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門

崇陽門

崇陽門亦稱南鼓樓,後改名麗正門,遺址位於現福建省泉州市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口與花巷口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陽門
  • 亦稱:南鼓樓
  • 後改名:麗正門
  • 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
歷史沿革,史書記載,

歷史沿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9·城池志·子城》載:
“後人祀王潮(參見《泉州人名錄·王潮》)於此(崇陽門)。
明·蘇茂相(參見《泉州人名錄·蘇茂相》)《登崇陽樓談刺史王潮遺事》詩:
‘鼙鼓中原沸似波,將軍閩嶠遠橫戈。
匡扶無望唐襄武,保障差強漢尉陀。
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
英雄遺蹟依稀記,暮倚高樓一嘯過。'”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9·城池志·子城》又載:
“崇陽樓,康熙二十年(1681年)提督楊捷重建,改門曰‘麗',樓曰‘祿蒸'。……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毀。
(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府高霔、知縣黃昌遇倡捐五邑重建,改樓曰‘喜雨'。”
民國初年遭火災,後拆毀,是四鼓樓最早拆毀的一座。泉州歇後語“南鼓樓火燒燃八面——代閱”源於此(泉語“代閱”,招搖得意、出風頭之意)。
南鼓樓的檐沿原來雕飾有一些用錫鑄成的麻雀,錫鑄的麻雀自然見人不驚、聞鼓不飛,泉語“錫”與“熟”同音,“熟”指成熟老練,俗語即用“南鼓樓的錫只仔”(泉語“只仔”即麻雀)來形容為人處事老練、凡事不動聲色。

