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富川

崔富川,男,1956年7月生於甘肅通渭,畢業於甘肅靖遠師範。2007年入中國書法院課程研究生班學習書法藝術。現為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獲“神農杯”國際書畫大獎賽優秀獎,行草書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臨沂杯”全國書法大展和全國首屆冊頁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富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1956年7月
  • 出生日期:甘肅通渭
簡介,榮譽,特色,

簡介

“胸中已有山林氣,門外何妨市聲喧。”通渭籍青年書法家崔富川是一個醉心書藝而淡泊名利的人。教書育人之餘,他將一顆心安放在那十餘平方米的“集虛齋”里,盡情呼吸著鄉村帶著草木清香的空氣,在淡淡的墨香中潛心研讀先賢作品,靜靜地領略古人筆下的大意境,然後展紙揮毫,於縱情揮灑中呈現性靈之筆,於凝神屏息間諦聽心靈的吟唱。他說,這是他人生最大的快樂,也是他最本色的生活。
“集虛齋”里,崔富川遠離了紅塵的喧囂紛擾,他愜意地徜徉在黑白世界裡,書寫自我,書寫心靈。他的生活因此而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其實崔富川從小就對書畫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幼年的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一本字帖,然而由於家境貧寒,父母無法滿足他這一小小的願望,一輩子與斧子鋸子打交道的父親,走遍全村,欲借一本字帖而不得。直到1973年,在通渭北城中學上高二的崔富川才在同學手上見到了一本破舊字帖,於是他就訂了一本粗麻紙大楷本,每天中午借來那本字帖臨一頁,臨完了就還給人家,這樣堅持了一年。1975年,崔富川高中畢業後,當了民辦教師,很認真地給學生題了七年大楷格,毛筆字有了明顯的進步。1981年,崔富川考入甘肅靖遠師範,由於他有很好的毛筆字功底,學校的小字報、榜示等活動他全都包了,老師同學看了都讚不絕口。從那時起,他買了第一本屬於自己的字帖———顏真卿的《多寶塔》,從此開始了與筆墨相伴的書法生涯。

榮譽

靖遠師範,崔富川還得到了書法造詣頗深的校長關振邦的賞識。在關振邦指導下,他臨習顏真卿的《勤禮碑》、王羲之的《聖教序》。兩年的勤學苦練,毛筆字有了很大進步,常常在學校舉辦的書畫展上獲一等獎。
1983年後,崔富川被分配到通渭北城國中任教。當時由於家庭經濟拮据,他無力購置筆墨紙硯,就在一個罐頭瓶里灌上水,蹲在地上用毛筆蘸著水在地上臨帖,常常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用大地作紙、清水為墨,練就了過硬的書法基本功。通渭老書法家魏岳嵩看了他的作品後曾說:“你的基本功可以,唐楷已經寫得不錯,下面應該在漢隸和魏碑上下工夫。”從此,他游心於《張遷碑》、《史晨碑》、《石門頌》、《刁遵墓誌》、《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銘》等漢魏名碑之間,反覆揣摩,用心體悟其點畫風神和雄強渾穆之氣,不斷豐富自家書法面目。
在書海探索的時間長了,面對浩如煙海的名碑法帖,崔富川漸漸地感覺無所適從。他覺得自己如同蠶兒吐絲,自己把自己“捆”住了。為此,他強烈地渴望突圍,更渴望獲得名師指點,以明確自己書法藝術的方向。
機會終於來了!2007年秋天,中國書法院招生,崔富川被錄取了。9月份崔富川懷揣著貸款踏上了中國書法院的求學征程。在書法院,他認識了很多書壇名家,幾經點化,崔富川便有了“天門洞開”之感。在名師的指導下,他不僅苦練書法,還如痴如醉地攻讀文學、史籍,研究文字學,以提升他的書法理論水平和傳統文化素養。就這樣,一年來崔富川對於書法的點畫、結字、章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於空間分割、黑白對比、節奏和力度感的變化等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對於書法源流、臨帖與創作、章法與墨法以及形式結構的轉換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漸漸形成了他“在臨帖中創作,在創作中臨帖”的書法意識。著名書法家於明詮老師稱讚他說,在不斷鑽研,不斷臨習的過程中,基本懂得了“書法那點有意思的意思”。

特色

在多年的書法實踐中,崔富川本著臨帖以養其氣、摩碑以強其骨的學書要旨,以唐楷奠定紮實的基礎的同時,廣臨《張遷碑》、《石門頌》、《禮器碑》、《元彬墓誌》、《姚伯多造像記》等漢魏名碑以強其筋骨,繼又精研王羲之《聖教序》、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寒食帖》及張瑞圖、何紹基、趙之謙、楊維楨諸人法帖以富其變化,最後將注意力集中在《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周牆盤》、《石鼓文》以汲取純正的源頭文化精神,取其高古之氣。從而形成了他碑帖結合,雄渾中藏精巧、稚拙中透靈氣、線條流暢多變、結構稚拙自然的書法風格,於生拙渾古中透露出一種奇宕放逸的意趣,給人以新奇之感。著名書法家王鏞評價他入展《全國首屆冊頁展》的作品時說:“這件作品能夠取法八大山人章法,以趙之謙手札字勢為基調,融會二王與墓誌,用筆動作豐富、點畫精到,是一件較為成功的作品。”
現在,崔富川把“臨摹追求古人神韻,創作做到回歸自然”作為自己的自覺追求,默默地行進在不斷超越自我的書法旅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