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八景

崇陽八景,崇陽四面環山,古稱“天城”之鄉。有峰、巒、泉、石的壯觀,有漢、唐、宋明的古蹟。過去,名聞全縣的“崇陽八景”,曾載入縣誌,已流傳六百多年。歷代不少先賢韻士,滿懷熱愛家鄉的感情,在訪勝獵奇時,都給“崇陽八景”寫下了壯麗的詩篇。景即是詩,詩即景。為便於相互參照,這裡除簡介“崇陽八景”外,還把明代進士楊昺為“崇陽八景[1]”所詠的八首律詩都分別附上。通過欣賞,必能使不少讀者心醉神迷,如身臨其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陽八景
  • 地點崇陽
  • 古稱:“天城”之鄉
  • 壯觀:峰、巒、泉、石
簡介,主要景色,桃源春霽,瀛潭秋月,雲峰朝陽,壺頭雪浪,文昌曉鐘,中洲返照,葛洪丹井,金城墨沼,

簡介

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楊昺(bǐng)為家鄉品定的“崇陽八景”及其所詠的八首律詩:

主要景色

桃源春霽

桃源積翠擁煙霞,瑞氣凝春景象嘉;曉色迥含金線柳,韶光深暎碧桃花。
山川明媚陽和藹,草木香浮錦繡華;曾說劉郎尋不見,彩雲飛處是仙家。
桃源地處崇陽縣石城鎮西四十五華里的桂口鄉,即桂口港將要流入雋水河的一段地區。四山環繞,溪流清澈,每到春天雨後初晴之際,桃花夾岸,落英繽紛。“春來新雨後,景色最宜人”。有武陵佳勝,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瀛潭秋月

碧天如洗晚生寒,一片秋光水底看;冷浸石牛雲影澹,清涵獅子曙光殘。
雁鳴霄漢金風早,鴉噪楓林玉露摶;幾度倚岩多興趣,恍疑身在五雲端。
瀛潭也在崇陽縣石城鎮西桂口河家鋪附近,一座象半月形的石山俯瞰雋水,河底有石象牛,大一畝左右。秋季潭水澄清,汪汪一碧,皓魄當空,波光四射。時至夜晚,寒光倒影,清沁射人。若是站在石山上,傾耳而聽,時而河川在轟響,時而森林在震盪,時而群獸在歡叫,時而諸禽在歌唱……。聲音雖然雜亂,但仍有節拍,象音樂那樣高亢、激昂。

雲峰朝陽

千古雲峰插碧空,遙瞻偏喜日初紅;晴霞燦爛祥光靄,曉色氤氳瑞氣濃。
水接瀟湘源自遠,地逢衡岳勢偏雄;山川如畫吟難就,寫入高堂錦軸中。
雲峰,即是紫雲峰,亦在崇陽縣石城鎮西桂口地區上新村。形如飛鳳,雋秀婀娜。旭日東升,紅日高照,山霧滾涌,雲蒸霞蔚,頗為壯觀。昔人劉夢齡也曾有詩讚曰:峭石孤懸比太行,晴雲繚繞遠相望。飄飄靈氣棲仙岫,簇簇琪花擁帝鄉;風雨空山真寂歷,煙霞古徑欲朝陽。此中清趣逢昌谷,草木岩泉入錦囊。

壺頭雪浪

山擁奇峰鎖太阿,一灣流水瀉銀河;層波涌雪驚舟楫,峭石參天掛薜蘿。
雨霽嶺頭紅日近,寒凝潤底白雲多;壺頭三峽日滄海,功說當年馬伏波。
壺頭山位於崇陽縣天城鎮北約三十五華里處。夾崇陽洪兩岸都叫“壺頭”。西邊是大霧坪支脈,上有飛翠亭;東邊是王過山支脈,上有伏波廟。兩岸對峙,有如長江之峽,匯於溪於此間,瀉萬流於一口。這就是“壺頭”得名的由來。峽間(即崇陽洪)兩岸峭壁交鎖,亂石鱗次,橫截河流。船行其間,好像離弦之箭,篙手頗難駕馭。洪水擊石,震耳欲聾,飛濤噴沫,灑玉飄花,真是一大奇觀!可陸水水庫建成後,水位升高,“雪浪”也就沉入水底了。今天,我們雖然不能一覽其勝景,但讀讀楊昺詩篇,仍能陶然欲醉。