史書記載

清·康熙黃志煥《重建崇陽樓記略》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9·城池志·子城》收錄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黃志煥《重建崇陽樓記略》。文曰:
“古者都邑之建,設險以守,尤必察形勝而奠丕基,非特擅壯麗之觀而已也。
溫陵,古桐城地,唐謂之清源郡。子城即其四門之舊,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北之‘泉山'於今已廢,而是門號為‘崇陽',則直位於正南,儼設巍樓,翼以欄楯,視東西二樓,蓋尤盛焉。
歷年既久,廢置非一。其備載郡乘者,都人志悉之。迨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變(六月,鄭經軍與耿精忠軍構兵泉州,泉州兵內亂,鄭軍入泉,則遂盪為榛莽矣。
夫事之變也,雖聽乎天;而時之興也,必藉乎人。我昭武將軍少保楊公,於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奉命提師解泉圍,甫抵署,即會師漳南。至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海氛底定,振旅言旋。凡裨益地方事務,罔不次第修舉。而於崇陽門樓尤為泉郡命脈所系,亟思鼎建。
公之輯綏吾泉也,昔曾以元戎之命,爰驅伏莽而定岩疆,今則以簡畀之隆,立出湯火而登衽席。則夫捐槖鳩工,飭材面勢,皆公經綸底績之外,出其緒餘,以著安邦綏眾之大略者也。
今斯樓已告成矣。窗欞洞達,丹艧輝煌,飛檐迥起,黝堊相間。若乃雕甍畫棟,堅緻精嚴,石垣巨甓,層累軒豁。顏其北之上曰‘凝雲',北之下曰‘來青',南之上曰‘祿蒸',而總之以門,曰‘麗正'。
登斯樓,真覺日月吐吞,江山環映,而市廛孔道,煙火萬家,鹹呈露於舃履之下。至於伐鼓撞鐘以警晨昏,下漏數刻以節晝夜,郡之士女易其觀聽,莫不歡欣頌德。
是役也,經始於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冬初,落成於是歲臘月。築之削之,鼛鼓弗勝,公之大願。終始之時,臬憲張公、刺史蔣公、郡司馬蘇公、別駕段公、邑侯沈公、提標副參戎諸公,亦鹹同心協力,襄諸有成。
公諱捷,號元凱,揚州寶應籍,遼東義州人。”
楊捷,字元凱,江蘇寶應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楊捷於康熙年間任邵武將軍、光祿大夫,兼太子太保,參加平“三藩”、收台灣、征討準噶爾等戰爭。
清·乾隆莊有恭《重建崇陽門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9·城池志·子城》收錄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莊有恭《重建崇陽門記》。文曰:
“泉郡中有衙城,古為泉州衛城,今為提帥署,環以城曰子城。四正各有門,南曰‘崇陽門',舊有樓,康熙辛酉(康熙廿年,1681年),少保楊將軍捷因其圮也而修之,改名門曰‘麗正',樓曰‘祿蒸'。
丙申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不戒於火,樓盡毀。頹垣廢址,不足以壯城池之色。
越乾隆庚午(乾隆十五年,1750年),郡紳奉常陳公大玠,謀之邑侯,邑侯詢之郡侯,又詢之提帥,各毅然任興建事,捐金庀材為郡人士倡。
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遂募工朴斷。是歲雨澤愆期,民情皇皇,乃啟土升梁之侯,時雨疊沛,然雲霓之望,尚未治也。至於八月,大中丞潘公巡視登臨,而雨復降,徹夜滂沱,田野胥沾足,二禾鹹登大有,而斯樓適成。郡人悅是祥也,因名之曰‘喜雨樓'。
夫古者祈雨則雩以禳之,土木之工,將因之罷役。今乃版築興,而雨隨降,不必祈於土龍而商霖,可以紀瑞也。
昔蘇公守扶風有‘喜雨亭',而郡守韓公亦曾以‘喜雨'名亭,然彼皆游觀之所。而斯樓則所以鎮山海而耀威武者,獲是祥徵以‘喜雨'名之,夫誰曰不宜?且‘祿蒸'之名,有如先讖,雨以潤之。改其舊而新是圖,以水沃火,其堅固不傾也,必矣。
是役也,董工程材,不辭勞瘁者,別駕陳君文輝也。樂事勸公,奉常陳公大玠,及太史洪公科捷、河間大令黃君為漢也。而主其事者,郡侯朱公禮陶、高公霔、邑侯黃公昌遇也。視其成者,提帥吳公進義,今譚公行義也。凡五屬賢有司都人鹹有力焉。
以溫陵故恭桑梓地,郵囑志其顛末,爰不敢辭,因質言如右。”
清·同治莊俊元《重修南鼓樓麗正門碑記》
《重修南鼓樓麗正門碑記》鐫刻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莊俊元撰文。
該碑收藏於泉州市博物館。白礱石質,長方形,微拱狀,高1.5米,寬0. 84米,厚0.12米。碑額刻飾雙龍,雙龍間陰刻豎排篆書“皇清”2字,字徑 4.5厘米。碑文陰刻楷書,個別字模糊不清,但基本保存完整。碑文總計17行,碑名自成1行,撰書者暨落款年月占1行,捐資者占2行,正文13行,滿行 28字,計422字,字徑3.5厘米。
正文如下:
“郡中四樓(指原子城四門樓,俗稱“四鼓樓”:東曰行春,西門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舊矣,昔為子城,今以作鎮城,如手足鎮則頭目。
南樓位離,又所謂重□以麗乎正者也,故額曰‘麗正’。迓休祥躋仁壽□名文物所以興豫大豐亨所以兆,未必不於頭目,是賴而櫨栱軒敞、雉堵牢固,亦為諸樓冠。
乾隆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於火,官紳重建,閱今百二十三寒暑矣,壘址無恙,而□桷榱甍,雨淋日□,傾且塌,過之者率慄慄。
癸酉(同治十二年 1873年)春,雨甚,樓西南隅圮,壞民屋數區。黃君香圃,素銳善,以修葺商余,曰:‘噫!向也東西二樓,沈太守諸當道與君之功卓矣,余不敏,亦效涓埃。今此非尤亟亟者乎。余杜門養疴,久不耐事,惟君其貰力任之。’
香圃遂捐金首倡,筮日鳩工。頹者度,腐者剔,□埆者攘其木石則琢之□之木業之□之朱綠,而黝堊之季秋經始,告竣於仲冬,糜白鏹三千有奇。是□也,費不□而成不日,不勞公徭,不費官帑,都人士相與解囊向義,克竟厥功。黃孝廉福潮、陳□□大源諸君復能□始圖成,以襄香圃所不逮。
余老矣,策杖遨□,攬衣□顧,見夫樓觀壯雄離□□煥,深幸我鄉邦氣象蒸蒸而尤,以光聖天子向□之治,則香圃此舉不其□□,故樂為記。
香圃名貽檀,晉江人,候選知府、軍功賞戴藍翎,以子祐堂觀察貴,封如其官。
同治拾有二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十一月吉旦,湟中觀察使者、郡人莊俊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