崔鐘善著《蘆詩》以寄慨,表達了對國家的憂慮。光緒二十七年,即墨老百姓因稅契與地方官府發生對抗,聚眾圍城,形勢十分危急,崔鐘善奉命前往查辦,上級官府要求用兵剿滅,崔鐘善力主剿撫兼施。來到平度州後,他命令軍隊分扼險要以資震懾,然後自己隻身帶領數名隨從入城,向民眾陳說大義,要求按規定完稅,除首犯外,其餘一概不咎,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避免了無辜民眾流血事件的發生。事後當地民眾為感謝崔鐘善的再造之恩,在境內立生祠以永愛戴。光緒三十年,受命總辦河工事,高密縣河工因分工問題致使南北兩岸發生械鬥,高密縣縣令儀仗朝中有人暗中支持,要求派兵彈壓,崔鐘善力爭不能,德國膠州都督沛祿亦傳電力阻,雖然阻止了一場流血戰爭,卻也因此被那位縣令所忌恨,並因此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光緒三十四年,中丞袁樹勛奏署崔鐘善為鹽運使,當時庫款支絀,而償款一頃尤為大漏卮,東省復益以河工,故歲虧彌甚,崔鐘善準持鹺綱,裁汰陋規,於保商之道三致意焉。樂陵的一個鄭氏鹽店,因為股份不清而造成矛盾,最後對薄公堂,前任以缺乏證據為由,積累了好幾年而不能決。崔鐘善到位後,稽查舊卷、查找實證,並根據材料秉公剖決,使涉訟各方都很滿意。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崔鐘善哀慟逾常,徹夜不眠,並因此得疾以至不治,六十七歲卒於任所。

著作

崔鐘善長於詩文,著有《聽雨樓詩草》。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其作品亦卓然可觀。後附摩崖《飛泉》,鐫刻於泰山雲步橋東,高53厘米,寬96厘米,大字徑40×35厘米,系清光緒丁酉年(公元l897年)秋題書。這件作品也是目前崔鐘善存世書跡所僅見者。
登過泰山的人都知道,在泰山雲步橋東,有一處篆書摩崖石刻《飛泉》,字勢飛動,蒼勁古樸,可卻很少有人知道那是我們慶雲人崔鐘善所書。巍巍泰山,泱泱中華,有多少人想在泰山題字勒碑,流傳千古?可真正能留下書跡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這崔鐘善就做到了,能夠享受到了這樣的殊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