文昌曉鐘

曙色微茫靄碧空,曉鐘鳴處是仙宮;疏聲遠應晴霞外,清韻遙聞霄漢中。
金鼎火銷丹灶潤,石爐煙盡白雪封;道人上殿燒香罷,已覺東空旭日紅。
文昌觀的故址在崇陽縣天城鎮西城外朱紫台上(現糧食局對門),下臨雋水,後有文昌閣。每當東方欲曉,晨鐘就劃破了長空的寂靜。清脆和諧,餘音裊裊,令人神情飛越;噌(104頁)嘹亮,聲聞四境,催人發奮起舞。古人品題勝景,不僅是怡情適性,其寄寓之深,更是耐人領悟。

中洲返照

雲暎中洲斜日紅,江山極目思無窮;巍巍樓閣煙霞外,矗矗人家錦繡中。
漫說津台抬俊彥,已看豪傑著才雄;當年題壁雲猶在,父老傳來事不空。
中洲在崇陽縣天城鎮城南門外雋水南岸,橫亘里許。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15)狀元李政茂(我縣高堤人),曾築室這裡,所以又叫“狀元洲”。那時流傳著這一諺語:“中洲生接上津台,渡頭朱紫撥不開”。昔人王道大在“坐擁南樓夕氣佳,紅輪倒影散清霞;光搖遠岸渾秋樹,色抹平蕪當晚花;溪水夾流金帶裊,漁舟停釣紫竿斜;須臾煙藹蒼無際,又見東峰吐月華”的這首詩篇里,也把“中洲返照”的壯麗景色點綴得淋漓盡致,入微入妙。

葛洪丹井

丹鼎峰頭仙客游,仙人已去鼎還留;苔生石磴迷幽徑,草長效原成故丘。
峭壁崖前雲冉冉,桃花溪上水悠悠;自從勾漏燒丹後,月照空台萬古秋。
葛仙山在崇陽縣天城鎮北四十華里處,即地處東泉山的支脈,與蒲圻接壤。山上有葛仙台,台北有天然的石灶石井,井口泉水久旱不涸。相傳,晉元帝時,句容人葛洪曾在此山煉丹,丹成飛升。後人在此建有石屋,雕有石像,以示紀念。清代邑名士王應斗登葛仙山時寫了一首詩:“褒然臨眾岫,凝望得瀟湘;庵雨分山翠,岩風透桔香;景隨雲不定,僧與石同蒼;丹井猶堪酌,神仙豈渺茫?”可用以佐證。

金城墨沼

林巒疊翠繞金城,城下方池澈底清;秋老樓頭丹桂茂,風微水面墨紋馨。
草迷野市人行少,雲淨空台月自明;山谷遺蹤成往事,青松還有鶴來鳴。
金城山位於崇陽縣東二十華裏白霓鎮的西南面。宋代江西詩派領袖、著名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又號山谷老人),曾結廬讀書於其上。山的西麓白石港中流的石磯,是他臨池學書的洗硯沼。這就是“崇陽八景”之一的“金城墨沼”得名的由來。我縣漢劇名伶米應生的先祖米燦曾有詩云:“天城丙峙小金城,墨沼由來舊紀名。秋月春雲成畫譜,花香鳥語證詩情;魚吞水字微微黑,蟲篆波紋色色青。聞道當年山谷過,遊人多向此間行”。金城山頂原有山谷書院、文昌閣和金城觀等古建築。民國初年,書院擴建金城國小後被日寇拆毀而成廢墟,迄未修復。《回頭國小校歌》中曾這樣寫道:“自古名賢多輩出,金城墨沼有餘香”。這就可以說明,在崇陽人民的心中,“金城墨沼”不僅是崇陽的一大名勝古蹟,而且已經成為崇陽文化歷史悠久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